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诗文中的秋天】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秋之为气也,萧瑟
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九辩》(宋玉)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作 者 简 介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7岁入私塾。家中有藏书4万卷,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青年时代,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作为一位多才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都很有成就,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 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的创作风 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 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 彩。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 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当时的中国,连年内战,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留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深情诵读
思考: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景具有什么特点?散文中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随堂练习:
你能给各幅画拟出标题吗?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佳日秋果
清晨静观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
佳日秋果
思考:
1、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总的感受是什么?
2、在几幅画中,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写故都的特点?
碧绿的天色
一丝一丝的日光
(清冷)
破屋、破壁腰
(冷落、萧条)
牵牛花、落蕊、秋草
(悲凉)
“静对”、“细数”
(静)
观秋色
听秋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秋蝉残鸣
息列索落的雨声
缓慢悠闲的人声
静(反衬)
听秋声
落蕊轻扫
秋雨淋人
(悲凉)
品秋味
讨论:
1、文中提到南国的秋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是颂秋还是 悲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辛弃疾
[点评]天气转凉了, 一年剩下的光阴就不多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零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1926)
品秋味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笔下之秋
品悟探究
作者写秋,不用明快的笔调来写,而是用深沉的忧思和寂寞的悲凉来写的。从开头的“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到结尾的“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悲凉的感彩呢?
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多有“临风殒泪,对月伤情”式的才子风范。与同时代的鲁迅相比,郁达夫更多的表现出的是诗人气质,浪漫情怀。
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心中之秋
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心中之秋
在现实的人生里,作家的内心被过早地投下了忧郁、落寞的阴影。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境、秋味儿,被鲜明地笼上了一层郁达夫式的主观色彩。但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情感体验而受到扭曲,以致失却了它固有的特征。在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里,那院落的牵牛、槐树的落蕊,秋蝉的鸣叫,还有那秋风秋雨等等,是多么清晰而逼真地将再现了故都之秋的韵味。
物·我
悲秋 、颂秋?
这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讨论交流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物·我
拓展探究
你对秋有怎样的感悟?结合古诗词及现代散文中的秋味,感悟我们真实生活中的秋味。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情景交融
浑然一体
实践练习
结合你对现实中秋味的感悟,运用“以情驭景,以景写情”的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短文,表现自己某种心境。
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深沉而含蓄
故都的秋是一幅画,美丽而落寞
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苍凉
故都的秋是一杯茶,苦涩而清醇
结束语
其实,不变的是季节的轮回,变幻的是人的心境。让我们用一颗更细腻、敏感的心灵去感受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生命。
天净沙 秋 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破屋浓茶小院, 日光鸽声残蝉, 闲人蓝朵残垣, 槐蕊铺地,
落寞人在故都。
笔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