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下
预习案
导学案
检测案
萧红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表现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特点。
2.品味萧红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其蕴藏的深厚情感。
舀(yǎo)汤
揩(kāi)桌子
碗碟(dié)
捆(kǔn)书
咳嗽(ké
sòu)
调羹(ɡēnɡ)
绞(jiǎo)肉
薪(xīn)金
校(jiào)对
草率(cǎo
shuài)
洗澡(zǎo)
悠(yōu)然
吩咐(fù)
抹(mǒ)杀
疙瘩(
gē
da)
不以为然
深恶(wù)痛绝
阖(hé)眼睛
1.
读读写写
yǎo
kāi
dié
kǔn
ké
sòu
ɡēnɡ
jiǎo
xīn
jiào
cǎo
shuài
zǎo
yōu
fù
mǒ
gē
da
wù
hé
抹
抹(mǒ)杀
抹(mā)桌子
调
调(tiáo)羹
调(diào)查
恶
凶恶(è)
厌恶(wù)
恶(ě)心
2.多音字
mǒ
mā
tiáo
diào
è
wù
ě
校对:核对是否符合标准或有没有错误。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3.重点词语
核对是否符合标准或有没有错误
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厌恶、痛恨到极点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4.
作家作品
萧红(1911—1942)
,原名张廼(
n?i)莹,笔名萧红,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本文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于鲁迅逝世三年后。
萧红是一位经常从记忆深处挖掘写作素材的作家,而这篇文章是她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共分八个生活片段叠加而成,自然空行成段。
5.
写作背景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他有着普通人的心态,他可以对人的穿着品头论足,他可以和年轻人开童心未泯的玩笑,他和普通人一样饮食,起居,他同样可以享受亲情,享受天伦之乐。文章表现了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6.
内容速览
导学案
一、激趣导入,初识形象
提到鲁迅,你们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形象?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长着浓黑的一字须;头发根根向上;吸烟斗;相貌严肃、冷峻;常给人深邃、沉着甚至是严厉的感觉;有一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面孔……
二、读出伟人的平民味
课文中的鲁迅给我们的是一种怎样的印象呢?请在文中找出能展现鲁迅人物风貌的细节描写进行批注。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文中多次提到鲁迅先生的笑。这些描写将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形象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跟我们之前心目中“善骂善怒”“冷峻无情”的鲁迅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风趣幽默的朋友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青年人的来信写得草率,鲁迅需要多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读,换作别人恐怕早就把这些信丢在一边了。然而,鲁迅先生还是即使看到眼睛酸痛,看到深夜,也要认真读完。这足见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的关怀与责任感。这些细节展现了作为师长的鲁迅对待青年的认真与诚恳。
2.认真诚恳的师者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许先生说鸡呜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这段文字中出现了多个“坐”字,描绘了鲁迅先生在黑夜孤独而坚韧地战斗的身影。他的工作时间那么长,可见他对待工作废寝忘食,一丝不苟。
3.忘我工作的斗士
①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萧红亲手做的食物,就算做得不好,鲁迅先生还是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语间自然而然流露出对妻子的敬重与依赖,还有对晚辈的体恤。
4.
体恤晚辈的长者
②一点钟以后,送我(还有别的朋友)出来的是许先生,外边下着小雨,弄堂里灯光全然灭掉了,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回去,并且一定嘱咐许先生付钱。
送别“我”时用了两次“嘱咐”,以及两次“一定”,这些细节能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待人的热诚与周到。
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是不好的,他又嚷嚷着。别人都不注意,鲁迅先生把海婴碟里的拿来尝尝。果然是不新鲜的。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5.尊重儿子的父亲
由这个细节可以读出鲁迅先生了解儿子。身为父亲,他在那个时代能如此懂得尊重孩子的判断与体验,尤其难得。
1.风趣幽默的朋友
5.尊重儿子的父亲
4.
