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复习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复习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1-12-26 14:0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具体化学反应分析,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3.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
4.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简单计算。5、初步体验定量计算在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的作用。
【 教学重难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意义、计算
课前预习 知识回顾
一、质量守恒定律
内容:参加____的各物质的_______,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______重新组合而生成______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______不变,_______不变,________也不变。
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六个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改变(两个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能改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化学方程式1. 定义:用___________来表示____________的式子。
2. 意义:1)质的方面:表示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
2)量的方面:宏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______________。
微观: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的微粒____________。
3. 书写原则:一是要以__________为基础,二是要遵守__________________。
书写步骤:写:写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化学式。
配:在反应物、生成物化学式的前面加上适当的_____,使左右两边每种元素的_____总数相等。
标:标明_________和_______的状态,并把短线改成等号。
查: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是否配平,是否标注状态及反应条件,。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
A. 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化为灰烬,灰烬的质量比原来的木炭的质量小得多
B. 足量的硫在密闭容器内与20L氧气反应,生成了财等条件下的二氧化硫20L
C. 5g食盐溶于95g水中后,得到100g食盐水
D .10g水在受热条件下变成了10g水蒸气
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 ⑤物质的种类;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③④⑤⑥ B.①③④⑥ C.①②⑥ D.①③⑤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关于该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C、H、O三种元素 B.一定含有C、H元素,不含O元素
C.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 D.可能含有C、H、O元素
为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甲、乙、丙三位同学各做了一个实验。
(1)甲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木炭和坩埚的总质量mg;其燃烧后灰烬和坩埚的总质量为ng。 m和n的关系为:m n(填“<”或“>”或“=”)。
(2)乙同学用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光亮的铁钉的质量为xg;其生锈后的质量为了yg。 x和y的关系为:x y(填“<”或“>”或“=”)。
(3)丙同学实验测定的数据有:锌、硫酸铜溶液和烧杯的总质量为ag;其反应后的混合物和烧杯的总质量为bg。a与b的关系为:a b(填“<”或“>”或“=”)。
在A+B=C+2D的反应中,9.8gA和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同时得到D的质量是( ) 
A.1.8g  B.3.6g  C.7.2g  D.14.4g
下列装置不能用做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是(  )
由元素X、Y组成的两种物质经化合生成Z,化学方程式为:3X2+2YX=2Z,则Z的化学式是()    A.X3Y2  B.XY C.X4Y   D.YX4
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中,磷、氧气、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比为( ) 
A.31∶16∶142 B.31∶32∶142 C.124∶160∶284 D.31∶40∶71
在一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 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 2 84 5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4 0 14
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
A.化合反应 B.置换反应 C.分解反应 D.复分解反应
精讲点拨:
质量守恒定律只用于解释化学变化。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而不是体积等其他方面。
参加反应的反应物质量的判断。
用最小公倍数法书写化学方程式 3、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
有效训练: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如下:则关于淀粉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含镁、氢元素 B.含有碳、氧、氢三种元素
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
在反应中,当1.6g 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R的质量为4.4g,且反应后生成的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 )
A. 23:9 B. 16:9 C. 32:9 D. 46:9
如右图所示,二分子的甲反应生成二分子的乙与一分子的丙,已知甲、乙、丙三者为不同的纯净物。则从图示中获得的下列信息中错误的是( )
A.分子的种类在化学反应中发生了改变
B.该反应的反应类型为分解反应
C.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D.乙分子中含有4个A原子、2个B原子
已知6.4g甲醇在氧气中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7.2g水,由此判断甲醇中( )
A.只含有C、H元素 B.含有C、H、O元素
C.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
有X、Y两元素,使12g X2与XY3反应生成24gC,化学方程式为:X2+XY3=3C。则X、Y两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之比( )A.1:1 B.1:2 C.3:1 D.3:4
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在实验室里用3.7g锌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可制的氢气和氯化锌的质量各是多少?
复习反思 通过自主学习,你认为这部分知识的疑点、难点有哪些?未能解决的问题有哪些?请记录下来,上课时小组内一起解决。
五、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课后延伸
为研究化学反应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三位同学分别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称量镁条,点燃,待反应结束后,再称量; 实验二:将盛有稀盐酸的小试管放入装有锌粒的烧杯中,称量,然后将盐酸与锌粒接触,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实验三:将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称量,然后设法使两种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再称量。
三位同学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编号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反应前 4.8g 112.6g 118.4g
反应后 8.0g 112.4g 118.4g
(1)从表面上看,这三个实验中发生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实验一______,实验二_______,实验三______。(2)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
(3)在三个实验中,实验______正确反映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4)由此可得结论:用实验研究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时,必须在______体系中进行。
若有a克KClO3与 b克 MnO2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剩余固体c克,则反应生成O2的质量是 克,同时会生成KCl 克.
如图所示,反应前天平平衡,取下此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将其倾斜,使稀盐酸与大理石接触,待充分反应后,气球膨胀,再将装置放回天平左盘,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这一现象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式表达式。
4、潍纺市具有丰富的石灰石矿产资源。有一矿山上的石灰石样品只含二氧化硅杂质(二氧化硅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他们取粉碎后的样品15g放入锥形瓶中,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共收集到气体的质量为5.5g。试回答:⑴选用粉碎的矿石样品与选用块状的矿石样品分别与盐酸反应,前者的优点是 。
⑵计算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石灰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 g石灰石样品,把20 g稀盐酸分4次加人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稀盐酸的用量 第一次加入5 g 第二次加入5 g 第三次加入5 g 第四次加人5 g
剩余固体的质量 3 g 2 g l g 1 g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
(2)计算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