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阅读复习专项(一课时)
卢氏县育才中学 张永明
一、课标要求:
1、.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3、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散文知识:
(一)散文的特点
1、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
2、 形式上:“形散神不散”。
(二)散文阅读要点
1、 透“形”
(1)、“形”就是作者用来支撑文章的描写(景物或场面),作者要表达的认识就必须依靠这一组有倾向性,或者说有暗示性的描写,所以看出每个描写的倾向或暗示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这说明作者表达中心要依靠一组描写,因此读散文还应注意描写与描写转换之间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明白文章的思想趋向。
2、抓“神”
“神”就是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要注意把握文中关键语句:
注意那些抒情的句子和发表议论的语句;
要注意领起后文或收束前文的语句;
要注意那些运用了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手法的语句以及语意比较含蓄的语句等。
体味作者透过字里行间所持的对人生对世事的认识和情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
(三)、考试项目:
1、考点分析
(1)、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3)、品味语言
(4)、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5)、表达方式的作用
(6)、表现手法
(7)、发展性考题:(1)仿写(2)谈感受
2、把握文章内容, 概括文章主题 (1)、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3) 一般概括主旨可以用固定套路:借对什么事物的描绘,抒发了什么感情,或赞美了什么精神,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3、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1)线索
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2)顺序
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答题思路: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 4、品味语言
(1)字词含义: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
(2)词语妙用: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3、)夸张: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 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 。
4)、对偶: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富有美感;②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便于传诵记忆。
5)、排比: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6)、设问: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7)、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8)、反复:强调
5、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1、 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2、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就应先看清它所借用的“隐身”手法,有的放矢地去分析。
(2)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照应、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6、表达方式的作用
(1)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
(2)议论的作用
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
7、表现手法
象征: 通过某一特点的具体形象,表达某种人和某种社会现象的本质特点。
衬托: 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主要特征。
对比: 把相反或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的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寓理于事: 叙述事件,揭示其中的内在哲理。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8、发展性考题
(1)仿写
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②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
要求:句式与例句相同,修辞与例句相同,语法与例句接近,句意与例句接近。
(2)谈感受
启示应从原文引出;评价应表明态度及说明支撑的理由。特别注意是否让举例或结合实际,把题目中所要求的全部答给他。三、典例示范
(一)例段1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关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2分)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4分)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分)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3分)
6、百合己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4分)
答案分析:
1、3分。“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两词各1.5分)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结合了文段的主题回答的。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百合花写人的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把花当作人来写,阅读时,可以把百合花当作某类人来理解)。
2、2分。C。这是考顺序的,前一句的“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是选择答案的关键提示语。后句也有很强的提示作用。
3、排比、拟人、反复。(答对其中两个给2分,答对一个给1分)表现了百合信念坚定,追求执着的形象。(每个要点1分,共2分。)此考点不是简单的修辞判断,而是考修辞的表达作用,不同修辞,表达作用不同,要积累常见修辞的表达作用。答题时,可以选自己有把握的修辞种类来回答。
4、2分。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1分)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线索是作者选材、组织材料的脉络。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写作手法,要在于平时积累。
5、3分。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此题是考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6、4分。第一问:答到“嫉妒、诋毁、心胸狭窄”意思即可。(2分)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给分,否则酌情扣分。(2分)此题是发展性考题。拟人化的手法,其实就是写人的。
四、变式训练
靠窗的位置
■张翔
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急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我们已经许多年没见面了,因此心情都颇为激动。
那天,我见到了他,他显得有些疲惫,显然是没有倒过时差来。但是他的兴致却很高,嚷嚷着要好好逛逛。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开始在城里东游西走。累了的时候,我们就会挑个休息的地方坐着喝点儿东西,然后,再继续逛。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迫不急待地感受着这座无比熟悉的城市的景致。朋友似乎显得更为急切,即便每次停下脚步坐下来休息的时候,只要有临窗的餐桌,他都忍不住抢先坐在靠窗的位置,不停地打量着外面的风景。
恰巧那天,小侄子和我一同去逛。每次他也抢着要靠窗坐着。但朋友总不让他靠近窗户,俨然是个贪婪的大孩子。
下午,我们找了一家饭馆吃饭。这一次,朋友还是抢先坐在了靠窗的位置。可是我的小侄子忍不住了,闹腾着也要坐在靠窗的位置。
于是我就对朋友说:“你让他坐窗边吧。”
朋友眼中闪光一丝忧虑,说:“坐窗边多危险啊!”
“没关系,这窗户这么厚,而且都是固定好的,怎么也不会掉下去的……”
“可是……”朋友还要说话,他的妻子忽然笑了起来,指着他的脑门说:“笨蛋!这里是中国啊!你真是又犯糊涂了。”
“哦哦……”朋友也大笑起来,忍不住直拍自己的脑袋,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看着他们这样,我反而糊涂了。我忍不住问他们:“你们笑什么啊?我怎么没听懂啊?”
