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6 11:59: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历史意义;遵义会议及历史意义。
2.过程、方法与能力:
(1)课前,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每组又分成若干个小组),一组学生收集材料,如长征故事、图片、音乐、影视资料等,一组学生与老师一起制作课件。学生可以领会多渠道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师生共同制作课件(学生动手,教师指导),融洽了师生关系,并成功实现了学科渗透。
(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长征的伟大意义体现在哪里?”等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学生描述长征经过,讲红军故事,演示长征图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自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长征历程中红军战士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领会长征精神,学习红军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不断创新等精神,增进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同时也引导他们要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学习长征中所经历和克服的重重困难,引导学生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路线),长征精神。
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堂准备 ①依据自愿和指定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每组又分成若干个小组)。②师生共同制作课件(学生动手,教师指导), ①一组学生收集材料,如长征故事、图片、音乐、影视资料等(要求分主题、注明出处)并及时提供给另一组同学。②另一组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整理资料,与老师一起制作课件。 ①学生可以领会多渠道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他们集体合作精神,还可以让学生养成尊重知识产权的品质。②融洽了师生关系,并成功实现学科渗透。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
情境导入 课件播放《七律·长征》曲,师生齐唱歌词引入新课。 与教师一起合唱《七律·长征》(课前,教师从学生中了解到,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他们在音乐课上,学过这首歌。) 可以让他们在历史的情境中感受音乐,通过音乐来了解历史。
学习新课 ①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学习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即长征的原因)②利用多媒体课件与学生共同学习长征的经过。由教师演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点击鼠标,分段出现长征的路线,着重学习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③引导学生复习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具体内容见材料二)④强调:刚才学的是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接着指图引导学生识别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并指出: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①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阅读本课课本,寻找原因,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②跟随教师的演示,通过多种方式学习长征的经过(路线)(具体内容见材料一) ③小组合作,画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 ④据图识别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并认识长征胜利的标志 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②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常规手段并力图创新。 ③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习惯,并领会用图示表示历史知识的方法。④让学生认识学习历史的严谨性。
学习新课 ⑤强调:红军长征开始和结束的时间:1934.10—1936.10。 ⑥再次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⑦利用幻灯和讲解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⑧出示资料(具体内容见材料三)引导学生讨论(讨论主题见材料四): 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予以点评并归纳。 ⑤计算今年(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多少周年。 ⑥结合地理知识从图中找出红军长征经过的省份、山脉、河流。⑦观看幻灯,小组讨论并结合教师的讲解了解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⑧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有关长征精神的问题。(小组长记录每个成员讨论的情况。)小组派代表回答。 ⑤培养学生历史和时政的联系能力,通过动手计算,加深学生的印象。⑥培养学科渗透的能力,学会灵活运用地理知识。⑦培养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⑧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品质
教师总结 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长征,并希望同学们能够从今天的学习中汲取一些精神力量,能够珍惜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体会教师的总结 深化主题,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
问题探究 红军在长征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 结合所学内容归纳红军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并体会红军战士的艰辛。 让历史与学生的自身现实联系起来,达到情感的内化。
推荐作业 向学生推荐一道其它地区的中考题目(具体内容见材料五) 完成作业 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巩固
学习实践 ①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回忆革命史,重走长征路。②红军长征途经的大部分地区是目前西部大开发的地区,让学生思考长征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①认真准备“活动课二 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②查找一些资料,对比一下当时西部地区和今天西部开发区的社会经济状况,简单写一写对西部开发的认识。 ①布置活动课的要求,引起学生的重视②历史联系现实,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课后延伸 在年段里以班级为单位举办一个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故事会。 完善、充实、熟悉自己所找到的故事,做好讲故事的各项准备。 延伸历史课堂


材料一
历史事件(学习内容) 学习方式、手段
1934年10月,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8万多人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长征开始了。 展示当时的历史图片,特别展示红军离开福建长汀时的资料
长征初期,红军不断失利 通过播放电影节选进行介绍
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道贵州的建议,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夺取遵义,并在那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出示遵义会议图片,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引导学生讨论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的过程见注释①)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学生分声部小组合唱《四渡赤水》,强调红军的创新精神。(科代表记录个人日常表现分数)
巧渡金沙江,红军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强调红军一鼓作气,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观看电影节选,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爬雪山,过草地 小组派代表讲故事,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辅助(比如配乐、利用多媒体),学生评委进行评分,记入小组的日常成绩中。
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 展示会师时的图片,体会那种由衷的喜悦。
注释①
1949年新中国诞生
1935年遵义会议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前14年里,党的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重大的失误,经受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
“一个确立、三个挽救、一个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前14年


后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后14年




历史意义


材料二
从江西、福建出发 渡过湘江 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召开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河 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过草地 经甘肃到达陕北吴起镇
材料三
据美国著名记者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份;占领过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
材料四
讨论主题:你认为长征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呢?它包含有哪些内涵呢?长征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启示?作为和平年代的学生,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呢?
