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 课件(4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 课件(49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6 00:0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 古诗三首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边塞诗: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 。
作者简介

cháng
蓟北

我会认
字词乐园
xiāng
襄阳
rèn
万仞山
yuè
五岳

涕泪
rèn
yuè










字词乐园
特殊 结构
左右 结构
上下 结构
半包围 结构






字词乐园
识字方法
加一加:丘+山=岳
字谜识字: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洋,
南洋两个小木匠,坐在大手上。

字词乐园
识字方法

转盘记忆法




字词乐园

rèn
巧记:人在刀刃边。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右边是“刃”不是“刀”。
字词乐园


巧记:行走的贵族。
上面不要多一点。
字词乐园




真棒!
识字游戏


字词乐园
听读《从军行》,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从军行》是唐朝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此为第四首。全诗写了戍边战士的凄苦孤独与悲凉,但是将士们有奋勇杀敌的决心以及誓死报国的壮志豪情。
整体感知
听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篇描写祖国大好河山及沦陷区百姓疾苦的诗歌,表现了作者的悲愤与感慨。
探究新知
朗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了诗人杜甫听到战争胜利消息后,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兴奋的心情。
探究新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了解了戍边将士的孤独以及誓死报国的决心;看到被金人占领的人民“泪尽胡尘”的情景;看到杜甫可以返回家乡的欣喜。今天我们一起读诗、悟情,走进诗的王国。
第二课时
同学们,你们知道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是什么吗?
互动课堂
1.知诗人,解诗题。
2.品诗句,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探究新知
从军行
探究新知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盛唐边塞诗人,字少伯,江宁人。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称号,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现存诗一百八十余首,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知诗人,解诗题
探究新知
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大家知道“从军行”是什么意思吗?
探究新知
【诗意】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探究新知
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第一、二句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赏析
探究新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意】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穿:磨破
探究新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第三、四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探究新知
“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不破楼兰终不还”写出不把敌人消灭誓不还乡的决心。
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多诵读,悟诗情
语文要素
探究新知
通过描写边塞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和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和责任感。
你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探究新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探究新知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知诗人,解诗题
探究新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注释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品诗句,明诗意
探究新知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金政权。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探究新知
探究新知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从中你能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探究新知
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探究新知
杜甫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知诗人,解诗题
探究新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四川剑阁以南地区,代指作者所在的蜀地。
蓟北:泛指唐代蓟州北部地区,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探究新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泪”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探究新知
思考:这里的泪有什么含义呢?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头看。
妻子:妻子和孩子。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探究新知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青 春 作 伴 好 还 乡。
纵酒:尽情地喝酒。
青春:指春天。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写准备还乡的情景。
探究新知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探究新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个动词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情。
这四个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探究新知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

诗人这样欣喜若狂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
一是失地收复;二是再也不要过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了,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探究新知
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同学们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探究新知
《从军行》这首诗反映了戍边将士( )的豪情壮志。诗的( )描绘边地风光,借以渲染战争气氛。( )集中概括了戍边将士长期参与的战争生活以及决心破敌的豪情。
后两句
杀敌立功、保卫国家
前两句
主题概括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及沦陷区百姓疾苦,以“( )”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表达了作者的( )。

悲愤与感慨
主题概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到了( )的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表达了诗人( )。
强烈的爱国之情
官军收复失地
主题概括
yí mín lóu lán gū chéng
( ) ( ) ( )
luò yáng wū xiá tì lèi
( ) ( ) ( )
一、看拼音,写词语。
涕 泪
巫 峡
洛 阳
孤 城
楼 兰
遗 民
作业布置
二、下列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篱门(mén )  故人 楼蓝 雪山  
B.遗民(yí ) 洛阳 清海 黄沙
C.王师(shī) 塞外 衣裳 涕泪
C
作业布置
“不破楼兰终不还”一句,抒发了戍边将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三句景物描写对这种情感的表达起什么作用?
作业布置
“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句豪情壮语,抒发了戍边将士誓扫胡尘,以身护国的壮志豪情和崇高的爱国精神。前三句所写的艰苦的环境、频繁残酷的战争对表现这种情怀起到了衬托作用。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