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12课《词四首》 课件(8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12课《词四首》 课件(8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5 18:0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猜谜激趣
1、前辈献身为改革,苦心十载终试成(2字宋词人)
谜底:
2、前程璀烂勤为先 (2字民主革命志士)
谜底:
3、摆脱落后,开放抢先,优先发展大中水电(3字宋词人)
谜底:
4、艰苦卓绝根除疫情(3字宋词人)
谜底:
苏轼
秋瑾
范仲淹
辛弃疾
词四首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满江红》 秋瑾
部编人教版九下语文第12课
在我国古代,每一时代有其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为诗歌;宋代为词;元朝为曲;明清为小说。而其中宋词是一座灿烂夺目的丰碑。
宋词传统上分为两类——婉约派和豪放派,这主要是以词的内容和风格来分的。
婉约派是我国词坛上历史最久、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派。其代表人物有:李清照、秦观、柳永等。
豪放派与婉约派相比,从内容到形式、题材到风格都大不同。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等.
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如《沁园春·雪》“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一首词称为一阕;
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①。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1.诵读词作,理解画面,把握内容。
2.赏析词句表现手法,感悟深层内涵。
3.明确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学习目标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他在陕西守卫边疆多年。政治上,他主张革新,为守旧派阻挠,他的词,写边塞生活,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写羁旅生活,缠绵深致,脍炙人口。
范仲淹
解题:宋仁宗康定元年,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角连声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 秋思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诗歌: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秋来”点明了时间,“异”字统领全词。
衡阳雁去无留意
这是用拟人手法写人的
感受,突出边塞的异常
苦寒:雁尚且无留恋之
情,将士又何以忍受?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
描写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边声连角起”表明战事紧,
“孤城闭”暗示敌强我弱。
浊酒一杯家万里
借酒浇愁
数字对比写思乡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表现了思乡之切。
慨叹功业未建,边患未除,归乡无期。
承上启下,进一层
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
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
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面对浊酒一杯,映着将军花白的头发和士兵的眼泪。表现了将士壮志难酬,怀念故乡的心情。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渔家傲范仲淹
上阕写景
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
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

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
抒发思乡报国之情

借景抒情
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
中心思想
《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根据提示默写:
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塞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
(由视觉的景物描写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句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走近作者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老夫姑且发一发少年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手举起苍鹰。戴上锦帽穿好貂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理解词意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我虽沉醉但胸怀还很开阔,胆略还很豪壮,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来下诏,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那样啊?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赏析
1、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
你知道词中哪个字写出了他当时的心情吗?
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
1、狂在装备齐全,随从众多

2、狂在百姓倾城,观看狩猎
3、狂在自比孙郎,乘马射虎
5、 本词引用了哪些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亲射虎,看孙郎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自喻孙权,虽年纪已老, 仍有少年狂气,意气奋发。
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上阕
叙事
密州出猎的盛况
下阕
抒情
建功立业的豪情
关怀国家命运、报效国家的爱国精神
中心思想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考考自己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1.请你在上阕中找出表现苏轼豪迈气概的句子。
2.表现太守年愈长而志弥坚的句子是哪句?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找出表现作者必致强敌于死地的抱负的句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鬓微霜,又何妨!”
3.找出表现作者希望再展宏图为国立功的句子。
第二课时
(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满江红》)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占领,年轻时参加抗金军,后来提出抗金主张一直未被采纳。它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职,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词作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嬉笑怒骂,皆成妙笔。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
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
题解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的声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 阵 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在梦中听到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准备战斗。
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拉着气势极强的雕弓。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可是自己已经年近半百,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
结句笔锋急转,“可怜白发生”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筹而年纪已老的境况。
  
  首句叙写了现实生活,“看剑”表现他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事。
  从“梦回”句起到“赢得”句止,通过写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
思考:本文凭什么可以称得上是“壮词”?

从题材看写军营生活;
从情感看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看豪放、壮丽。
赏析
其一,构思层层递进。
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
其二,结构奇特巧妙。
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渔家傲》:
《江城子》:
《破阵子》:
塞下景色: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打猎:雄壮、开阔。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
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异同?
《渔家傲》:
《江城子》:
《破阵子》:
思乡,爱国,渴望建功立业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爱国。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3) 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相同:。
不同:
爱国,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
《渔家傲》与思乡紧紧联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相同:感情上来讲,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风格上豪放、开阔、雄壮。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课文主旨
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词中着力铺写的梦中景象,沙场点兵、弯弓走马等,场面壮阔,意气豪放,与醉中挑等看剑、人老白发平添的现实形成了强烈对比,所以说这首词是“以壮衬悲”。
总结全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回顾军旅生活画面的句子是:__ ___、 ?、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写出战斗之激烈和顺利的语句是:_____?、_____。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感情急转直下一落千丈从而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之情的语句是: 、 ?、_____。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
霹雳弦惊
填空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
【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走近作者
【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写作背景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整体感知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
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秋季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这里喻指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事。

