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复习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5 19:35: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博兴实验中学初一历史组
东汉
蜀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穿越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权分立、民族汇聚、南方经济发展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读诗句谈感受
在这个时期,你都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和事件?
三国鼎立的出现究竟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历史的进步。你认为呢?说明理由。
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退。这是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与局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历史进步。这是因为东汉末年,许多军阀集团割据一方,使东汉实际上已是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在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上建立的,吴国、蜀国也是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串门“东晋十六国时的李富家”
李富:世世代代生活在江南,是长江下游的务农家庭东汉时他的太祖父以种稻为生,种稻方法为“火耕水耨”(即:先纵火烧草,然后深耕,耕作时以水浇灌)。虽辛勤耕作,但家里仍然没有什么积蓄,只是勉强不饿肚子。
东晋时李富也是务农,精通农活,用二牛抬杠耕田,深耕细作,懂得积肥粪田技术,并且农具坚固耐用。每年粮食都有好收成,生活较为殷实,偶尔李富还用心爱的青瓷羊尊喝点小酒。
从东汉到东晋十六国,李富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原因 北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南北人民的辛勤劳动;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淝水之战后南方相对稳定
表现
农业 湖田、牛耕等,麦稻兼作、双季稻,水利工程
手工业 纺织业 蜀锦、设立专门机构管理
冶铸业 灌钢法
制瓷业 青瓷
商业 初步发展,城市繁荣(建康城)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鲜卑族的范围和政权发生了什么变化?
假如你是孝文帝说说鲜卑族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
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背景: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3、措施:迁都洛阳
汉化政策
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
4、作用: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趋同,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2、目的: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统治。
东汉
蜀汉


西晋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政权分立、民族汇聚、南方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异彩纷呈,
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和繁荣昌盛奠立了坚实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
领域 时代 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
农学 北朝
地理学 北魏
书法 东晋
绘画 东晋
雕刻 北朝
返回
领域 时代 人物 成就
数学
南朝
农学 北朝
地理学 北魏
书法 东晋
绘画 东晋
雕刻 北朝
祖冲之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贾思勰
《齐民要术》
郦道元
《水经注》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顾恺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返回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一人物、二战役、三政权?
2、人口迁移的原因、时间、迁入地区、影响?
3、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4、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背景、目的、措施、
意义?
5、列举数学、农学、地理、书法、绘画、
雕塑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三国鼎立局面 是如何形成的?
(1)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逐渐形成了曹操和袁绍两个对立强大军事集团。
(2)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官渡之战后,曹操逐步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
(3)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决战于赤壁,曹军大败,退守北方,无力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巩固;刘备占据四川,并取得汉中。
(4)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根据下图小组合作提出问题并回答。
还有问题吗?请说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