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解析:选A。从“由上帝独自创立”“从世俗界……不予承认”可以看出教权高于王权。
2.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其本质内涵是( )
A.王权在与教会、贵族和市民的错综复杂斗争中逐渐形成
B.正在形成中的王权专制的统一的民族国家
C.王权之下的政治统一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极盛
解析:选B。新君主国,一方面表现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另一方面是民族意识兴起,国家概念形成。
3.以下这些改革最能顺应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
A.路易十四信奉“朕即国家”
B.路易十四说:“只有当全部权力集中到唯一的君主手中时,国民的幸福才有保障”
C.路易十四说:“凡从事海运的商人,在已确定的航程中,得到朕处领得每一吨进口、出口商品的补助费。”
D.建立常备军、常备警察部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使本国积累原始资本,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即最能顺应当时世界潮流。
4.2011年6月19日新民晚报消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近日建议,将目前的莫斯科行政区划进一步扩大,形成一个新的“首都联邦区”。历史上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时间是( )
A.14世纪初 B.15世纪初
C.16世纪初 D.17世纪初
解析:选C。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故正确答案为C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请回答:
恩格斯所说的“市民”指什么?图片中的人物为什么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
解析:结合图片材料,回顾欧洲君主专制形成的背景,路易十四加强王权的措施,并理解其影响。
答案:“市民”指新兴的资产阶级。路易十四加强王权,消除封建割据局面,推行重商主义政策,用国家管制的方式促进制造业和外贸发展,有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获得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
一、选择题
1.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封建社会阶段,此时整个欧洲世界的精神和政治主宰的是( )
A.亨利四世 B.查理大帝
C.王权 D.天主教会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与再现能力。天主教会的势力遍及欧洲各地,教会不仅拥有精神权力,而且拥有世俗权力,故A、B、C与史实不符。正确答案为D项。
2.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过:“英王亨利七世、法王路易十一、西班牙王斐迪南二世,是近代国家的‘三个智者’。”这里的“近代国家”是指( )
A.商业发达的富裕国家 B.资本主义的工业国家
C.走向集权的民族国家 D.自由平等的民主国家
解析:选C。从15世纪开始伴随着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民族国家形成,欧洲人心理上也有了“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等民族概念,因此民族概念的产生反映了民族国家的形成,而这些民族国家当时被称为“新君主国”。故选C。
3.中世纪欧洲王权比较弱,主要表现在( )
①国王登基要经教皇加冕才算有效 ②王室领地少,国王不能在贵族领地内直接向人民征税 ③国王军队很少,遇有战事需召集贵族封臣带领他们的士兵参战 ④城市的内部管理不受国王干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B。只有取得自治权的城市内部管理不受国王干预,排除④。
4.路易十四被臣民尊称为“太阳王”,彼得一世也被冠以“全俄罗斯大帝”的称号。其主要原因是( )
A.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君主专制统治
B.宣传“君权神授”,神化国王权威
C.兴建豪华宫殿,引领欧洲文化潮流
D.加强对外扩张,不断扩大帝国版图
解析:选A。B、C两项只符合路易十四,D项只符合彼得一世,故B、C、D三项错误。二者之所以得到这样的尊称或称号,是因为二者都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君主专制统治,加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国家形成,形成新君主国,使各自的国家成为欧洲强国,使巴黎和圣彼得堡并肩成为西欧和东欧的文化中心。故选A。
5.法王路易十四时期的经济措施不包括( )
A.收购国外的工场
B.扶持国有贸易公司
C.采取国家管制方式
D.推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法王路易十四的经济措施。依据教材内容可知他所实行的是重商主义政策,而非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6.彼得一世统治时期,沙皇专制制度最终确立,他采取的措施包括( )