材料五
2006年5月,CCTV新闻频道推出大型电视行动片《我的长征》,该节目以21名体验者重走长征路为主线,体验者将在近一年的时间内沿着当年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徒步行进,体验和感受长征的艰辛与豪迈,以此再谱长征颂歌,弘扬长征精神。
(1)请你为《我的长征》设计一条必经路线(至少八处)。
(2)今天重走长征路有何现实意义?
(3)请以“长征精神”为主题,为这次行动设计一条标语。

[教学小结与反思]
本教学设计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了影视、歌曲、图片等各种资源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潜能,给了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充实了学生的情感世界,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例如,在让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引导,让学生把更多的感情带入故事里,学生还可以对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可以别出心裁地利用一段无声的影视材料,借助动画的效果,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感染其他的同学,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讲故事,领会红军战士爬雪山时、过草地时的艰难,同时又可以领会红军战士的顽强与乐观以及那种坚定的信念,一个战士倒下了,更多的勇士站起来了,只要同学们能体会到红军战士的这些精神,我想我们历史课的教育功能就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会如和风细雨般潜入学生的心田。
事例二本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时,学过好多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如:《永远的丰碑》、《金色的鱼钩》和《倔强的小红军》等。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从新闻报道、公益活动到电影、电视连续剧的播放,各种媒体都以不同的方式来纪念那段难忘的历史。所以,这段历史学生还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却不是系统的、完整的,特别是对于长征精神及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的认识更容易忽略且在广度和深度上达不到。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我想回家”这个短剧,让学生来体会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把先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这就是本节课最大的任务。
二、教材分析
1、本课跨度比较大,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前四次围剿没有交待,直接介绍第五次围剿,学生容易犯晕。要接好这个茬。(如在前一节课教学中打下伏笔,介绍一下对于星星之火,国民党用围剿来对付,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等最好。)
2、本课内容繁杂,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帮助学生结合地图,理顺长征的路线及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使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
3、本课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星星之火”,后启“抗日救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这一地位,给学生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历史阶段。(这里不是要增加学生负担,只是点到为止。)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注: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放在第一位来写,是因为我觉得这一课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了解长征的史实,体会什么是长征精神,作为新一代青年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精神传承下来,并把它内化成“我的长征”、“中华民族长征”的精神动力。)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我想回家”的短剧,让学生在参与中用切身的经历来体会革命先辈不怕牺牲、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及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认识到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并把这种认识和精神内化成进行“我的长征”、“中华民族长征”的精神动力,激发起学生珍惜幸福生活,担负起中华民族振兴的历史责任感。
2、能力目标:
(1)通过列举史实,然后引导学生探究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来分析问题。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长征示意图,如指出长征的大致方向、在什么地方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
3、知识目标:
红军长征的原因、大致的经过、历史意义、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遵义会议;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这三方面内容既是教学重点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来分析历史问题是必须学会的一种能力,但要想掌握这种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比如:分析“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问题。要告诉学生任何结论的得出都是从史实中得出的,而不能是空中楼阁。
对于实现“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这样的情感价值目标,不能只空洞的说教,而要通过一些学生能接受的形式(如:历史短剧),通过史实来说明问题,让他们真切地去体会和认识。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讲述法、角色体验法和启发式谈话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去说、去动、去想、去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得到情感上的升华。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红军长征的音频、图片及文本资料等,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2、教师课前向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如:在长征示意图中指出长征的大致行军路线及在什么地方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等问题。
3、对于“我想回家”短剧中想回家的战士(由教师本人来扮演)的台词,提前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此导入。(这首歌旋律雄壮、气势磅礴,能有效地渲染气氛,且歌词是学生熟悉的,有一种亲切感。)
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子对于你们可能是陌生的,但歌词却是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刚刚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我知道同学们平时喜欢听一些流行歌曲,什么周杰伦的“嘿哈,快使用双节棍”、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等,而像《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的革命歌曲,可能很少去听,或者说不喜欢去听。但是,当你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读懂了它的内涵再来听这些歌曲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会让你振憾,让你动容,让你心潮澎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以此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吧!
