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滁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5 12:25:25

文档简介

滁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联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公东征胜利后,对殷贵族改用分散迁移的办法,在新征服的商代原有王畿、东方夷族地区和北方戎狄地区推行分封制,分封了大大小小很多的诸侯,以便加强控制,并图谋进一步对东、北两个方向开拓和开发。这表明分封制
A.维护了贵族利益
B.拓展了西周疆域
C.巩固了西周政权
D.增强了地方实力
2.《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
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商鞅“作法自毙”说明
A.变法需要统治者支持
B.变法总会有牺牲
C.商鞅变法的最终失败
D.变法的深入人心
3.观察下图。图中现象有助于
A.加速西周灭亡
B.增强秦国实力C.延缓统一进程
D.促进民族交融
4.在中国国度思想即将形成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进一步铲除了诸侯割据称霸的
制度基础,从此,无论时局如何变迁,各地百姓期盼的都是国家的统一。这种国度思想形成的
关键是
A.儒家思想极力维护
B.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C.商鞅变法奠定基础
D.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5.汉武帝时推行“均输平准政策”、王安石变法推行“均输法”,隋唐则设有“常平仓”,古代政府出面平衡粮食价格的主要意图是
A.增加财政收入
B.政府与民争利
C.政府屯粮备荒
D.保护自耕小农
6.开皇15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试点:将这里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按户等定额征收,即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后来隋朝中央政府逐渐在其他地区将其推广。这一变化
A.使得义仓管理的层级下移
B.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C.不利于义仓发挥赈济功能
D.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7.安史之乱以前,各边镇屯田、营田,所有权概属封建国家,收成必须全部申报中央。安史之乱
以后,土地的所有权,连同经营、管理、分配的权力,全部落入地方长官的手里,出现了“将士无战守之劳,有耕市之利”的状况。这些变化
A.标志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B.表明唐朝均田制走向瓦解
C.为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
D.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8.在某种选官制度下,父祖是知识分子的子孙在家庭中即可接受古典的基本教养,可以节省学费十之七八;一般中下层人民或每日为糊口而营役的人们则要利用余暇发奋求学,实在不是专业读书人的对手。材料表明该选官制度
A.造成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B.给予了所有人平等机会
C.体现了贵族政治的弊端
D.提供了机会但存在不公
9.《齐民要术》详尽探讨了抗旱保墒的问题,还论证了如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明确提出
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据此可知,该著述
A.提高了农学理论水平
B.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C.摒弃了传统农本思想
D.反映了民族交融趋势
10.王安石募役法推行后,对于此法......南方百姓相对富庶......故多不反对;北方百姓中穷苦者
因此雪上加霜,助役钱使贫者更贫。这表明
A.北方农耕技术较落后
B.募役法不具有进步性
C.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
D.南北经济制度差异大
11.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12.元代科举考试被废除,儒生失去仕进机会,地位下降,激发了他们创作情绪。仕途失落的知
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抒愤,大量涌向勾栏瓦肆,从事杂剧创作。材料表明,元曲兴盛的直接
原因在于
A.科举制度的废除
B.文人地位的变化
C.市民阶层的扩大
D.元代以词曲取士
13.北宋初年,苏舜钦的《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记载:“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这数千家果农以果园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出当时苏州地区
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雇佣关系日益普遍
14.下表是《北宋赋税结构表》(收入单位:万贯)。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A.征榷收入增长说明抑商政策有松动
B.农业税比例下降说明农民负担减轻
C.非农业税比例增加导致商业日益萎靡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赋税结构发生变化
15.明清时期,很多小说几乎没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甚至还有隐晦的色情内容,非常吸引读者。以至于城镇居民热衷于购买通俗小说。这反映了
明清时期
A.小说的艺术水平有较大提高
B.文学发展迎合社会发展需要
C.小说改变了文化发展的方向
D.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小说冲击
1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优倡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这种奢侈型工商业“皆不切于民用”;而“兴民利、厚财源”的新型工商业,“常使千万财用,流转无穷”。这一思想
A.对重农抑商政策的完全否定
B.对所有的工商业一概反对
C.符合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D.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17.明初,长途贩运贸易主要是官僚、地主所需的奢侈品和土特产,以及百姓所需的盐、铁等必需
品。明中叶后,长途贩运转变为以粮食、棉花、棉布、丝织品、铁器、瓷器、纸张、烟章、茶叶、木材、蔗糖等民生用品为主。这一变化得益于
A.地域间的产业分化B.抑商政策的松动C.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D.海禁政策的调整
18.明朝万历年间,东林党人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撰写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
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聚众讲学,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
响应,一时声名大著。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的初步发展
B.经世致用学风影响广泛
C.心学空谈玄说进一步传播
D.政府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19..下表是明清时江南松江府一带的米价变化表。这一变化表明
A.政局变化影响经济发展走势
B.粮食产量大大增加
C.白银大量涌入致使物价下降
D.赋税改革成果显著
20.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资本主义,改革中国社会。虽然因为种种原
因其内容没有得到具体实施,但其中的一些改革方案和主张却为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
所实施。这说明《资政新篇》
A.学习西方符合时代进步潮流
B.成为清政府全面改革内政的借鉴
C.体现了与洋务派一致的改革要求
D.改变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方向
21.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
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
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这一条款中
A.“贸易通商无碍”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实现自由贸易
B.派设领事等官,专理商贾事宜,与中国主权完整无不良影响
C.“清楚交纳货税、钞响饷等费”体现双边贸易中英平等协商原则
D.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为打开中国市场
22.甲午中日战争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
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激起国内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
