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抚宁区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月综合能力测试
历 史 试 题
(75分钟适应性考试)
说明:
1.答题时请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考生务必将自己的校名、班级、姓名、座号、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2.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第I卷选择题的答案正确填涂在答题卡上,第二卷答案书写在答题纸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据青铜器铭文和古文献记载,周代并不存在等级森严的五等爵制。畿内贵族兼做王官者多称“公”;畿外较大诸侯则称“侯”;“伯”本为贵族家长之称,后亦称一方诸侯之长;蛮夷之君多称“子”;“男”则为华夏小国诸侯之称。据此可知,周代:
A.中央集权雏形已经显现 B.地方行政管理混乱低效
C.国家治理体系较为松散 D.贵族政治统治形式多样
2.根据下表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评价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汉书·主父偃传》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封建论》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藏书》
A.秦始皇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B.秦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
C.秦始皇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高度评价秦朝的统一及制度
3.皇帝派遣亲信宦官实施监察是唐代监察地方行政的一种重要方式。贞观年间,唐太宗曾委派宦官巡察西南夷,代表皇帝整饬吏治、审理冤屈,拥有专断之权。这一做法:
A.是三省制废弛的结果 B.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
C.使宦官掌握了监察权 D.保证了国家政治清明
4.宋代的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
A.文官政治的发达 B.皇权专制的不断削弱
C.科举制的完备 D.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
5.下表呈现了北宋某一时漕运的基本状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路线 概况
第一条 江浙、准南、荆湖之米六百万石,及菽一百万石,从长江入准河,再经汴水入京
第二条 陕西之果五十万石、及菽十万石、自三门、白坡入黄河,再入汴水进京
第三条 陈、蔡(今河南东南部)之果四十万石及菽二十万石,从闵河入汴水再入京
第四条 京东之栗十二万石,从五丈河运送至京
A.都城居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B.集权统治的基础得以巩固
C.区域经济实现了均衡化发展 D.中央政府垄断了粮食贸易
6.图:
这反映了,当时:
A.选官制度走向僵化 B.科技落后于世界潮流
C.经世致用思潮兴起 D.市井文化发展较缓慢
7.西汉时期,针对废除盐铁官营的呼声,桑弘羊指出:盐铁官营是“国家大业,所以制四夷,安边足用之本,不可废也”。他主张盐铁官营的主要理由是:
A.巩固边防维护统一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加强中央经济控制
8.公元前5世纪晚期,雅典的陪审法庭在民主制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不仅享有司法权,还享有立法审查权和官员监察权。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
A.民主政治得到完善 B.最高权力正趋于走向集中
C.存在权力交叉现象 D.陪审法庭获得部分立法权
9.明清时期,澳门在东西方交往中扮演重要角色。据研究,当时以澳门为中心或中转的国际航线有澳门到里斯本、澳门到长崎、澳门到纽约等七条。这主要反映出:
A.澳门正融入全球贸易新格局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商路的转移
C.澳门是当时东南亚贸易中心 D.三角贸易在亚洲的拓展与延伸
10.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权利”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罗马法学家的学说中,他们认为法律主要不在于为国家提供管理模式,而在于为公民私人创设行为准则。由此可知,罗马法:
A.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中完善 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旨在稳定罗马社会统治秩序 D.民主精神影响深远
11.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衣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重农轻末思想开始松动
B 宋《梦粱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开始出现夜市的新形式
C 湖南沅陵县曾出土元代油漆颜料广告。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 元代广告服务业繁荣发展
D 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 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12.以1913年的指数为100,英国的输华货物在五年后减至51.5,法国减至26,德国货完全停止进口,只有美国和日本乘机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与材料现象相关的史实是:
A.欧洲国家尊重中国主权 B.美日加紧侵略摆脱危机
C.中国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D.民族工业获得空前发展
13.李大钊说:“历史是人间普遍心理表现的记录。……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材料中的“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
A.推翻了极端专制的政权 B.变社会主义理想为现实
