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4 22:2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语文统编版 九年级下
14 山水画的意境
预习案
导学案
检测案
李可染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意境”的含义及“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
2.掌握文艺性评论的阅读方法,了解文艺性评论的文体特点。
3.初步学会运用“意境”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意境(jìnɡ) 惆怅(chóu chànɡ) 真挚(zhì)
朝朝暮暮(zhāo mù) 渲染( )x 身临其境(lín)
胸有成竹(zhú) 浮光掠影(lüè)
1. 读读写写
lín
zhú
lüè
jìnɡ
chóu chànɡ
zhì
zhāo mù
xuàn
惆怅:伤感,失意。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2. 掌握下列重点词语的含义
伤感,失意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做事之
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印象不深刻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 岁时学画山水。 后历任中央美术 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山水、人物, 尤其擅长画牛,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 《万山红遍》等。
3. 作家作品
本文以专业画家 的眼光论述了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作者先以设问方式提出了“意境”的概念,再结合中国诗歌给出了答案: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然后作者从三个方面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深刻认识对象;产生感情;写景时写情要源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用意匠来千方百计地表现意境。 文章思路清晰,论据丰富,通俗易懂地向一般读者传达了艺术领域的创作、欣赏原理。
3. 作家作品
景与情
写情
深刻认识对象
导学案
请看这幅为课文配的插图——这是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漓江胜景图》。你能做一些赏析点评吗?
我们要能够鉴赏文艺作品,就需要文艺方面的知识,并阅读一些文艺性评论文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学习如何欣赏山水画的魅力。
1.抓核心概念,明了基本知识
一、学习阅读方法,明晰体式特质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②在作者看来,什么是意境?
③“意境”是怎么获得的?

④除了“意境”,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提示: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就是在景物的描绘中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思。
“意境”的获得来自作者深刻认识对象,有强烈和真挚的感情。
还要苦心经营“意匠”,意匠是表现意境的方法、手段。
(1)再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
2.理清评论思路,构建知识框架
主要阐述了意境的概念、作用以及怎么获得意境。
(2)预习提示里说,本文“层层阐述、思路清晰”,结合课文内容,试着用思维导图画出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个特点的。
提示:先分析文章的结构,文章分三个部分:意境是什么,为什么诗画作品要有意境,怎样获得意境。再从文中找出重要语句,看看作者是围绕哪几个方面阐述的。
意境是什么
山水画的意境
为什么要有意境
怎样获得意境
景与情、写景就是写情
意境是诗画的灵魂
深刻认识对象
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匠
意境是诗画的灵魂
长期观察全面深入认识
三个部分中哪一部分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怎样获得意境是全文的重点。
一般议论文多是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分析证明;遵循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篇文艺性评论则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板块展开的,这也是文艺性评论的常式结构。
(3)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本文结构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3.研读实例,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
(1)课文第3段,作者引用李白的《孟浩然之广陵》想要说明什么?
(2)作者引用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目的和想表达的艺术观点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目的是缘物寄情。作者想表达写景就是写情的艺术观点。
(3)通过这两首诗词的引用,是如何回答山水画要有意境的问题的?
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文艺评论文的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一个佐证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作者思路等作用。也就是为了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
小结:
(4)阅读“怎样获得意境”部分,参照刚才两个例子,把这一部分所举实例与其相对应的观点一一标注出来,将前面思维导图中的这部分内容补充完整。
二、总结方法,把握文体特质
内容——针对文艺作品表达观点,讲授知识;
结构——常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
举例——不仅证明观点,还为揭示、完善、丰富观点服务。
1.梳理我们的阅读过程,文艺性评论文有哪些文体特点?
针对文艺作品表达观点,讲授知识
常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结构
不仅证明观点,还为揭示、完善、丰富观点服务
2.阅读此类文章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入手?
①抓住核心概念,明晰基本知识;②理清行文思路,构建知识框架;③从实例入手,深入理解文章。
三、实践运用,深化理解
利用本文的“意境”知识,结合下面的材料,再来赏析《漓江胜景图》
实景图
①《漓江胜景图》不追求“自然地理的准确性”,是作者观察后产生的作品,画里的景物凝结了不同角度、不同地域的山水特点。画家李可染以大观小,撷取其最精粹的部分,重新安排、调整,营造出舟行其间、俯仰广览、时空浩大的艺术效果,而如果仅拘于一隅取景,不免感觉小而单薄,甚至像个盆景。
示例:
②《漓江胜景图》是作者借用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的作品,密密相连的船队是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山水之美隐含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
其实在我们诸多种类的艺术创作中,很多道理是相通的。比如,诗歌与绘画,都是强调意境表达的。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文艺性评论文的一些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了一些欣赏山水画的方法、理论,还学会了一些鉴赏诗歌的法门。愿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都能有山有水,有画有诗,有情有境。
小结:
四、课后作业,拓展迁移
1.运用文中所学的“意境”知识,简评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2.阅读下面两则关于意象、意境的论述,写300字读后感。
【材料一】意象,就是意和象的矛盾统一体。象是看得见的,意是看不见的,意在象中,意为象主。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系列的意象,都是带着后面点出的“断肠人”的情绪色彩的。(孙绍振《审美阅读十五讲》)
【材料二】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的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做意境。(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检测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词语。
(1)惆怅:伤感,失意。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也比喻夸大地形容。
(3)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4)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5)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6)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微发抖的样子。也
伤感,失意
夸大地形容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做事之前已经
有通盘的考虑
印象不深刻
建筑物等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3.《山水画的意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亮出观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4段)阐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第一层(第2段)阐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第二层(第3、4段)引用李白的诗、毛主席的词为例,阐述写景就是写情。第三部分(第5段至第8段)阐述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第一层(第5段)运用设问,提出获得意境的方法,引出下文的论述。
第二层(第6段至第8段)具体阐述要获得意境,需要长期观察,全面深入地认识对象,要有真情。
第四部分(第9、10段)补充论述意匠与意境的关系。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李白的诗
毛主席的词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C)
解析:C A. xuān—xuàn, B. chì——zhì , guǐ——kuí,
D.zhāng——chàng, bó—b?i, líng—lín
C
5.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A.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
B.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
C.做到……“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D.如没有特殊的时间要求(如朝霞暮蔼等)。
解析:D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贬义词
解析:D蔼─霭
D
6.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它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
B
解析 (B身临其境:指亲自到了那个境地;这里是用成了设身处地的意思,即假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开头几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B.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描写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
C.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
D.过去见一位作者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
C
解析 C句是道理论据。
8.阅读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无论写诗还是作画,要创作出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作品,不能仅靠长期观察来反映现实,还应该站到高于现实的层面。
B.优秀的诗人和画家都很明白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关键,因此,创作时着力夸张渲染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太追求描摹景物的真实度。
C.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没有意境,画画时力量无处使,没有意匠,意境就会落空。因此,二者不可偏废。
D.齐白石画画很讲究手段,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见,表现方法、手段对艺术家创造出感人至深的作品至关重要。
解析 B 不是正面表现,而是侧面表现。
B
解析 B原文说:“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可见,作者认为好的画家既要能客观真实地描摹景物的真实状貌,又要有感情的投入,要基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