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第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一、选择题
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如图是三个按年代依次形成的地层,其中甲是最新近形成的地层。那么地层丙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特点是
A.最高等、最复杂
B.最低等、最复杂
C.最高等、最简单
D.最低等、最简单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
B.始祖鸟化石证明了爬行类动物是由鸟类进化来的
C.古代的长颈鹿,因为不断伸长脖子才能吃到高处的树叶,使颈进化得很长
D.因农药改变了害虫的生活环境,害虫就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
A.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
D.其他星球
能证明爬行类和鸟类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化石是
A.始祖鸟化石
B.始祖马化石
C.恐龙化石
在农田中施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使用年数越长,效果越差。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农药的质量越来越差
B.害虫会自然发生并巩固抵抗农药的变异
C.农药选择了害虫中能抵抗农药的变异
D.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残翅的昆虫。根据达尔文生物进化理论,这种现象是
A.上帝创造的结果
B.人工选择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期使用的结果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B.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会存在爬行类和哺乳类化石
C.比较不同种类生物的形态结构等可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水生到陆生
下列现象可以作为对应假说(或学说)的证据的是
①如图的气球充气实验——大爆炸宇宙论
②我国的中华龙鸟化石——自然选择学说
③《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哥白尼的“日心说”
④落在澳大利亚的一颗陨石中存在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原始生命物质来自外星球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因而会导致种内、种间出现生存斗争
B.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变异的后代会越来越适应环境
C.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D.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环境条件
生物学家发现有一种百合的花无花瓣,认为它们是从远古祖先中那些有花瓣的百合进化而来的。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无花瓣的百合无法完成传粉受精
B.百合存在有花瓣和无花瓣的变异
C.百合有无花瓣是选择作用的结果
D.现存的无花瓣百合也可适应环境
“超级细菌”
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如图,相关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甲氧西林对
进行了定向选择
D.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
对于动物进化的理解错误的是
A.动物进化的历程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
B.最原始、最低等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
C.在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D.如果某种动物与人的相似程度越大,则该种生物的结构就越简单
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共同的是
A.祖先
B.运动方式
C.脑发育程度
D.制造工具的能力
中科院古化石专家张弥曼获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女科学家奖”。下列有关化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化石种类包括遗体、遗迹、遗物等
C.哺乳类化石出现在较晚近的地层
D.“露西”是目前最古老的人类化石
二、填空题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
。
生物体内都有一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蛋白质——细胞色素
,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科学家分析发现通过对生物的细胞色素
的氨基酸组成的研究,可以确定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即物质组成越相似,说明他们的亲缘关系越近。下表是
种生物的细胞色素
与人的细胞色素
的组成比较。
根据上表的数据判断:人和
的亲缘关系最近,人和
的亲缘关系最远。依据是
。
达尔文的
学说,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现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
到复杂、由低等到
、由水生到陆生。
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使得生物具有
和
。
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三、综合题
如图是美国科学家米勒用以研究生命起源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请解答下列问题。
(1)
从组成成分上看,
里的气体中没有
。
(2)
正负电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
。
(3)
装置
里的液体相当于
。
(4)
实验后可检验到
中含有
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5)
根据米勒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对生命起源作出的推测是
。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高素中治疗疟疾的中成药,荣获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本属生物中有四种疟原虫会使人类感染疟疾。有一种叫作奎宁的物质可以用来治疗疟疾,但其对于疟疾的治疗作用仅仅是抑制、不能彻底治愈。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疟原虫对于奎宁的抗药性越来越强、奎宁就越来越不起作用了。
黄花蒿(
)又叫黄蒿,是菊科蒿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中国传统中草药。屠呦呦的研究组率先用乙醚成功提取了黄花中的抗疟有效成分,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它的治疗效果更好,全世界很多疟疾患者也因此受益。
(1)
由资料可知,疟原虫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它的营养方式为
;与细菌的细胞相比,它的细胞内具有
属于
生物(填“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
(2)
随着时间的流逝,疟原虫对奎宁的抗药性越来越强。这是因为在未使用奎宁之前,在疟原虫后代群体内会发生
,产生具有抗奎宁能力的个体。在使用奎宁的过程中,普通疟原虫被杀死,而
的疟原虫则容易存活下来,由于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会把这种变异
给后代,因此后代群体就普遍具有了抗奎宁的能力。
(3)
黄花蒿的学名为(),创造生物命名的“双名法”的科学家是
。
A.孟德尔
B.巴斯德
C.林奈
D.达尔文
如图是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的一个模拟实验装置,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将如图装置抽真空之后,在装置中充入氨气、氢气、甲烷、水蒸气等气体,充入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的成分,与现在的大气成分相比,其主要区别是不含
。
(2)
装置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即电极是模拟自然状态下的
。
(3)
装置里的液体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下的
,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
当有机小分子物质汇聚于热汤似的原始海洋,经过长期
,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
(5)
通过实验表明:在类似于
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到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转变是完全可能的。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B
【解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冋选择的结果;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全部害虫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故选B。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
【答案】D
【解析】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是没有化石的,说明地球上最初是没有生命的。如图是三个按年代依次形成的地层,其中甲是最新近形成的地层。因此地层丙是最早形成的地层,故地层丙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特点是最简单、最低等。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证据
3.
