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同步练习 第5单元 第17课 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岳麓版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同步练习 第5单元 第17课 为了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岳麓版选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6 12: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普选制度(  )
①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
②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
③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判断①②③均符合题意。
2.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  )
①是由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②是一种落后、倒退的土地政策 ③体现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一致性 ④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C。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灵魂的表现,是由当时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3.1949年10月,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D.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共同纲领》是何时出现的。《共同纲领》出现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与A、B、C无关。故选D。
4.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转运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
A.淮海战役取得了最后胜利
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C.工作重心已转移到了城市
D.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
解析:选D。材料描述了农民踊跃为人民解放军送粮的情景,出现这种现象首先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有土地种粮。由此可与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联系起来。
5.下列图片是党在不同时期推出的不同土地政策。
(1)图一中,党在这一时期做出这一决策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图二中《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党在不同时期推出不同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中有效信息的能力,(2)图一是抗日战争时期为联合地主阶级,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图二是解放战争时期推行的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是由中国在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
答案:(1)目的是增强抗日力量。
(2)图二《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依据:中国在不同时期主要矛盾的变化。
一、选择题
1.(2011年北京市西城区模拟)1946年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围绕国民政府的改组问题,各种政治力量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方案。某派别主张:“根据我们做地方政权的经验,最好是政府主要职员大党所占的职位不要超过三分之一。”这个派别应该是(  )
A.中国国民党      B.中国共产党
C.民主党派 D.无党派民主人士
解析:选B。本题的关键信息点为“地方政权的经验”、“大党所占的职位不要超过三分之一”,结合教材所描述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的知识可知B项正确。
2.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使地方政权成为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权,为以后的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的是(  )
A.“三三制”原则 B.广泛的普选制度
C.政治协商 D.第二条战线
解析:选B。四个选项中只有广泛的普选制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过,“三三制”原则只在抗战时期存在,政治协商和第二条战线则在解放战争时期存在,故选B项。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制约其内容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中国主要革命对象的变化
C.中国革命动力的变化
D.中国革命任务的变化
解析:选A。中共统一战线政策是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去完成各时期的革命任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阶段由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革命任务不同,也决定统一战线的内容不同。
4.中共中央在抗战时期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发布的文件或制定的政策有(  )
①“三三制”民主政策 ②《和平建国纲领》 ③《五四指示》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和平建国纲领》是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由各党派集体通过的,并不是中共中央单独制定的。
5.2011年7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庆祝中共诞生90周年,胡锦涛作重要讲话,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  )
A.继续实行减租减息 B.实行土地公有制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D.保留富农土地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识记与比较分析能力。“双减双交”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土地公有制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保留富农土地是1950年进行土改时的政策。故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予以排除。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彻底消灭剥削阶级,中共推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的政策,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6.(2011年北京市海淀区检测)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以下各项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
A.“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1940年”和“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分析,应是指建国问题,选项中与建国问题相关的是C项,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A项在1924年由孙中山提出,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B项是1940年抗日根据地中的政权形式,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D项是中共在1947年颁布的土地纲领。综合以上分析可知C项正确。
7.从清末立宪到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中国的宪政建设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其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钦定宪法大纲》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解析:选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8.(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在毛泽东回到延安的欢迎晚会上,张治中发表感想说:“毛先生此次去重庆,造成了普遍的最良好的印象,同时,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这里“很大的成就”主要指(  )
A.解决了人民军队的合法性问题
B.决定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
C.达成了建立联合政府的协议
D.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
解析:选B。本题以张治中对重庆谈判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是指在重庆谈判中双方达成的协议。A、C、D三项的内容在重庆谈判中均未达成一致,不符合史实,排除。
二、非选择题
9.(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2: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1、材料2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建设,旨在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由材料1中的“无阶级”和材料2中的“人民专政”即可判断。第(2)问结合当时各自的背景阐述即可。
答案:(1)材料1: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2: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附:课内答疑站
【解析与探究】(教材P95)
 结合本课的有关论述,思考:这几段材料各自反映了哪个时期的民主斗争状况?在这几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提示:(1)材料一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初期的民主斗争状况,此时人民解放军处于战略防御阶段,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签订了《双十协定》并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受到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并不断调整土地改革政策,调动了人民的参战积极性;内战爆发后,中共还在国统区领导了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它与中共在正面同国民党军队的作战相互配合,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2)材料二反映的是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时期的民主斗争状况。此时,人民解放军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迅速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与此同时,中共在解放区彻底实行了土地改革,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到1948年底约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3)材料三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即将胜利、国民党反动政权已
经覆灭时的民主斗争状况。到1949年9月底,除西南和广东、广西部分地区外,全国大陆绝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此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无党派人士形成稳固、团结的民主统一战线,采取各种方式开展斗争,成为协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力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并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宣告中国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自我测评】(教材P96)
1.提示:B.《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
2.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土地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政策?
提示:(1)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原因:抗战时期,必须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进行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为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在减轻地主剥削的同时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故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2)1946年5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原因: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反奸清算和减租减息斗争中,广大农民群众迫切要求消灭地主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土地问题。为了既不脱离全国广大群众,又能满足解放区群众要求,二者兼顾,使和平与土地改革结合起来,就产生了《五四指示》。(3)1947年,中共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原因:《五四指示》发布后不久,全国内战爆发,国共两党斗争异常激烈,地主、富农一般站在国民党反动势力一边反对人民大革命,农村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广大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彻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制定适合时宜的土地政策,以推动正在发展的土地改革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