“他时差倒过来了,脑子又犯糊涂了。”他的妻子一脸爱怜地看着他,笑着解释说:“你要知道,耶路撒冷经常有恐怖袭击,我们每天都诚惶诚恐地活着,就连每次吃饭都不愿意挑靠窗的餐桌,如果不得不坐在靠窗的餐桌时,他总是很大男人地坐在靠窗的位置,这样的话,遇到恐怖袭击,可以把我挡住……”听到这里,我心里顿时涌起一股巨大的感动。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
此刻,朋友早把靠窗的位置让给小侄子了。但他看上去还是有些不习惯,依旧不停地打量着小孩儿,眼中满是怜惜与疼爱。显然,那个硝烟弥漫的异国早已经把朋友的心打磨得战战兢兢,而我却分明看见,在他这颗战战兢兢的心里,却装满着对亲人、对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
(摘自《世界军事报》)
[练习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朋友从动荡不安的耶路撒冷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带着他的妻子约见我。朋友的“迫不及待”,暗示了什么?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看上去像一群贪婪的观光客。“贪婪”一词是否存在感彩的不当?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在文中画出与画线句相照应的句子。
5.在构思上,文章巧妙地运用了巧合与意外,使行文曲折有致。试各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文中的朋友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靠窗的位置。2.暗示了我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在行文上,它为后文中朋友舍己为人的行动作铺垫。3.不存在;它恰当地表现了朋友离开耶路撒冷,回到祖国后百看不厌的喜悦的心情。4.原来朋友每次抢着坐靠窗的位置,其实只是下意识地将安全留给我们,把危险留给自己。5.示例:巧合:下午我们吃饭又碰到一个靠窗的位置。意外:我们意外地发现朋友抢位置的目的是将安全留给别人,将危险留给自己。6.是一个装满着对亲人朋友勇敢而博大的爱意的人。)
二、阅读《晨》回答问题
晨
①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顺了石柱攀缘到三层楼上来的老藤树比来时茂盛多了,有些柔韧的枝蔓伸展开来,带着绿叶,向人轻拂,似在表达它的欣快之感。在露珠晶莹的树叶丛中,一只小蝉用稚哑的嗓门,轻轻嘶叫。愈来愈明亮的阳光却显示:将要来临的又是十分炎热的一天。但,不论回头将怎样火热,甚或会从燠(yù)热之中来一阵风掣电闪,现在这早晨却如此清新、宁静。
②如若仔细地分析一下,这清晨之可爱究竟在何处呢?是这清凉,是这朝露,是这潮湿泥土的芬芳,是这云霞烂漫的宁静。是的,我想是这一切。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新的起点。在一个人的生活之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曲折复杂的道路——他焦灼,困难,轻松,欢乐。而千千万万早晨之中的每一个早晨,当它到来的时候,都使你感到是第一次和它接触一样新鲜。它永远那样清新澄碧,而又永远那样鼓舞人意。人们在日常谈论中,常常用“朝气”与“暮气”这两个极端相反的字眼,评判一人一事,来说明那是生气勃勃的,还是气息奄奄的。这个“朝气”就是从永远给人清新之感的早晨发展而来的。朝气——使人想到:精力充沛,双眸明亮,两颊鲜红,向新的未来迈开脚步。也许这未来之中充满莫可测的事变,而那早晨总还是那样令人欣喜,令人振奋,以无限情意督促人们起步。
③今天早晨就是这样可爱,我望着它就像第一次看到早晨。那几片朝云,给阳光照得像嫩红的玫瑰花瓣一样轻柔、绰约、缥缈、悠然。病中,我常常感觉到:愈是在困苦的时候,愈觉得清晨之可贵。因为我们送走了一天,而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这一天的逝去与一天的来临,便标志着人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我现在浸沉于晨光的快感之中,我思索着,这个清晨像什么?很像早霞中升起来的一片白帆,也就是每一个早晨都在我们生活的航道上的白帆。它是那样洁白,它是那样漂亮,但它标志着永远向前,而且标志着坚定不移的方向。
④在我沉思默想时,不知不觉的,那一片片的云由红色而变得发白发亮,像给强烈光线照得透明的、轻柔的羊毛卷一样,它们朝着蓝天远处冉冉飞去,就如同白帆朝远天航去一样。
⑤突然,一切一切,偌大的天空和地面都变得出奇的宁静,蝉声没了,人声没了,那赫然闪耀的宇宙中充满一种庄严肃穆之感。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
5、填空。 (4分)
第①段依次描写 、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 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
6.第②段和第③段,把清晨比作“新的起点”、“生活的航道上升起的白帆”有什么含义? (4分)
