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抚宁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 史 试 卷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史上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史事实反映了( )
A. 不断变化的人才标准 B. 不断变迁的统治模式
C. 不断改变的社会形态 D. 不断趋向文明的历史进程
2.江苏省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有一座泰伯庙(又名至德庙),是奉祀古吴国始祖泰伯的祠庙。这座祠庙最能体现下列哪一古代政治制度( )
A. 分封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皇帝制
3.春秋时期“公室”与“私室”之间的斗争激烈。不少国家私家势力逐渐上升,公族势衰。鲁国出现了“公室卑,三桓强”的局面,而晋国和齐国的公族势力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出现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这反映出( )
A. 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发生矛盾 B. 王权未完全确立
C. 诸侯国内部政治失序道德大废 D. 私有制逐渐建立
4.战国时期,秦国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这反映出 ( )
A. 周代宗法制已经瓦解 B. 君主专制制度基本确立
C. 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 D. 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5.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二者思想都( )
A. 主张顺从自然 B. 倡导战胜自然
C. 蕴含和谐理念 D. 提出仁者爱人
6.秦统一后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秦朝采取的措施是( )
A. 沿用分封制 B. 推广郡县制
C. 采用郡国并行制 D. 建立省制
7.通过秦末农民战争和隋末农民战争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实现了改朝换代 B.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 改变了封建社会阶级力量对比 D. 消灭了大批地主官僚
8.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刘邦意在( )
A. 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B. 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 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
D. 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9.皇帝是中国传统政治体系的核心角色,但其权柄却也因此常被亲近者侵夺。东汉时期侵夺皇帝权柄的重要角色有( )
①刺史 ②宦官 ③丞相 ④外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0.数学史专家钱宝琮深入研究《九章算术》后,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B. 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C. 《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D. 数学知识很难适用于生活实践
11.如下图是晋朝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印章:“晋归义羌侯”印。由此可知( )
①西晋时有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
②西晋实行了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③西晋被少数民族所灭
④少数民族内迁使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2.公元496年,孝文帝下诏称“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为德”,而土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故改拓跋氏为元氏。这表明孝文帝改姓氏的直接目的是( )
A. 宣示北魏政权的正统性
B. 加强拓跋氏对中原的统治
C. 缓和鲜卑与汉族的关系
D. 彻底改变北方的社会习俗
13.通过秦末、隋末农民战争的史实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
A. 实现了改朝换代 B. 迫使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C. 帮助农民夺回一些土地 D. 使封建王朝名存实亡
14.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15.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唐政府“抓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忧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从府兵到募兵制的变化( )
A. 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 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 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 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
16.古代中国的某项制度的实施,“适应了普通地主势力发展的需要,对于封建政治的新陈代谢和良性循环具有积极意义。”该制度是指( )
A. 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B. 汉代的中外朝制度
C.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D. 隋唐时代的科举制
17.《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 )
A. 削弱门下省审议权
B. 减少决策失误
C. 完善中央监察制度
D. 集权于中书省
18.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
A. 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 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
C.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9.魏晋南北朝时期,导致佛教广泛流行的深刻社会根源是( )
A.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B. 社会经济凋敝
C. 战乱频繁人民痛苦
D. 儒家地位衰落
20.周杰伦在一首歌中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真迹绝,真心能给谁。”将古典的韵味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歌词中涉及到的书法家是( )
A. 颜真卿 B. 柳公权
C. 王羲之 D. 王献之
21.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 )
A. 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 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 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 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22.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A. 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 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 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 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23.北宋为应对边疆战事,供养了大批招募的军队,但多而不精,战斗力弱,为此王安石变法实行了( )
A.专职从事军事的募兵制
B.工匠源于民间的雇募制
C.“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D.自愿加入的志愿兵役制
24.岳飞在对金战斗中战绩卓著,但却被宋高宗和秦桧认为是心腹之患。造成岳飞悲剧的主要原因是( )
A.鸟尽弓藏的卑劣心态
B.飞扬跋扈的骄傲姿态
C.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D.投降卖国的屈辱路线
25.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
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金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
C.金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
26.中国社科院知名学者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行省制必然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B.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对较大
