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性命卿卿------细微处看杨修的“不聪明”

文档属性

名称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性命卿卿------细微处看杨修的“不聪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6 14:0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性命卿卿
--------细微处看杨修的“不聪明”
要讲《杨修之死》了,想给学生一点新的东西,于是,我开始了精心准备。先大量占有资料——《教学参考书》、《新教案》、网上收集到的这一课的教学设计若干篇。分析杨修性格、曹操形象,探究杨修死的原因,资料上并没什么新意。
正苦闷时,一个老教师提醒我,新东西在课本上,在文章中,何必舍本逐末呢?是啊,我连课文还没看呢,即使有了新东西也不知该怎样设计啊!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我在高中就读过《三国演义》,大学时学它的艺术特色,又读过两遍。杨修的“恃才放旷”我早已了解。但没有想到的是,再读《杨修之死》,发现杨修竟“放旷”到如此地步。怪不得老谋深算的曹操要杀他,即使我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对他的这种“放旷”都咬牙切齿了。杨修到底“放旷”到何种程度呢?就让我们从课文中的细微之处来看一看吧!
曹操观赏所造花园,“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写一“活”字,后来工匠将园门改窄了,曹操再看,“大喜”。为什么曹操初看时“不置褒贬”?他就是想显摆显摆自己的才学,想告诉别人“我的心思是不容易被你们看透的”。曹操可能想:傻了吧!你们不懂了吧!早晚得来问我,请教我,到那时我再点破这个谜底,你们岂不佩服于我。但令曹操没想到的是竟有人破了这个谜。这个人难道不令曹操嫉妒吗?聪明的杨修看不出曹操的心思吗?不是,梦中杀人的真相他都能看出来,曹操的这点“小聪明”他是看的出来的。那为什么杨修还要这么做呢?他无非就是想显露自己的才学,更有故意为之之嫌,我就是不让你显摆。所以曹操“心甚忌之”,这个“忌”字,这儿就不能单单理解为“妒忌”了,“禁忌”“忌讳”更合适,他已经令曹操担心了。
塞北送来一盒酥饼,这可是好东西,是贡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当然能够吃得着,甚至早就吃腻了。但既然是孝敬的东西,总得给送来的下人一个面子,于是曹操随手拿起笔写上了“一盒酥”三个字,以示喜欢。“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且不说丞相内府该不该擅自出入,一个“讫(完毕、尽)”字,就表明了杨修根本没把自己的主公曹操放在眼里。不是说“一人一口酥”吗?你们都“分食讫(分吃完毕)”了,怎么就不给曹操留一口呢?作者选用了一个好词“讫”,刻画了杨修目中无人的形象;“竟”字也看出作者对杨修的批评态度。细想想,难怪曹操会生气。我们买回家的好东西,家人没给你留点全吃光了,你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肯定不痛快。何况曹操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所以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曹操梦中杀人的确能看出他的多疑、残忍、老谋深算。梦中能杀人,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那个时代,确也能让很多人相信,但能够看出真相的何止杨修一个?曹操位极人臣,又“挟天子以令诸侯”,怕人“谋害己身”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作为曹操的行军主簿,杨修对他的性情早应了如指掌。心知肚明也就罢了,何必挑明?更令曹操不能容忍的是,杨修竟然在被杀近侍“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不明摆着要治曹操的事吗?我们都知道,曹操最想收买人心,也最有方法收买人心,也的确收买了很多部下的心。作为行军主簿,领导集团中的一员,不但不维护领导者的利益,反而挑拨部下与主帅的关系,怎能不让曹操生气?
待到杨修卷入了曹氏兄弟的政治斗争中,他的聪明与理智完全被他自个儿膨胀的权利欲望所击垮。
我们知道,曹植才华横溢,深得曹操喜爱,曹操也与众大臣商议过,想立曹植为世子。曹丕知道后,用竹筐偷偷地请来吴质。一直力扶曹植的杨修知道了这件事后,“径”来告操。如何理解这个“径”字?注释上解释为“直接”。 “直接”又是什么意思呢?想都不想,就去做。他也不和曹植商量商量该不该去,他也不考虑对方是不是有应变之举,实际上, 后来的事情确实朝着他意想的相反的方向发展的。一个“径”字,就写出了杨修只想告发曹丕,扳倒曹丕的急切心情。聪明的杨修竟然被这种揭发人的想法搞得冲动到这种程度!你杨修能扶持曹植,能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竟不许人家也找个辅佐的人。这未免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嫌疑了。
在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中,更能看出杨修的失策。曹植有才华,吟诗作对不在话下;但军国之事,却不甚精通。这一点,曹操是十分清楚的。曹操常常考问曹丕、曹植等治国之策,就是想试一试二人的才干,也是想让他们多学点东西。尽管曹操是一个奸诈虚伪之人,但曹操更喜欢一个真实的人,特别是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更希望他们有了缺点不足后不断去改正提高,对曹植更是这样。他已经想立曹植为接班人了,在“立长不立幼”的封建社会中,曹操能够这么想可见他是真正培养有才能的接班人。试曹丕、曹植才干一事,已令曹操“大怒,亦不喜植”。曹操“但(只,只要)”有问,“植即依条答之”,这让曹操很高兴,但也有了怀疑:平时不大过问军事,对军国之事不甚精通的子建今天怎么不用考虑就对答如流?后来经曹丕告密,曹操忽然有了一种被戏耍的感觉,更让他棘手的是,这会令他陷入该选哪一个当接班人的两难境遇中。所以曹操这时已有了杀掉杨修的想法。
但曹操就是曹操,他绝不会这就杀掉杨修。他需要时机。
时机来了。
曹操被马超据守,近又不是,退又不是,心中犹豫不决,传令官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理。聪明的杨修当然能够看透曹操的心思,于是见传鸡肋,“便教”收拾东西。这“便教”二字可见杨修目无军纪,目无领导。一人知道曹操的心思也就可以了,等到夏侯惇来问时,何必再说;既然对他说了,就该再嘱咐嘱咐夏侯惇不要声张,免得散布出去,军心涣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为一军主帅,自然也有生杀大权。你一不请示领导,二又蛊惑军心,岂能不令曹操生气?曹操正想找机会杀掉这个不断给他制造麻烦的“小人物”呢?真是天赐良机。杨修就这样被曹操杀掉了。
课文的这些字词、句子,这些细微之处无不显示了杨修的聪明,但他只不过太过聪明,甚至耍点小聪明。杨修是成也“聪明”,败也“聪明”。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性命卿卿”。
呜呼,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