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周长
教学内容:
西师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6页例1,第17页课堂活动第1题,第18页练习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在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初步的探究能力以及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探索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圆规、实验记录单(学生用),学生每组自备圆形纸片、圆形物品、绳子、尺子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出示书第16页滚铁环情境图,引导学生明确滚铁环1圈的距离实际上就是指铁环的周长。
2.请学生拿出自备的圆形物品,指一指这些圆形物品中圆的周长。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指指教师所画圆的周长。
3.通过上述活动,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引导学生规范表述:圆的周长指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引发猜想
⑴回顾知识引发疑问:正方形的周长是由边长决定的,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是由圆的什么决定的?多媒体出示大小不同的圆,引导学生观察明确:圆的周长是由直径或半径的长度决定的。
⑵进一步设疑:圆的周长与直径、半径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测量和研究。
2.交流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⑴用线绕圆一周的方法。
⑵将圆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的方法。
⑶如果是圆环,用拉直的方法。
总结:不同的材料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都是采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来测量的。
3.数学活动:分组测量所准备圆片的周长和直径,完成实验记录单。
⑴观察实验记录单议一议:同一个圆片,为什么要测量3次?让学生明白测量中存在误差,并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寻找减少误差的方法,即多测几次。
⑵学生以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测量记录数据,以mm为单位。
⑶观察实验记录单,比较3次测得的数据,在最后一排写出较为准确的数值,供计算用。
实验记录单
第_小组
测量次数 周长mm 直径mm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4.汇报交流,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⑴学生分组汇报周长、直径的数据,教师记录在汇总表上。
⑵借助计算器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商。
⑶观察每组得出的商(不尽相同),引出以这些数的平均值来作最后结果稍准确些的方法。
⑷求出商的平均值,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板书)
实验汇总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周长
直径
圆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
5.介绍人类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历史,认识圆周率。
⑴最早《周髀算经》提出“径一周三”
⑵魏晋时期刘徽“割圆术”将周长与直径的商精确到小数部分第4位。
⑶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刘徽“割圆术”基础上将周长与直径的比值精确到了小数点后7位,它介于3.1415926和3.1495927之间,领先其他国家一千多年。
⑷揭示圆周率的概率。
6.推导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也就是π倍,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那么C÷d=π,C=πd或C=2πr。
7.教师小结这一系列活动及成果,让学生明确这些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圆周长的相关问题。。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17页课堂活动第1题
重点让学生理解怎样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
四、拓展应用
1.沿着一个直径为60米的花坛走2圈,共走了多少米?
2.王家村修了一个周长是251.2米的圆形蓄水池,它的直径是多少米?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关于圆的周长你还有什么疑问?
六、作业布置
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1~3题。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1.圆的周长指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
2.实验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C=πd或C=2πr
教学反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