体恤晚辈的长者
3.忘我工作的斗士
2.认真诚恳的师者
不同于很多作家塑造的伟人鲁迅形象,萧红笔下的鲁迅是平民化的,是有血有肉的,充满了生活中的烟火气。萧红并没有把鲁迅变成某些精神、主义的化身,或是冰冷而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生活化的细节,让我们听到鲁迅的笑声,看到他走路、吃饭、饮茶等日常生活,了解他工作、闲谈、生病的情形。如此,鲁迅就仿佛和我们一道作息起居,生活在芸芸众生的世界里。
三、品昧语言结构的趣味
萧红是一位作品具有独特语言风格的作家。她的作品语言简短凝练,带着孩子般灿烂赤诚的童趣,不论写人写物都具有白描的功力。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生动的地方试着批注。
①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
这句话中的“冲”字写得很形象,笑声仿佛看得见,“冲”字更是表现了笑声的响亮与爽朗,从而更加凸显了鲁迅爽朗幽默的性格。
②梅雨季,很少有晴天。一天的上午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了,跑上楼还喘着,鲁迅先生说:“来啦!”我说:“来啦!”我喘着连茶也喝不下。
这段话都是很短的句子,未加任何修饰语,简单得仿佛孩子的话,不假思索,蹦蹦跳跳,纯真烂漫。
③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
“站”“停”两个动词用得很精彩,尤其是“停在床下”而不是“放在床下”将生活物品拟人化,使人觉得仿佛与鲁迅先生在一起久了就连毛笔、拖鞋等物品也有了人的情感。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舒缓的感觉,更加生动地表现了鲁迅休息时环境的静谧。
《回忆鲁迅先生》这篇文章用的是一种碎片式、零散化的描写,正是这种看似随意的拼凑恰切地表现了萧红对鲁迅止不住的思念。也正是这种叙事风格,使文章的容量大增,让我们在这些零散的细节空隙中产生丰富联想,从而在阅读时参与到了对文章的再创作中。
四、体察文字背后的情味
萧红将这种感情全部注入了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里。请同学们在文中寻找出蕴含作者真切情感的语句,并试着批注。
①那包方方正正的,连一个角也不准歪一点或扁一点……
这句突出了鲁迅先生一丝不苟、仔细认真的品质。“连……也……”的运用,透露出萧红对鲁迅先生做事如此细致的惊讶与敬佩。
②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老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
“必得休息”的鲁迅先生不但没有休息,
而且想得更多,还非立刻就做不可,这一方面透露出
萧红对鲁迅先生的敬重,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感受到
她对鲁迅先生健康的担心。
鲁迅先生感到自己的身体不好,就更没有时间注意身体,所以要多做,赶快做。当时大家不解其中的意思,都以为鲁迅先生不加以休息不以为然,后来读了鲁迅先生《死》的那篇文章才了然了。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短短的几行文字,共出现了五次“鲁迅先生”,就像不停地在呼唤自己的至亲一样。如果去掉几个,或换成“他”,在情感上就显得疏远,少了很多崇敬和思念的味道。
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描写鲁迅,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范本,是敬献于鲁迅灵前永不凋谢的花篮。
五、体味萧红散文的风格
2.阅读郁达夫的《回忆鲁迅》,对比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说说这两篇文章展现出的鲁迅形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阅读完整的《回忆鲁迅先生》原文,找出体现萧红作品独特语言风格的句子。
本文通过对鲁迅先生的笑声、走路姿态、待人接物、读书写作等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展示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现了鲁迅先生的情趣、气质以及高尚品格,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本文主旨
检测案
zāoyāng
1.给加点字注音
揩(kāi)桌子
薪(xīn)金
咳嗽(ké
sòu)
调羹(ɡēnɡ)
校(jiào)对
抹杀
(
)
深恶(wù)痛绝
阖(hé)眼睛
遭殃(zāoyāng)
解剖(
pōu)
kāi
ké
sòu
ɡēnɡ
jiào
mǒ
wù
hé
xīn
pōu
2.重点词语考查。
轻捷:动作轻快敏捷。
安顿:安详,安稳。
忧郁: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深恶痛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揩:擦,抹。
阖:闭合。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动作轻快敏捷
安详,安稳
忧伤郁结;忧虑烦闷
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
心里怀有的念头
擦,抹
闭合
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3.内容考查。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共分八/九个生活片段叠加而成,全文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独有的敏锐目光,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灵动传神的细节,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活生生的鲁迅,彰显了一代伟人的思想和人格。这八个片段可以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分别是:第一部分笑声明朗,第1节;第二部分步履轻捷,第2节;第三部分,鉴赏服饰,第3~33节;第四部分,待人饮食,第34~44节;第五部分,调侃玩笑,第45~48节;第六部分,感染快乐,第49~58节;第七部分,接待商人,第59~67节;第八部分,回复来信,第68~70节。
八/九
笑声明朗
步履轻捷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解析:C项“涤”应读“dí”
C
A.咳嗽(sòu)
嘱咐(zhǔ)
间断(jiàn)
B.竭力(jié)
阖眼(hé)
薪金(xīn)
C.草率(shuài)
抹杀(mǒ)
洗涤(táo)
D.吩咐(fù)
疙瘩(gē)
调羹(gēng)
5.下列语句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引起了幻想,安顿的举着象牙烟嘴在沉思着。
B.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C.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
D.不然就是一边谈着话一边站起来用手择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叶子。
解析:D项“择”应为“摘”
D
A.那种无病呻吟的作品,令人深恶痛绝。
B.我国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建设举世瞩目,其建设遵循的是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C.“老人摔倒,该不该扶”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少数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
D.全市中小学生诵读东坡诗文,讲传东坡故事,乐此不疲,让东坡精神撒遍眉州大地。
6.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解析:C项中“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语境中指少数学生不将这个问题放在心上,应该用“不以为意”。
怀鲁迅
①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②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7.对第⑥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解析:从文章中“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可得出:文章的第6段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故答案为A。
A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8.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项是(
A
)
解析:“微红的新月”
是胜利之光,其意在表现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不是在交代时间,也不是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故答案为CD。
C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