学习新课:
1、长征的原因
首先提问:红军为什么要长征?然后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长征的经过
指导学生上台在《红军长征示意图》中指出长征的大致行军路线方向及在哪些地方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他们读图、识图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然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看图,从整体上对长征的时间、路线方向及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把握,特别强调对一些重要地点、大江大河要注意它们的地理位置,如:瑞金、遵义、吴起镇、湘江、赤水河及大渡河等。
其中要特别点出长征中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提问“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然后引导学生:评价一次会议是不是转折点,一是要看它通过了什么决议,二是要看决议实施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有什么大的变化。)
然后学生列举史实得出结论。史实主要有遵义会议的内容;遵义会议前红军的作战情况如: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长征初期特别是湘江之战付出的血的代价等。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如: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最后胜利完成长征等。(通过引导学生寻找史实来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以此学会“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3、长征精神及长征胜利的意义
对于“体会长征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这个情感价值目标,通过“我想回家”的短剧来实现。(注:此短剧借鉴了高中老师的一个创意)从剧中红军战士“富贵”想回家这一主题,“富贵”和连长、班长及其他红军战士展开争论。是同意他回家还是劝阻他不要回家,让他一起继续长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从坚持继续长征的战士身上体会到不怕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团结互爱、为了自己的信念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精神及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从中途放弃革命,想回家的“富贵”的身上体会到,在革命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和艰辛,不但是来自物质上的溃乏、疾病、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内部的减员、分化甚至于政治上的斗争。这些都使我们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历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而曲折的。只有坚持,不向困难低头,坚持就是胜利!
体会了长征精神,也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然而最重要的是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来,所以,让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我的长征”?
(通过角色体验,让学生知道,革命就是大浪淘沙,我们不想对那些想回家的人去评说什么,但他们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那些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人们高大的形象。知道了他们遇到那么多的艰难险阻,也就能深切地体会到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团结友爱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长征精神。体会到这种精神,再把它内化成“我的长征”路上的一种精神动力,这就是学习这一课最大的收获。)
中国革命的路虽然艰难曲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长征胜利了,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分析长征的意义。
最后,让学生说说,(也可以课下完成)通过今天的学习,长征在你眼中,在你心中到底是什么?
教师可举例引导,如:长征是一首歌,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一首革命乐观主义的欢歌,一首求生存的生命之歌……。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由此导入。(这首歌旋律雄壮、气势磅礴,能有效地渲染气氛,且歌词是学生熟悉的,有一种亲切感。)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首歌,曲子对于你们可能是陌生的,但歌词却是熟悉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你们刚刚在语文课本中学过的。我知道同学们平时喜欢听一些流行歌曲,什么周杰伦的“嘿哈,快使用双节棍”、林俊杰的“一千年以后”等,而像《红军不怕远征难》这样的革命歌曲,可能很少去听,或者说不喜欢去听。但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当你们了解了那段历史,读懂了它的内涵再来听这些歌曲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会让你振憾,让你动容,让你心潮澎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寻找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以此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吧!
学习新课:
1、长征的原因
师:我们先来搞清一个问题,那就是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生: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师:概括的很好。从1930年11月起,国民党反动派就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围剿,都被红军粉碎了。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但由于中央负责人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使红军奋战了一年,也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长征的经过
师:谁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在此要说明一下,我们平时提到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程,是指红一方面军,也就是中央红军所走的路程。)
哪位同学上来在地图上指一下,红军长征的大致行军路线、方向?
(放幻灯片)
学生上来指出。教师再强调一下。
师:不错,红军长征的方向大致是先向西再向北。那么在这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在这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岁月里,都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哪位同学上来在地图上把你知道的讲解一下?
生: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还有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开始;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胜利会师……。
(学生们基本都能把发生在长征路上的重大事件说出来,并在地图上指出来,但看得出,还是有些乱,对长征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在学生说完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在地图上再“重走长征路”。)
师: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首先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而突破第四道封锁线,也就是血战湘江,是长征途中最惨烈的战斗。从出发时的8万6千多人,渡过湘江后,只剩三万多人。渡过湘江之后,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二、六军团会合。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提出红军不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改向贵州前进,渡过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并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红军长征的转折点,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之后红军长征出现了曙光,在毛泽东正确军事思想的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中央红军完成了长征。一年后,也就是在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胜利会师,长征取得胜利。
对于长征中的这些重大事件,我想重点说一下遵义会议,老师给你们提个问题,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长征中的转折点,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老师给你们提示一下:评价一次会议是不是转折点,一是要看它通过了什么决议,二是要看决议实施之前和之后的情况有什么大的变化。)
生:因为遵义会议做出了一个重要的正确决议,那就是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师:为什么说这样的决议是重要的正确决议呢?
生:因为造成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最后被迫长征以及长征初期,渡过湘江时,造成红军损失过半,其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
生: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机动灵活的作战方针的正确指挥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后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你们已经会运用“论从史出”的方法来思考历史问题了。刚才同学们所举的这些史实足以证明遵义会议做出的决议的正确,而这个正确的决议带来的是转折,是曙光,是胜利。所以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精神和长征胜利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一起在地图上重走了一次长征路,意犹未尽,干脆,我们一起演出一部红军长征的短剧如何?(注:此短剧借鉴了高中老师的一个创意)
生:好!好!群情激昂!