7.第③段和第④段,先后用“玫瑰花瓣”、“羊毛卷”作比喻,描述了朝云怎样的变化? (4分)
8.文末为什么说“一个真正的早晨开始了”?请结合上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9.你认为这篇文章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4分)
参考答案 :
5.(4分)淡淡的朝阳 轻轻嘶叫的小蝉 (每空2分)
6.(4分)①鼓舞人意,促人起步;②启发人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朝着坚定不移的方向前进。
(各占2分。意思对即司得分)
7.(4分)描述了随着阳光的逐渐加强,朝云由嫩红而渐渐变得发白发亮的过程。
(有“朝云由嫩红变得发白发亮的过程”的意思可得3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8.(6分)①新的一天生活开始了;②人生的奋斗开始了;③由对清晨景物的描写联想到新的生活的开始,表达了作者渴望投入新生活的赦情。
(答到两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9.(4分)这篇文章不只是描写清晨的景物,同时还融入了作者对人生和生活的思考与认识。
五、反馈测试
泡桐花开
泡桐花开在农历四月。
每天傍晚归来,只要一转进那条长着泡桐树的小巷,我的脚步就会放慢放轻,仿佛去赴一个一年一度的约定。
我常常伫立树下凝望泡桐,它出奇地高大,仿佛与蓝云接壤,颇有伟岸的男子气。它枝繁叶茂、树冠如盖,在半空中流淌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花朵紫中带白,密密地簇生着犹如一个个花塔,外层的花朵有点像塔上的铃铛,风吹过簌簌作响。也有不少花朵随风而落,在大地上铺陈出一小块紫色地毯,既诗意又清丽。仔细端详泡桐花会发现它们状如喇叭,安详地躺在地上构筑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泡桐花还散发着独特的芬芳。那气味不象玫瑰、百合的香气那样优雅,而是带点粗犷,会出其不意地窜入人的嗅觉,让人蓦地意识到它的存在。那气味并不浓烈,而是恬淡、辽远的,让入的心弥漫起一种温柔怅惘,陷入“什么都想、什么都不想”的空灵状态。那气味不属于精致的城市,而是带着乡间味儿,令人联想起森林、平原、山野,散发着幽深、潮湿的泥土气息。
也许正是泡桐花的形、色、味在不经意间交织成了它的风骨,我总觉得泡桐花是一种淡泊、隐逸同时又有些寂寥的花。由于树干高大,它不仅超然于群花之上而且还超出了人的视线,显出一份“不与百花争春”的高古。很少听人提起“泡桐花开了”,它自生自长、花开花落,不用人操心也难以引入关注,有着“繁华飘零两不知”的清冷寂寞。
记忆中泡桐花演绎得如火如荼的一次,是多年前的华山之行。当火车欢快地奔驰在关中平原上时,窗外一片片泡桐花轻盈掠过,柔美得仿佛一个个紫色的梦。华山脚下也遍植着泡桐,紫色的花朵无声无息地飘在农田、山野间,很有与世无争的远古韵味。
我住的旅馆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庭院,院中长着一棵高大的、开花的泡桐,站在树底下仰望蓝天,我感觉红尘仿佛片片落英于顷刻间坠落,我的心灵在一阕古老的田一园牧歌中穿梭,有着尘埃落定之后的清爽与澄明。
后来泡桐就见得少了,要么是孤独的一棵,最多也是齐齐的一排。而且它们继续在都市中隐身而去,远望仿佛一个身材优美的紫色背影。城市在扩大着、发展着,常可见泡桐与拆迁的老屋一起倒地的场面,而新城的建设中绝难再见泡桐的踪影了。
泡桐的气质似乎不太适合以速度、效率为代表的现代繁华,它们渐渐走远了,同时永远地带走了一段超脱、悠闲、宁静的古老岁月,也带走了我那个紫色的梦幻。
(选自2002年6月15目《无锡日报》,作者庄红蕾)
7.泡桐花的形、色、味的特点是什么?请分别概括回答。(3分)
形:
色:
味:
8.作者在第3段自然段给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意”的“境界”,在这里“泡桐花”已不再是纯粹的 ,而是浸染了作者浓重的 的东西,意境深邃,隽永美好。(2分)
9.作者为什么要写华山之行?请分条简答。(4分)
10.文章最后一段中“紫色的梦幻”指的是什么? (2分)
7.形:枝头上的花密密簇生,犹如花塔;单朵的花像铃铛,状如喇叭;
色:紫中带白;
味:独特的芬芳,带点粗犷,恬淡、辽远,散发出幽深、潮湿的泥土气息。
评分意见:本题3分。每一小点给1分,大致答对可给分。如果对泡桐花“形”的特点写成了泡桐树“形”的特点,这一小题不给分。
8. 客观事物主观情意
评分意见:本题2分,第一空答“事物”或“泡桐花”也可,第二空答“感情”等也可。
9.①是对上文泡桐花描写的完善和补充,点面结合,丰富文章内容。
②同都市风景形成对照,进一步强化泡桐花在作者心目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意见:本题4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0.对远离繁华和尘嚣,开满紫色泡桐花,超脱、悠闲、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评分意见:本题2分,大致答对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