B.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C.促使国人关心中国的发展前途
D.增强了中国人的民族危机意识
23.甲午战争前夕,民间商报《直报》已开始反思洋务得失,提出废科举、设议院等多种维新主张。《直报》还抨击清廷对北京强学会的弹幼,利用读者来信为维新造势、转载中外新闻、代售进
步书籍。据此可推断,《直报》
A.成为宣传维新进步思想的阵地
B.是近代中国最早的一份商业报纸
C.是维新派创办的理论宣传工具
D.宣传的维新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24.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这局面反映了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
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
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
D.光绪因大臣阻挠被蒙蔽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
52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
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
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
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救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摘编自王兴周
《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共同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法家
“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及对后世的影响。(1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
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
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
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
《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唐代丝绸之路
请根据材料提取有关唐代对外开放特点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的商鞅变法基本上解决了由奴隶制所引起的种种社会矛盾,并为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强化了封建国家机器,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经过商鞅变法,使偏僻落后的秦国变得“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乡邑大治”;且使过去那种诸侯卑秦的状况变成“诸侯畏惧”的局面。
——摘编自张金龙《论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继位后,全盘推行汉化。他模仿汉族王朝的礼仪,建太庙、祭祀孔子、养国老;仿照汉人官制,大定官品,考核州郡官吏;设立太乐宫,议定雅乐,除去郑、卫之音,依据儒家六经,参照各国音乐志,制定声律。通过吸取汉族的先进文化,学习封建的统治
思想及理论,北魏建立了有效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制度。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分析影响。(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4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杭
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二
李鸿章说:“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轻慢)处肇毅(京都)之下,外则布满江湖之间”,“外国猖獗至此,不亟亟焉求富强,中国将何以自立耶!”他认为“目前之患在内寇,长久之患在西人”。
——《李文忠公全书?明僚函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求富强”采取了哪些举措?
洋务运动没有能够解决“长久之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6分)滁州市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末联考·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知,在新征服地区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控制,说明了分封制巩
选C项。材
分封制对
才料可知商鞅因秦国普通老百姓严格
鞅制定的秦法而走投无
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商鞅因失去秦孝公的保护而导致“自毙”,排除A项;典
造成“自毙
故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变法总会有牺牲,排除B项;商鞅“自毙”的结果不能说明商鞅变
失败,因为商鞅虽亡,秦法犹存,故排除C项
争占比超过了一半,其次是诸夏国家与夷狄国家之自
是夷狄国家
家之间的战争,这些战
成了社会动
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的迁徙和接触,这
助于中原
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故选D项。春秋战国属于东周时期,A项错误
变法增强了秦
实力
从图中体现不
除;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客观上有利
进程,故
项错误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并进
除了诸侯割据称霸的制度
期盼的都是国家的统
见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键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因为结合所学,郡
有效
变了人们
家观念
者侯
变为后来的
大一统政权的“天
选B项;儒家思想对大
维护功能是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
的,而材料限定时间条
制度是一种国家决策方式
代政府
平衡粮食价格
贵卖贱买
为了保护极度依赖
收入的自耕
D选项正确;增加财政收入是这些措施的目的
是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
B选项错
备的粮食以平抑粮
粮备荒只是这些政策的目的
选项错误。故选D
民间改由州或县管理,使得义仓管理的层级上移,排除
筹粮方式
募形式变成按户
收不利于缓和社会矛
除B项;管理和筹粮方式的变化使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有利于义仓发挥赈济
标志是安
其所有权和收成的归属权的变化不是唐
走向瓦解的表现,排除B项
所有权及其收成归属权的变化使得唐代地方节度使经济实力得到增强,为
審镇割据奠定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节度使经济实力的增强不利
央集权的加
非除

读书的条件和
的,所以
《齐民要术》全面总结了农业和手工业经验,有利于传统技术的推广和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传统
总结,A项错
齐民要术》强调
耕农
明了其重农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族
根据材料可知,对募役法的施行虽然南方多不反
没有充分考虑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使北方百姓
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
比方耕作技术
方经济制度差异大
故排除
项;“募役法不具有进步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是民族压迫,也不
分裂,排除AB
制是隋唐时期实行
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
B根据材料可以看
朝统治者不再像唐宋以来那样重视汉族
匕,更不
文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
杂剧这一新

始进行杂剧的创作,说

之杂剧的出现,使元曲走
确;ACD选项说法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以树桑栀甘柚为常
果园为常产”说明水果的商品率较高,“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些都是
济繁荣的体现,故选C项
料体现
朝时期的商业税、国家专卖收

绝大部分,这说明的是当时
济发展对税收结构的影
确,C排除;国家专卖从某种程度上仍然在抑制民
商业发展,A排


材料“讲述的故事却
奋、甚至还有隐晦
内容,非常吸引读者”体现的是
明清时期的小说符合市民文化的需要,因此B正确
材料无关,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
史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