师:我先交待一下相关的内容。
(放幻灯片)
场景:傍晚时分,某连红军战士正行进在渺无人烟的草地上,这是他们进入草地的第一天,这时,天上下起了雨加雪……。
角色:某连战士共70多名,有连长、三班班长、三班战士“富贵”、还有……。
剧情:天渐渐地黑了下来,连长命令就地休息,想办法生火烧水。这时富贵找到班长说了一句话,就听三班长大叫一声:“什么?你说什么?”,富贵到底说了句什么话?欲知详情,请看我们的短剧。
师:我们先把角色安排一下吧!我们三班全体师生再加上在座的各位老师们,共同组织这支红军连队好不好?
生:好!
师:我就是那个语出惊人的“富贵”吧!(够富态的吧!呵呵!)那谁来当“连长”“三班长”?
话音未落,“连长”“三班长”的位子已经被抢占了。
师:各就各位,演出开始。
富贵一瘸一拐地向班长走去,吞吞吐吐地说:“班长,想和你说个事。”
班长:富贵,有什么事快说吧!
富贵:我……我……,我想回家!
班长一脸惊谔,大声问道:什么?你说什么?
富贵:我想回家!
这时,战士们都围拢过来,连长也走了过来,问道:发生什么事了?
班长:连长,富贵不想继续走了,他想回家!
连长:富贵,为什么要回家呀?
富贵抬起受伤的脚说道:我的脚在过夹金山时冻坏了,现在都烂了,我实在走不动了。
班长:富贵,别担心,我背你。
战士:对,富贵,我们背你,要不就用担架抬你走。
富贵:谢谢大家!可我不想托累大家,大家都很疲劳,又吃不上饭,哪有力气来抬我呀!不行!不行!我还是回家吧!
战士:富贵,我们都克服了那么多艰难困苦,眼看快胜利了,你却打退堂鼓,到底因为什么呀?
富贵:其实,还有别的原因。我家里有七十多岁的老母还有三个年幼的孩子都没人照顾,他们需要我。
战士:你只知道想着自己的小家,谁家没有困难呀?像你这样的人,当初,就不该参加红军。
富贵:当初,我也不知道有这么苦呀!缺衣少食、饥寒交迫,还有这鬼地方,一天八变脸,一会儿冷,一会儿热,又是下雨又是下雪,特别是不知哪一脚就陷入泥潭,再也上不来了,下午,我亲眼看到一个战士就这样没了,我忘不了他那绝望的眼神。我不想死,我想回家!
连长:革命本来就要吃苦受罪的,我们现在是很难,但是,既然我们走上了革命道路,就要一往无前地走下去。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呀!
战士:对,富贵,我们再咬咬牙,我们会胜利的。
富贵:你们坚持吧!反正我要回家!“小胖子”,我们是老乡,我们一起回去吧!
“小胖子”:我……
富贵:你在这只能拖累大家,你饭量大,每次都是班长把他的饭分一半给你,你看班长瘦的。
战士:小胖子,下次,你吃我那份。
战士:要走你自己走,小胖子,别听他的。
战士:枪毙了他。
富贵:凭什么枪毙我呀!我只是想回家照顾我的老娘,我又没有背叛革命。我们政府连国民党的俘虏都优待呢,想回家的还发路费给他们。
连长:强拧的瓜不甜,富贵,你执意要回去,你就回吧!明天带上些粮食和路费,回家吧!
师:好!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谢谢大家的配合!
师:革命就是大浪淘沙,面对困难,面对曲折,有人倒下了,有人退缩了。但是,更多的革命者坚持了下来。从你们身上,也就是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红军战士身上,我体会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是什么精神?你体会到了吗?
生:团结友爱、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师:概括的非常好!对于富贵,我们不必去多说什么,红军也是普通人。从富贵身上,一方面反衬出坚持到底的革命者的更加高大;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在革命历程中,他们遇到的困难是超乎想象的。不只是疾病、缺衣少食、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使我们认识到革命决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难曲折的。在逆境中,要坚持不懈,坚持就是胜利!
长征已经过去70多年了,但长征精神却永存!红军长征成为了一段难忘的岁月,但我们每个人的长征,我们中华民族的长征正在进行中。如何走好“我的长征”?如何走好“中华民族的长征”?如何把长征精神传承下来,并把她变成长征路上的精神动力,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我相信,你们能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长征胜利了,它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指导学生分析长征的意义。
(课后拓展作业:通过今天的学习,长征在你眼中,在你心中到底是什么?用一句话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