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1.教学理念
历史学科教学承担着特殊的育人价值与功能,高中历史学科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大核心素养,这五大素养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落地对于学生成长过程中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要基于核心素养。
2.教材分析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是必修下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一课。
本节内容是世界史部分的开篇,简述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为后文讲述古代世界的大帝国、中古时期的世界等内容奠定相关史实基础。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总体讲述文明的产生的条件与标志,二是讲述了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等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教材对古代文明叙述的面比较多,但是对于各个文明的具体叙述又比较浅,都是点到为止,而且还有像古代印度文明等比较新且比较难处理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有必要结合课标和学情进行适当取舍。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4.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结合学情和教材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1)知道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各自产生的时间与空间,并能够列举各主要文明发源地的文明成就。
(2)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感受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深刻影响。
(3)能够通过不同文明区域的对比分析,了解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能够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4)在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感受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并创造文明的伟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尊重文明多样性,感受中华文明的辉煌伟大。
二、教学活动
【教学导入】
情境呈现:展示书签一张(右图所示),书签上绘有埃及法老、象形文字等与古埃及文明相关的设计图案。
问题设计:观察书签并结合教材,指出古代埃及文明的表现。
教学设计意图:以书签实物材料导入学习人物,贴近学生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直观感受古代埃及文明产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的学习聚焦: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学习任务】
1.学习任务一:以古埃及文明为例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条件
情境呈现:展示世界地图
问题设计:古代埃及文明发源于何时何地?为什么会在这一地区比较早地产生人类文明?
设计意图: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通过地图运用,引导学生明确古代埃及文明产生的时间和地理位置,在历史的时空中分析古代埃及文明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与素养。
情景呈现:阅读材料。
材料1
对于埃及人来说尼罗河是伟大的衣食父母,河水赐予他们全部的生活所需甚至更多。
——[英]理查德·迈尔斯《古代世界:追寻西方文明之源》
问题设计1:结合材料指出古代埃及文明的产生与什么密切相关?
问题设计2: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水为文明的产生带来怎样的有利条件?
设计意图:以材料引导学生感受古埃及文明的产生与水资源之间的紧密关系,思考自然条件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关系。人类出现之后,经历了漫长的原始时期,当时并没有产生文明,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只能依靠集体的劳作,共同采集和狩猎,并且共同分配事物,维持基本的生存。在这漫长的时代里,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并没有任何文明的特征。但是经过人类在漫长岁月里的经验总结,他们懂得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慢慢学会了种植植物和驯养动物,产生了农业和畜牧业。而在东北非这一地区,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耕畜牧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发展有了巨大的变化。
情境呈现:阅读材料。
材料2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2,将“农耕畜牧的产生”、“剩余产品出现”、“阶级、国家、文字”等关键语句按因果逻辑进行排序并且简单叙述农耕畜牧和文明产生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材料阅读并结合所学分析理解: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水为农业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有利条件,所以,古代文明都比较早的出现在水源丰富的地区。从这里可以看出,文明的产生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通过此段设计,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感受自然环境影响并制约着人类活动,人可以利用改造自然环境,农业的产生就是自然为人类食物来源提供了必要的有利条件,而人类也利用了这一条,在水源充足、拥有大片沃土的地方种植植物。这种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是生产力,而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文明产生的根本动力,因此可以说,文明的产于与自然和人类的关系密不可分。
2.学习任务二:尼罗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共性
情境呈现:教师引用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名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指出了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与之类似的,在离尼罗河不远的两河流域,也是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关文本。
问题设计1:从文明的产生原因来看,两河流域文明和尼罗河流域文明的产生都很什么有密切联系?
问题设计2:结合教材,对比尼罗河流域文明,找出两河流域文明的具体表现,并概括两大文明之间的共性。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文明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关文本材料,并通过这两大文明之间的对比,不仅落实两河流域文明的相关表现,同时通过对比思考,找出共性,再次明确教材中学习聚焦模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情景呈现:再次展示古埃及元素的书签图片和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片(石柱上方是国王和神的雕像,下方是楔形文字,图略)。
教师活动:正如图所示,最直观的共性就是两大文明都产生了文字,不仅如此,在政治上,这两大文明都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国家,统治者的权力高度集中,埃及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在《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汉谟拉比与太阳神被刻画在一起,象征着君权神授。
情景再现:阅读材料。
材料3
只有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才能疏导和储积大量的水,而这大量的劳动力还必须进行协调,
赋予纪律和加以领导。……由于治水而产生统一指挥的最高政治权力。
——[美]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对于极权力量的比较研究》
问题设计:阅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为什么这两大文明在政治上都形成了比较集权的政治制度,和什么需要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示,培养学生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共性表现及共性出现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感受文明的类型与自然对人的制约和人利用改造自然的需要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习任务三:尼罗河流域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多元特征
情景呈现:阅读材料。
材料4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
……古代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法典相应的法律。
——[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设计:根据材料指出两大文明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两河流域文明最突出的成就之一就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法典。而在讲到古代埃及文明的时候,我们更多的也只是了解到他们的法老和金字塔,这也体现出,虽然同时集权统治,两河流域更多的利用完善的法典来处理问题,而古代埃及更多的依靠的是法老的神人合一的至上权威。通过此段材料的解读与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在共性之外,仍然存在着各自的特点,感受文明的多元特征。
情景呈现:阅读材料。
材料5
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许多古代民族在此演出一部战争史。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
尼罗河的自然屏障使它受到特别好的保护,不易遭到外族的侵犯。…它是一条温顺的、可预测的大河,埃及人把洪水之神看做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设计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人们对待洪水有何不同态度?
