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同步练习 第5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二历史同步练习 第5单元 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单元检测(岳麓版选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12-26 12:1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卷)下图是一幅驳斥清末“民智未开”观点的漫画。它试图传达的观念是(  )
A.反满兴汉         B.官逼民反
C.政治民主 D.暴力革命
解析:选C。本题考查清末的社会思潮,旨在考查学生综合解读漫画信息的能力。漫画中的文字“政府视百姓之程度低,百姓视政府之程度更低”,反映了百姓与清政府之间的尖锐对立;题干中的“民智未开”观点源自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这一观点事实上是保皇派和清政府阻碍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的借口。据此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2.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解析:选A。从称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人由轻视、敌视西方到重视西方的过程,这实质上是中国人对西方认识逐步深入的结果。
3.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梁启超反对君主专制,“民贼政体”即封建专制政体,在这种政体之下,人民毫无权力可言,即没有民权。
4.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腐败,有人预测它必将被一个新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取代清王朝的是民主共和国而非新的封建王朝的因素有(  )
①资本主义的兴起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②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④清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清朝末年中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当时世界历史的潮流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发展。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救亡图存意识也不断增强。西方民主思想也传播开来,资本主义随之兴起,民族资产阶级也成长壮大起来。这些因素对于共和国的出现显然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清政府的改革对人民的权利作了有限的认可,是历史的巨大进步,在客观上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①②③④皆符合题意,故选D。
5.(2011年辽宁省葫芦岛一高高二月考)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  )
A.中华民国成立
B.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结束
C.辛亥革命胜利
D.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诞生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关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教材明确提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故D项为正确答案。
6.民国成立了,但街头仍见留辫子的男子,这不能说明(  )
A.传统社会习俗影响深刻
B.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大
C.人们对革命不甚了解
D.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革命后街头仍有留辫子的男子这种现象所反映的问题。这种现象体现了A、B、C的说法,因此反映了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排除A、B、C,故选D。
7.(2011年广东省测试)毛泽东在1949年致信宋庆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将在华北召开,中国人民革命历尽艰辛,中山先生遗志迄今始告实现。”以下即将实现的各项属于孙中山遗志的是(  )
①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取得民族独立 ②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保障民主权利 ③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民生幸福④扫除现代化发展障碍,迈向民族振兴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孙中山先生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代言人,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际意义是(  )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B.实现了国民一律平等
C.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原则
D.结束了封建统治秩序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辛亥革命前后国家主权的归属问题。辛亥革命以前,国家主权归帝王及其家族所有,即所谓的“家天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这实际上就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但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并不意味着结束了封建统治秩序,也不意味着实现了国民的平等、民主共和原则的确立。排除B、C、D,故选A。
9.1946年6月底,第三次国内战争全面爆发,但中共仍在作最后的和平努力。当和平的希望完全破灭后,中共正式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权的主张是在(  )
A.《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B.《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
C.中共七大路线
D.《论联合政府》
解析:选A。C、D两项发生在1945年,当时国共关系尚未完全破裂,B项发生在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明确提出打倒国民党独裁统治,建立民主联合政权的主张。
10.民主人士张澜在一次发言中讲道:“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在发言中所讲的“它”是指(  )
A.《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
B.《双十协定》
C.《和平建国纲领》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解析:选D。由“人民大宪章”结合《共同纲领》的性质和地位可知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11题15分,12题25分,13题20分,共60分)
11.(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2: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思想的异同。(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8分)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主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1,把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民主宪政思想进行对比,概括异同点即可。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独裁专政方面评价即可。
答案:(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2:“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3: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上册)
材料4: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从材料1、2可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应如何评价他的这些变法主张?(10分)
(2)材料3、4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其依据是什么?(8分)
(3)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7分)
解析:对于第(1)问,从材料中归纳出康有为变法的意图,既有维护清王朝统治的一面,也有挽救民族危亡的一面,然后分别展开评价。第(2)问,“核心观点”“依据”注意概括应准确。第(3)问,实际是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联系相关史实回答。
答案:(1)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朝统治。评价:其“救亡图存”的变法主张在当时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又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依据:一是效法日俄成功经验,二是中国风气未开。
(3)原因: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
13.阅读下列材料:
毛泽东的题词和边疆地区开荒图片
材料1: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出的9名常驻议员中,共产党员占3人;18名政府委员中,共产党员占6人。
材料2:美国记者怀特写道,“共产党……让他决定自己应缴纳多少赋税,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他必然会拥护这个政党”。
材料3:抗战爆发后,来自海内外的捐款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延安。在许多国家的街道上,经常能看到华人为抗战募捐的场面。
材料4:没有真正的民主政治和对人民经济生活的改善,就不可能有人民战争,国民党统治区证明了这一方面。而解放区证明了另一方面,实行了民主政治和对人民生活作了改善,就必能实行人民战争。
——朱德
请回答:
(1)1941~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依据上图和材料1、2、3概括陕甘宁边区能够战胜困难、坚持抗战的条件。(10分)
(2)据材料1、2、4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争取人民战争胜利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分别实施了怎样的政策?(10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全面获取图文有效信息和阐释历史信息的能力。第(1)问图片信息是大生产运动,材料1的信息是“三三制”原则;材料2反映了交租交息和减租减息;材料3反映了海内外援助。第(2)问要注意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即从材料1反映的政治民主和材料2反映的土地改革方面分析。
答案:(1)开展大生产运动;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得到了海内外人士的广泛援助。
(2)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广泛的普选制度,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与各级政权的行政管理。经济上,先是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