①设立“缙绅会议”,实行“特辖制” ②以参政院取代贵族会议,颁布“官职表” ③设立宗教事务管理总局,使教会成为沙皇政府的一部分 ④严厉打击反对改革的贵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考查伊凡四世和彼得一世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区别。设立“缙绅会议”和实行“特辖制”属于伊凡四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②③④是彼得一世的措施。
7.对17、18世纪欧洲君主改革的总体评价正确的有( )
①改革削弱了各国的专制统治 ②改革削弱了大贵族和教会的势力 ③使改革各国大都跻身欧洲强国之列④改革促进了各国文化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B。欧洲君主改革通过削弱贵族、教会权力,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王权,增强了国家力量,同时也促进了本国文化经济的发展。
8.(2011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二第二次阶段测试)“世俗权力之服从宗教权力,犹肉体之服从灵魂。”阿奎那这句话体现了他主张( )
A.王权至上 B.法律至上
C.教权至上 D.政教合一
解析:选C。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过材料再认与再现所学知识是新课改下的命题趋向。本题关键信息是“世俗……服从宗教……”。A、B、D三项均不符合。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世纪时,国王登基要经过教皇加冕才算有效。如,教皇利奥三世为查理大帝的加冕。
材料2:英王亨利七世(1485~1509年在位)、法王路易十一(1461~1483年在位)、西班牙王斐迪南二世(1479~1516年在位),是近代国家的“三个智者”。
——弗朗西斯·培根
材料3:那幸福的时代,标志着放纵自由。
那时候,狂妄像匹野马,响着小铃铛,
轻快的步子跑遍整个法兰西的国土;
那时候,没有一个凡人甘愿虔诚超度;
那时候,万事可为,只除开反省自守。
——伏尔泰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中世纪时期王权与教会之间怎样的关系?
(2)材料2中弗朗西斯·培根所言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3)材料3中伏尔泰的这段诗文反映了当时法国怎样的历史景象?
解析:第(1)问考查王权与教权关系,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中培根所列国王都是“新君主”,考查“新君主”产生的积极作用。第(3)问要理解伏尔泰诗句所描绘的情况,从路易十四改革的影响这一角度回答。
答案:(1)天主教会势力强大,国王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但国王的权力受到教皇的制约。
(2)因为这些“新君主”打破了封建割据局面,在历史上第一次确立了比较明确的国家疆域,成为名符其实的“一国之君”。
(3)它反映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君主专制统治达到极盛,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巴黎引领着欧洲文化的潮流。
附:课内答疑站
【阅读与思考】(教材P7)
阅读以上材料,想一想,君主专制制度对工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君主专制制度对处于早期的法国工业发展起到了保护和促进的作用,但利用强硬的政治手段干预、管理工业,不利于工业的自然成长,限制了它的工艺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长此以往必然会限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自我测评】(教材P8)
1.“卡诺莎事件”是怎么回事?
提示:“卡诺莎事件”是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间因争夺教职授免权力而爆发的一场公开冲突。1075年底,教皇格列高利七世警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不要干预米兰大主教职位的确定和授职,否则将受到逐出教会的惩罚。与此针锋相对的是1076年初,亨利四世倡议和主持下的高级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教皇因此对亨利四世执行了“破门律”:废黜和放逐亨利四世,并开除其教籍。按照破门律规定,被惩罚者不在一年之内获得教皇的宽恕,他的臣民都要对他解除效忠宣誓。德意志部分诸侯立即以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行动作为对教皇的支持。亨利四世在强大压力下,于1077年携妻子和少数随从到教皇的卡诺莎城堡门前,赤足披毡,在风雪中等候三天向教皇忏悔,请求恢复教籍。“卡诺莎事件”意味着罗马教廷权力达到了顶峰。
2.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提示:基本特征是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分散,王权受到教会、贵族和市民三方的制约。天主教会拥有精神和世俗两方面的权力,国王无权任命教职人员,且王权的合法性需要教皇的认可。国王需分封贵族土地,无权直接向贵族及其领地上的人民征税,军事上需要贵族协助。自治城市拥有独立司法和财政权,国王无权干预城市内部管理。
3.专制王权的专制统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主要表现在利用各种方式将权力集中在君主个人手中,统一国家,削弱贵族和教会的权力,统一全国法律和经济制度,集中财政权力,建立保障王权的常备部队等国家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