问题设计2:这种不同的态度和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何关系(产生不同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认识自然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当地人的观念差异,再次感受自然与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之间的紧密关系。
情境呈现:阅读材料。
材料6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人与人之间也充满了不安全感。
……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
——[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7
苏美尔人对来世的看法相当悲观…不注重后事的操办,没有加工木乃伊、精心营造陵墓的习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关心死亡,为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
——[美]斯坦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设计1:依据材料6、7指出两大文明区域的人们在观念上有何差异?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对材料的对比解读,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影响到两大文明区域的观念差异,这种观念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两大地区宗教观念的不同。这种自然环境与观念上的差异还影响到了文化的发展。比如,文字的表现形式不同。尼罗河流域事宜这种纸莎草的种植,且这一地区稳定乐观,对文字的长期保存并无特别需求,而两河流域盐碱地不利于纸莎草的种植,且这一地区充满不安全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想方设法的考虑如何让自己的文化保存下去,便印在了泥板上并烧制。
通过以上材料运用、问题设计与总计分析,使学生能够对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有更为全面的认知,两大文明有共性,但也有个性,这种共性和个性的共存,都受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出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4.学习任务四:尼罗河流域文明和古代希腊文明的多元特征
情境呈现:材料阅读。
材料8
古埃及的国王在国家的日常运行中起决策作用,而且还为宇宙和地球的秩序提供保证。
——[英]理查德·迈尔斯《古代世界:追寻西方文明之源》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的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古希腊]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讲话》
问题设计1:比较两大文明政治上的不同点。
问题设计2:请结合自然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政治制度上的差异?
设计意图:在两河流域的东面,南亚次大陆上,也产生了早期文明。当然,不是所以的文明都发源于大河附近,还有一些文明并不在此类。比如古代希腊文明。在前8世纪左右,在巴尔干半岛南部产生了一系列城邦,形成了古代希腊文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古代雅典城邦。我们知道,古代埃及文明产生于大河流域,而古代希腊文明明显受到海洋影响。两大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着巨大差异。?我们在前面分析了,尼罗河流域由于治水的需求,需要集权。而且这一地区中下游地势平坦,便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在古代希腊地区,无大河水源,无平坦沃土,不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但是这地区特殊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利于橄榄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再加上多岛屿港湾,以及处于几大文明区域之间的有利位置,便于他们对外交往。所以,这一地区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是建立在繁荣的贸易至上的。这样特殊的形成背景,使这地地区的人们逐渐形成了怎样的观念?再加上这一地区多山地,内陆交通不便,不利于统一,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最后形成了直接民主制度。
通过古埃及文明和古希腊文明的再次对比,落实古希腊文明的相关知识点,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文明的多样性,以及文明多样性产生的原因,再次深刻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尊重文明多样性的情感认知。我们讲述的这几大文明,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不同的特征,这些文明的产生与发展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始终便随着自然对人的发展的制约,和人对于自然的利用改造。
5.【活动设计】设计制作一张展现中华文明的书签。
设计意图:本课教材中中并未涉及中华文明,作为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中华文明也发源于大河。通过课外的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回顾中华文明的辉煌与伟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反思: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教材内容所涉及的时代、地理位置都比较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对教材知识的整合处理是一大难题。本案例未能将教材中所讲述的古代印度文明进行深入讲解,有所舍也是基于此原因。同时本课教材所叙述的内容由于时间、空间较为久远,一手史料的收集比较困难,这在教学设计中又是一大难题,也略显本案例在选材中的一些不足。
2.未来的解决思路:
(1)本案例以文明的产生和文明的多元特征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一共设置了4个课堂学习任务和1个课外活动设计任务。重点放在古代埃及文明与两河流域文明的共性、个性对比,以及古代埃及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个性对比的设计当中,通过对文明多元特征的分析解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
(2)本案例利用身边的实物资料、地图、和一些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历史现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3)在考纲和教学指导意见制定过程中,可以考虑将本课内容作为课外阅读内容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