C.提出和平方式夺取政权 D.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14.但丁在《神曲》中把市民阶级的代表贝亚特里丝描绘成引领天堂之门的向导,这种艺术构思增强了祛除教皇神圣魅力的符号作用,象征着世俗之人同样具有自主升入天堂的能力。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和民主愿望
C.严重动摇了罗马教会的统治
D.包含了信徒人人平等的现代市民宗教观
15.19世纪40年代初,英国工业城市中约有一半人没有工作,却没有任何失业保险;1842年英国手纺工每周工资不到3先令,而一家5口的生活每周至少要20先令。这种现象:
直接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萌发
是近代机器大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可能性
表明英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6.1830年8月初,海涅写道:“……我是革命的儿子……递给我琴,我唱一首战歌……语言像是燃烧的星辰从高处射下,它们烧毁宫殿,照明茅舍……”下列美术作品与此风格一致的是:
二、材料阅读
17.昼夜交替是自然规律,亘古不变。然而,人类对黑夜的态度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转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人类对黑夜的感情十分复杂,黑夜常常与恐惧联系起来,令人产生长夜漫漫的感觉。
在15、16世纪的欧洲,晚钟敲过,城市实行宵禁,市民要放下手中的活计,准备休息。同时,在行会对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体制下,行规也禁止工匠在夜间挑灯生产。无论是法规还是行规,明确规定的劳动时间是从天亮到天黑,依然遵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和生活节奏。所以,在工业化之前,夜间生产劳动的情况虽然也有,但远不是常态。
材料二
17、18世纪开始,在伦敦和巴黎这样的大都市,上层社会、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年轻大学生们最先开始享受夜生活。随着夜生活内容的丰富,公众参与也更加广泛。
自18世纪最后30年以来,夜间生产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工厂的劳动日突破白天与黑夜的自然界限,劳动时间向夜晚延伸,从经济学来看,是把黑夜当作一种资源得到了开发和利用。在人类对黑夜态度发生转变的过程中,照明技术的进步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最重要的照明技术终究也只是工具,对夜晚时间进行开发利用的动力主要源自资本的力量。马克思就曾说过,资本主义的生产为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以及夜间劳动奠定了基础。
——以上摘编自俞金尧《欧洲夜史:人类对夜晚态度之变迁》
(1)依据材料,概括人类对黑夜态度的变迁。(6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类对黑夜态度变迁的原因。(8分)
18.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度制令,各顺其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林则徐、魏源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把宪政思想及其理论介绍到中国开始,近代中国也曾发生了诸如以戊戌变法为表现形式的宪政运动,民国初年的精英和领袖们开展的以维护革命成果、巩固民主共和制度为核心的宪政运动,北洋政府时期发生的以建立“好政府”“废督裁兵”“联省自治”为特征的宪政运动,国民政府时期由人权派发起和进行的以人权保护为中心的宪政启蒙运动。……但是,历次宪政运动无论由谁领导,也无论规模多大时间多长,最终都因破坏或镇压而失败了。
——摘编自宋四辈《近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教训及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宪法政治发展已有近七十年历史。……以1949年“共同纲领”为基础,与“共同纲领”是一部临时宪法不同,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建政宪法;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与1954年宪法是一部建政宪法不同,1982年宪法是一部应时而生、顺势发展的改革宪法;以1982年宪法为基础,与1982年宪法是一部改革宪法不同,新时代宪法将是一部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优势的复兴宪法。
——摘编自肖金明《新中国宪法政治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宪政建设的时代价值。(6分)
三、小论文题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6至1914年上海租界的发展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年》
材料二
1880至1900年间上海租界内华人的人口发展
——陈万雄《中华民族新生的阵痛》
材料三
1850 《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创刊。
1871 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至上海的海底电缆,电线接入租界。
1872 4月,英国人美查(Frederick Major)创办《申报》。
1879 9月,美国传教士创办圣约翰书院,后改称圣约翰大学。
1881 上海自来水公司开始营业。
1882 英国人开办的上海电光公司发电。
1893 工部局收购电光公司,成立电气处。该年,英国人丹福士创办《新闻报》。
1902 上海首次引进两辆汽车。
1903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出版《东方杂志》。
1908 3月,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通车。第一家电影院虹口电影院建成。
1909 沪宁铁路通车。
1911 上海出现第一座钢筋水泥建筑一上海总会。陆费逵在福州路创立中华书局。
——刘惠吾《上海近代史》
以上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研究近代上海发展历史时,搜集到的史料。请你帮助他们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结合所学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2分)
四、选做题(选做那题就在答题卡上把那题题号涂黑!)