【答案】A
【解析】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正确。
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鸟类起源于古代的爬行类,B错误;
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C错误;
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发现效果越来越差,这是因为有些害虫产生了抗药性,达尔文认为,抗药性的产生是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D错误。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4.
【答案】C
【解析】化学起源学说认为:地球从形成到现在大约有
亿年的历史。早期的地球是炽热的球体,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气体状态,那时谈不到生命的发生。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才逐渐为生命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氨、氢、甲烷、水蒸气。水是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当时由于大气中没有氧气,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层阻挡,不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在紫外线、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能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等这些能量作用下空气中的无机物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转化形成了一些有机小分子物质物,后来随着地球的慢慢冷却,于是随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汇集入原始海洋。
在原始海洋中,经过上万年后这些有机小分子长期累积并相互作用,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并逐渐形成了与海水分离的原始界膜,构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一旦这些物质拥有了个体增殖和新陈代谢也就意味产生了生命。所以原始海洋是生命诞生的摇篮。
故选:C。
【知识点】海洋化学起源学说
5.
【答案】A
【解析】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始祖鸟化石说明了古代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证明爬行类和鸟类有较近亲缘关系点睛: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证据
6.
【答案】C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7.
【答案】C
【解析】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哪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的昆虫就特别多,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C。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8.
【答案】B
【解析】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正确;
B、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依次在更为晚期的地层中才出现,错误;
C、生物学家不仅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分类,还根据营养方式、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在进化上的亲疏远近关系等进行分类,正确;
D、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正确。
故选: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9.
【答案】A
【解析】①大爆炸宇宙论到目前人类还没有验证这一结论的证据,更不能用气球充气实验来证明,故①错误;
②我国的中华龙鸟化石:有该化石证明其在历史上是存在过的,但却因为某些原因没能存活至今,能够证明自然选择学说,故②正确;
③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关于天体运动和地心说相对立的说法,它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故③错误;
④落在澳大利亚的—颗陨石中存在多种氨基酸和有机物:说明从外星球来到地球的陨石中含有最原始基本的生命物质,能证明原始生命物质来自外星球,故④正确;
故选A。
【知识点】生命起源的证据
10.
【答案】B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1.
【答案】A
【知识点】传粉和受精、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2.
【答案】A
【解析】A、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只有选择作用,不能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变异,A错误;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B正确;
C、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甲氧西林对
进行了定向选择,C正确;
D、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D正确。
故选:A。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3.
【答案】D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4.
【答案】A
【解析】A、人与类人猿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A正确。
B、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不会直立行走;而人类的前肢解放出来,会直立行走,可见它们的运动方式不同,B错误。
C、由于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不会制造工具,手和脑得不到锻炼,因此这种简单的树栖生活不利于脑的发育;而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了脑的发达,且知道用火烧烤食物来吃,改善了身体的营养,有利于脑的发育,C错误。
D、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在丛林中采摘果子等为食,不会制造工具;而人类会制造和使用工具,D错误。
故选:A。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5.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证据
二、填空题
16.
【答案】森林古猿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7.
【答案】黑猩猩;向日葵;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证据
18.
【答案】自然选择
【解析】达尔文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现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9.
【答案】简单;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20.
【答案】多样性;
【解析】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生物个体既能保持亲本的遗传性状,又会出现变异。出现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出现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因此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使得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1.
【答案】森林古猿
【知识点】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三、综合题
22.
【答案】
(1)
氧气
(2)
闪电
(3)
原始海洋
(4)
氨基酸
(5)
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解析】
(1)
美国青年学者用如图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米勒实验装置中的
内模拟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原始大气中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它与现在大气成分相比主要不含有氧气。
(2)
实验中,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
(3)
装置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4)
装置模拟的是原始海洋,实验后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
(5)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因此米勒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条件下,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这个过程是生命起源的第一步。
【知识点】生命起源的证据、原始地球条件、生命起源的几种假说
23.
【答案】
(1)
异养;真正的细胞核;真核生物
(2)
变异;具有抗奎宁能力;遗传
(3)
C
【解析】
(1)
疟原虫是一类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营养方式包括自养和异养两种。自养:像绿色植物那样,利用自己制造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它是各类绿色植物共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异养:不能直接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必须摄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叫做异养。异养包括共生、寄生和腐生三种方式。由此可知,疟原虫的营养方式是异养的。
(2)
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疟原虫对奎宁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使用奎宁时,把抗药性弱的疟原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疟原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疟原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再使用奎宁时,又把抗药性弱的疟原虫杀死,而抗药性强的疟原虫活下来。这样经过奎宁的长期选择,使得有的疟原虫已不再受奎宁的影响了,在繁殖过程中把这种变异遗传给后代,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对奎宁产生耐药性的疟原虫。
(3)
林奈是瑞典的植物学家、冒险家,林奈在生物学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命名法。故C正确。
故选C。
【知识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24.
【答案】
(1)
氧气
(2)
闪电
(3)
原始海洋
(4)
演变
(5)
原始地球
【解析】
(1)
美国青年学者用如图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米勒实验装置中的
里的气体相当于原始大气,有水蒸气、氨气、甲烷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氧气。
(2)
装置中的正负极接通进行火花放电是模拟自然界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了条件。
(3)
处为取样活塞,若取样鉴定,可检验到其中含有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共生成
种有机物,其中
种氨基酸中有
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此装置是模拟原始地球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4)
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演变,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5)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类似于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知识点】海洋化学起源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