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
A.智者学派思想——人文主义思潮
B.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C.君权神授说——社会契约论
D.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
解析:选C。此题为逆向选择题。智者学派的主张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故A项不选;爱因斯坦相对论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故B项不选;社会契约论是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与君权神授说相对立,故C项为正确答案;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调整是对罗斯福新政国家干预经济的继承和发展,故D项不选。
2.欧洲出现“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等概念的直接原因是( )
A.欧洲“新君主国”的产生
B.自治城市的兴起
C.“新君主国”发展成为专制君主
D.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选A。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成为最早一批走向集权的国家,被称为“新君主国”,各国有了明确的国家疆域,形成了民族概念,欧洲才出现“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
3.“既然自然界最终只有一个权力(大前提);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是世俗的统治者(小前提);那么,君权是神圣的(结论)。”阿奎那的这一“三段论”推理突出说明他论证问题的方法是( )
A.把理性引进神学,运用“自然法则”
B.强调神学权威,主张“君权神圣”
C.从神学角度论证观点,维护教皇权威
D.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肯定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理解题干材料,题干“三段论”推理就是把理性引进神学和运用“自然法则”论证“君权神圣”的突出表现。B项是基本主张,不是论证方法;C、D是论证方法,但不符合题意。
4.马基雅弗利最早提出“新君主国”的概念,最主要的目的在于( )
A.继承和发展“君权神授”的政治理论
B.强调君权与神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C.反对教皇和民众对王权的约束力
D.倡导新君主要在崇尚神权的基础上维护君主的权力
解析:选C。 解答此题首先清楚马基雅弗利的“君权至上”论否定中世纪以来的“君权神授”理论,由此可排除A、B、D三项,其次他强调“君权至上”,反对教皇和民众对王权的约束。
5.下列符合托马斯·阿奎那的基本观点的是( )
①用“自然法则”论证“君权神圣”说 ②认为凡接近自然过程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③国家由一个君主来治理才是最好的政体 ④国王即是神,是尘世间的最高权威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托马斯·阿奎那强调“君权神圣”,突出君权是上帝通过教会授予的,否认国王是尘世间的最高权威。
6.为君权辩护的思想最终都变得不合时宜,其共同原因是( )
A.都宣扬“君权神授”或君权无限
B.都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
C.都宣扬“君权至上”
D.都宣扬“君权神圣”说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A、C、D从神学、自然科学及世俗等角度为君主的权威辩护,论证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这些学说无视或蔑视民众的基本权利,必将遭到人们的反对。
7.下表中,对阿奎那、詹姆斯一世、马基雅弗利和霍布斯的评述都正确的是( )
选项 人物 背景 评价
A 阿奎那 新君主国出现 为君主专制形成提供理论
B 詹姆斯一世 英国革命前夕 一定程度有利于社会稳定
C 马基雅弗利 文艺复兴运动 从目标看有民族主义精神
D 霍布斯 英国革命期间 与詹姆斯一世观点作用一致
解析:选C。本题考查历史思维能力。A项,“新君主国”出现于15世纪,阿奎那生活在13世纪,所以背景表述错误,评价正确;B项,詹姆斯一世主张“君权神授”,推行极端君主专制,激化社会矛盾,所以评价不正确;C项,背景表述正确,马基雅弗利从意大利统一的现实目标出发,提出君主专制主张,所以带有民族主义精神的评价是正确的;D项,背景表述正确,评价错误。
8.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内涵是( )
①人生来就有天赋之权利 ②人民是国家的最高主权者,一切权力来自人民 ③当人民的权利被剥夺时,人民就有理由来推翻当权的统治者,夺回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④人们以暴力推翻封建暴君的专制统治,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合理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卢梭“主权在民”理论的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全面掌握思想家的思想内涵。其中①虽然在内容中没有直接提出,但是教材已经明确说明天赋人权是“主权在民”的核心思想。
9.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
解析:选D。本题以查理一世受审与法官对话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查理一世说的“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体现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被切断,…别了,君主统治!”体现了人民主权学说,故D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B、C两项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来,但不能作为最佳选项,应被排除,综合以上信息可知D项为本题正确答案。
10.(2011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检测)詹姆斯一世在议会中声称“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这充分说明( )
A.他是教会组织的统治者
B.国王权力必须在神权之上