20.【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景宗病死的次日,年仅12岁的长子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遗诏由皇后萧绰(燕燕)摄政。……萧太后也不时减免税赋、徭役,对地方官采取考任制,进一步实行汉官制,改各部的令稳为节度使,又推行部分汉律,统和六年还开始科举考试,最初虽只录取一二名汉人进士,却开辟了吸收汉族地主通过科举进入仕宦的途径,又在南京设立太学以培养汉族地主进入统治集团,进一步巩固了辽的统治基础。
―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萧太后改革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萧太后改革的主要影响。
21.【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珍珠港现在得到部分雪耻了,”尼米兹海军上将1942年6月6日的公报宣布,“不使日本海上力量丧失战斗力,不算彻底报仇。”美国公众对中途岛的胜利欣喜若狂……马歇尔将军认为中途岛的胜利是“最勉强的成功”,反对在太平洋发动攻势,因为他相信灾难正隐隐呈现在大西洋上。
“我必须承认,我非常关切地注视着俄国战线。”罗斯福总统6月6日致丘吉尔的电报说……苏联红军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遭到失败,德军的攻势卷向克里米亚和高加索。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先后飞到伦敦和华盛顿,争取英国和美国保证“在8月或9月在欧洲大陆登陆”。然而丘吉尔却“不做出保证”。他担心在1942年匆忙越过英吉利海峡发动强攻以减轻俄国的压力,将是一次“牺牲性的登陆”,他给跨海登陆作战谨慎地规定了一个条件:必须能够得到军队和运兵船。首相知道这一点实际上不可能做到。英国的第八军遭到隆美尔的重创,损失了数百辆坦克和数千士兵后,不得不向托布鲁克撤退。
—摘编自[英]约翰-科斯特洛《太平洋战争1941-194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发动中途岛海战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丘吉尔拒绝在欧洲大陆登陆的原因。
2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同治五年(1866)十二月,奕以“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为理由,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增设天文算学馆,指出“若不从根本上用著实功夫,即习学皮毛,仍无裨于实用”。为保证质量,要求招收30岁以下的满汉秀才、举人、进士、翰林及科举出身的五品以下的官员入学,并厚给薪水,住馆学习,聘请西人担任教师。还规定学习3年试居高等者,“均准各按升阶,格外优保班次”。……(面对顽固派的非议),他直截了当地斥责(顽固派)倭仁“守旧衰谬,不识时务”,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指斥倭仁“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徒以道义空谈”,是极其谬误的。
―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奕?建议增设天文算学馆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奕?增设天文算学馆的意义。
历史答案:
选择题:1-5CDBAB 6-10AAAAC 11-16DDBDCC
解答题:17、(1)变迁:由恐惧到享受;由无价值到有价值(由不利用到开发利用)。(每点3分,共6分)
(2)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的扩大;科学技术进步;近代城市化发展娱乐活动专业化;社会阶层多元化。(每点3分,任答三点得8分)
18、(1)特点: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过程充满曲折;体现救亡图存;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4分)
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4分)
(2)价值:推动了法制的现代化;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6分)
19、【答案】
示例1:
主题:近代上海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史。(3分)
解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五口通商之一,被迫成为与西方接触的前沿阵地,客观上传播了西方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理念;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帝国主义列强强行在上海获取租借地,列强在上海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为部分流亡者提供庇护;上海以外其他地区的人纷纷避难或移居上海,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客观上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清政府的自强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上海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等近代化。
总上所述,上海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9分)
示例2:
主题:近代上海的历史是一部列强侵华殖民史。(3分)
解释: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上海成为列强侵华,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列强上海获取租借地,列强在上海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无法直接管理和干涉,租界俨然是一个“自由王国”;上海租界人口不断增加,成为“国中之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上海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殖民地的烙印。
总上所述,近代上海历史的发展一部列强侵华殖民史。(9分
选做题答案:20..(1)轻徭薄赋;实行汉官制和汉律;实行科举考试选拔汉族士人。(6分)
(2)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了辽国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汉与辽文化的融合;巩固了辽的统治基础。(6分)
21.(1)背景: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联合国家宣言》签署,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日军企图歼灭美国太平洋舰队(3分)。
影响:日本开始丧失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美国转守为攻,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3分)
(2)原因:军队和登陆工具短缺;北非战场失利,损失严重;企图借助德国之力削弱苏联,让苏德两败俱伤,以便战后处于有利地位。(6分)
22.(1)天文算学是近代工业发展的基础学科;洋务派大量引进西方的近代工业技术缺乏相应的国内人才;发展与近代工业相适宜的新式教育的需要。(6分)
(2)开创新式自然科学教育的先河;为中国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有利于国内社会思想的解放。(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