C.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行省是元朝最高的行政机构
27.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下列有关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蒙古族和回族,基本上是在元朝形成的
B.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四等人制”
C.色目人指蒙古人、西北和西域各族人
D.元朝后期民族矛盾逐渐减弱,民族融合加快
28.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罢黜百家的结果
B.科举制度的繁荣
C.程朱理学的影响
D.民间书院的兴盛
29.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30.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由此推断( )
A.国家扶持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天文学发展
C.劳动人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动力
D.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31.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
A.两族均源自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32.明代的厂卫组织拥有侦缉、审判、执行的权力,甚至可以干预行政、军事、立法事务,他们直接对皇帝负责,除了皇帝之外,不受任何部门制约。厂卫制度( )
A.体现君臣共治、分权制衡
B.彻底解决了君权相权的矛盾
C.行使了与内阁相同的权力
D.通过特务制度加强封建皇权
33.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这表明( )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D.明朝实行海禁政策
34.爱新觉罗·福临于1643年即位,次年改元“顺治”,寄托着“治国顺利,华夏一统”的愿望。从事实看,福临的“顺治”主要体现在( )
A.建立清朝 B.入主中原
C.击败沙俄 D.收复台湾
35.清代雍正时期,朝廷将边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即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被废除,改成由中央政府派任流官管理。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
B.强化了中央对地方豪强的管制
C.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大大扩张了清王朝的统治疆域
36. 下表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表: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地矛盾逐渐缓和
B.封建社会由盛转衰
C.农业产量停滞不前
D.生态资源日趋紧张
37.下面的资料卡片是对我国古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这一时期是( )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38.李贽的“离经叛道”主要体现在( )
A.反对君主专制
B.主张工商皆本
C.反对迷信孔子
D.主张物质第一性
39.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非常吸引读者”。这里的“读者”最主要是指( )
A.达官显贵 B.市民阶层
C.知识分子 D.社会游民
40.全面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的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60分)
41.(22分)古代中国相权的更迭,基本上经历了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相权在历代皇权主持下的改革和裁抑过程中逐步萎缩,最终从体制上被废除,仅在形式上以内阁制和军机处的形式保留部分权力,而皇权也在逐步集权的过程中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无论是明代的内阁,还是清代的军机处,都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府。自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无论是内阁制中的首辅,还是军机处的军机大臣,都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他们仅有参议政事的权力,并无相应的决策权。但在具体的施政过程中,阁臣和军机大臣还是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他们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
——摘自任怀国著的《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高一
(1)根据材料一,分别以秦、唐、明为例,写出与“独相”、“群相”、“兼相”对应的制度名称。结合所学,简析“在历代皇权主持下”“改革和裁抑”相权的目的。(12分)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首辅与清朝军机大臣的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一、二,指出相权“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更迭所呈现的变化趋势。(10分)
4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苏州人口(户数)简表。
材料二 北宋科举入朝做官的官员统计表。
(1)材料一表格反映宋代苏州人口的变化特点,指出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4分)
(2)材料二表格所示内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4分)
43.(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刘彻首先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其宗旨经过综合,则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他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董仲舒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他进一步继承儒家思想,提出“塞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材料四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利用《左传》中提出的民为“神之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命题,指出君主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的大害。
(1)依据材料一,分析儒家思想对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8分)
(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在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4分)
(3)董仲舒和黄宗羲都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从材料三、四来看,他们分别继承了哪些不同的内容?他们的发展又有何不同?(8分)
历史答案
1. D 2. C 3. C 4. C 5. C 6. B 7. B 8. B 9. D 10. B
11. A 12. A 13. B 14. D 15. C 16. D 17. B 18. C 19. C 20. C
21. A 22. B 23. C 24. C 25. A 26. B 27. C 28. C 29. A 30. A
31. C 32. D 33. D 34. B 35. C 36. D 37. D 38. C 39. B 40. D
41.(22分)
(1)“独相”:秦朝三公九卿制;“群相”:唐朝三省六部制;“兼相”:明朝内阁制。(6分)
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6分,任答三点即可)
(2)特点:仅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的首领;有参议政事权但无相应的决策权;在施政过程具有相权的一些特征;兼有相权之职,但无相权之实。(6分,任答三点即可)
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4分)
42.(18分)
(1)变化:人口户数、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人口密度不断增大。(6分)
历史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发展。(8分)
(2)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北宋时期南方通过科举入朝为官的人数逐渐增多,客观反映了经济重心转移对教育文化的影响,实质说明文化重心随经济重心转移而变化。(4分)
43.(20分)
(1)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6分)
地位:自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分)
(2)核心:“存天理,灭人欲”。(2分)
认识论:“格物致知”。 (2分)
(3)董仲舒主要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仁政”思想,而黄宗羲主要继承了民贵君轻思想。(4分)
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