这里借指女子
不屑,轻视。意思是不甘心做女子。
思念浙江故乡
很,甚
译文: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莽莽人世
指因感叹无知音而落泪
译文: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激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具体感知
上片: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思虑未来前途
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1)“为篱下黄花开遍”
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
《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
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不因人热”
典故出自《东观汉记·梁鸿传》:“比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
汉时梁鸿不趁他人热灶烧火煮饭。比喻为人孤僻高傲,也比喻不依赖别人。
此处反用其语,有“处冷地而举热肠”(秋瑾《致琴文书》)之义。惟其如此。才有了她愤然东渡,献身革命事业的豪然壮举;才有了“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誓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撼人气概。
(4)“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喜悦激动:
(1)“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再读课文,体会词人的感情。
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倍感孤独。
苦闷忧愁:
(2)“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担心不已。
(3)“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主题
]’
本词通过生动流利的语言,抒发了
作者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
出封建束缚,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奋
斗的强烈向往,表达作者匡扶天下,
救民水火的凌云壮志。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蛾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课堂小结
摆脱世俗走向革命
满江红
板书设计
用典
上片:
回顾过往生活
下片:
思虑未来前途
第三课时
(归纳总结、训练巩固)
中心思想
1、《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2、《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了诗人想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已年老体迈的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4、《满江红》通过生动流利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出封建束缚,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表达作者匡扶天下,救民水火的凌云壮志。
写作特色
1、《渔家傲 ? 秋思》词境开阔,格调悲壮。
2、《江城子·密州出猎》善用典故,内涵丰富。
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构巧妙,虚实结合。
4、《满江红》善用典故,格调高昂。
2020年中考真题训练
(2020年青海中考语文真题)(4分)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画线句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2)同样是写塞外风光,这首词与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描写的塞外风光有何不同?试简要分析。
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
“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胸怀。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这个典故委婉地表达了将士们的矛盾心理。一杯浊酒难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但久戍边关功业未成,归家遥遥无期。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复杂情感。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边塞战马嘶呜、朔风狂吹树木的尖啸和军营号角的凄厉;“长烟落日”本有塞外苍茫的意境,但与“孤城闭”连接之后又含有了肃杀之气。“羌管悠悠霜满地”借悠悠的笛声和满地的秋霜渲染出“塞下”悲凉而哀伤的气氛。“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作者选取“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020山东泰安中考真题)(6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5.作者将一个“狂”字贯穿全词,对“狂”字内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词人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志得意满,此一狂也。
B.太守出猎而须“报”知百姓跟随去看,此二狂也。
C.出猎必须射虎,自比孙郎,英姿勃发,此三狂也。
D.词人将自己写成弯弓劲射的英雄形象,此四狂也。
【解析】(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分析。结合写作背景和“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词人此时被贬,仕途不顺,40岁就自称老夫,心境因仕途的坎坷而老迈,“志得意满”的说法是错误的,一狂是”左牵黄,右擎苍,锦帽招貂裘”的神态之狂。故A错误。
故选:A。
A
16.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将叙事、用典、言志融为一体,风格豪放,超迈洒脱。
B.这首词上片写出猎,下片写请战,由虚而实,场面热烈,情豪志壮。
C.这首词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心系国家命运的爱国情怀。
D.这首词通篇押“阳韵”,音调铿锵高昂,表现出词人意兴飞扬的气派。
B
(16)本题考查诗词赏析。这首词上阕写出猎的盛大场面,描写了出猎的装扮、出猎的随从和百姓,是实写,下阕更由实而虚,通过用典抒发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爱国之情,故B错误。
故选:B。
2020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中考题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9~10题。(共计6分)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9.“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3分)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2020年新疆阿克苏地区中考题
10.“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句如何理解?(3分)
(1)“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国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2)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3)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志不伸的悲愤。(回答两点且合情合理即可, 3分)
2019年青海省中考题
阅读秋瑾的《满江红》,完成11,12题。(4分)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住节。为需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城届,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养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1.“四面歌残终破楚”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典故来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词中“蛾眉”这里借指________________。(2分)
四面楚歌
女子
【解析】 “四面歌残终破楚”借用项羽“四面楚歌”这一典故,表明自己终于冲破了家庭束缚。“蛾眉”是美女的代称,在这里指女子。
【考点】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2.词作最后以“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结,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解析】“青衫湿”借用白居易《琵琶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暗示眼泪打湿了衣服,表达了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难觅知音的失意,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刚踏上革命征途时的担心和忧虑。
【考点】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这是秋瑾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上片写她曾被束绰在封建家庭和旧礼教中,如今突破家庭来缚,实现了“求自主”的愿望;下片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在走向革命道路前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