C.他在极力贬低神的地位
D.他在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詹姆斯一世本身并非教会组织的统治者,排除A项;他虽然极力强化王权,但是并没有把自己的权力置于神权之上,更没有贬低神的地位,故排除B、C两项。
二、非选择题(11题22分,12题18分,13题20分,共60分)
11.(2011年江西省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联考)
材料1: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而非法律创造了国王。……假如臣民认为国王滥用权力,他们只能祈求上帝开导国王,把他引到正确的道路上去。……正像争论上帝能作什么是无神论和渎神一样,作为一个臣民去争论国王能做什么,或者国王不能做这做那,也是僭越和高度的侮辱。
——詹姆斯·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材料2:人们参加社会的理由在于保护他们的财产,他们选择一个立法机关并赋予其权力的目的,是希望由此可以制定法律,树立准则,以保卫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当立法者图谋破坏人民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因此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予人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
——约翰·洛克《政府论》(1689年)
请回答:
(1)材料1、2反映的思想倾向各是什么?(8分)
(2)两则材料中都提到了“上帝”的概念,分别指出其实质。(6分)
(3)分析上述思想内容对其所处时代的影响。(8分)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直接从材料1、2中总结即可;第(2)问在第(1)问的基础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答案:(1)材料1认为国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无权限制国王的行为,国王的权力是上帝赋予的。材料2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法律应该体现人民的利益和保护一切社会成员的财产。如果统治者违背了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反抗他。
(2)材料1的思想力图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材料2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反对君主专制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3)影响:材料1导致资产阶级、人民群众与封建统治的矛盾激化,是引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之一。材料2推动英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推动启蒙思想的发展。
12.(2011年福建福州高二检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大前提:既然自然界最终只有一个权力;小前提: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是世俗的统治者;结论:那么,君权是神圣的。
——托马斯·阿奎那
材料2:詹姆斯一世在英格兰即位时宣称:“既然对上帝能做什么事提出质疑是无神论和亵渎的行为,那么臣民对国王所做的事提出质疑也是胆大妄为和对上帝的大不敬。”他后来在议会声称:“国王完全有理由被尊称为神,因为他在人间行使着类似神权那样的权力……国王是神在人世间带着呼吸的翻版。”
请回答: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奎那论证“君权神圣”的目的是什么?(6分)
(2)材料2体现了詹姆斯一世的什么思想?该思想在英国有何实践?(6分)
(3)上述材料体现的思想有何相似点?(6分)
解析:本题主要以阿奎那、詹姆斯一世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比较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比较能力。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即可;第(2)题要在明确材料2信息的情况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要注意关键词“相似点”,然后从“君权神圣”、“君权神授”二者的相互关系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1)目的:论证教权高于君权,维护教会的神权统治。
(2)思想:“君权神授”、“王权至上”。实践:竭力压制议会,反对议会对王权的任何限制;对人民横征暴敛。
(3)相似点:①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②都强调国家权力的集中和统一,为君主的权威辩护。
13.材料1: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2: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1、2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10分)
(2)根据材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10分)
解析:本题考查西方启蒙思想的相关内容。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前者重点论述自由与法制的关系,认为自由必须是在法制基础上的自由,后者重点论述反对暴政、崇尚自由的思想;第(2)问,之所以出现上述不同,与作者所处的时代不相关,孟德斯鸠主要针对法国的专制制度,从材料信息“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可以看出其受美国民主思想影响较大。
答案:(1)孟德斯鸠:政治自由是有限度的;自由与法律的内在联系(在法律框架内做应该做的事)。托克维尔: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
(2)两人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孟德斯鸠是启蒙思想家,针对法国专制制度及时弊;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受美国民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