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课件(共43张PPT)+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6《老山界》课件(共43张PPT)+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5 11:14:46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第六课
老山界
陆定一
2020-2021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学习活动(一)
第一课时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其中有一座山岭叫做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
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陆定一翻越老山界的经历吧。
点击观看视频《老山界回访》
学习目标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品味文中精彩的语句,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学海导航,明确目标
学习活动(二)
作家作品
陆定一(1906—1996年),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925年,陆定一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起他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长征途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79年后,他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学习活动(三)
写作背景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读读写写
xiē
pān


qiào
hān
guàn

歇歇脚
攀谈
苛捐杂税
呜咽
峭壁
酣然入梦
灌输
骨碌
咀嚼

lu
认读课文,积累词语
学习活动(四)
记记背背
惊惶:
攀谈:
奇观:
矗立:
细切:
惊慌。
闲谈。
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高耸地立着。
形容声音细微急促。
呜咽:
澎湃:
鼓动:
索性:
灌输:
(流水、丝竹等)发出凄切的声音。
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用语言、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
表示直截了当;干脆。
输送(思想、知识等)。
酣然入梦:
畅快地入睡。
听读课文
解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活动(五)
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合作交流】我们概括事件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2)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2.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合作交流】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3.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从红军翻山过程中你感受到红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或品质?
【合作交流】乐观精神、坚强意志。
1.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合作交流】困难一:行路难;困难二:睡觉难;困难三:吃饭难;困难四:处境难。
学习活动(六)
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第二课时
2.赏析: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合作交流】用火把形成的“之”字形的景象表现老山界山势险峻、迂回曲折的特点。
3.赏析: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合作交流】从上下两个角度写火把不同的样子,细致生动的描写突出了红军翻越老山界之难。
4.赏析: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合作交流】详细地描写了雷公岩的陡峭程度,看上去就那么吓人,更别提攀登了。
5.赏析: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合作交流】通过写马摔下悬崖后脚骨断裂,从侧面表现出雷公岩的陡峭。
6.赏析: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吗?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合作交流】路窄石硬,寒气逼人,睡觉难。
7.赏析: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
【合作交流】粮食短缺,肚子饥饿,吃饭难。
8.赏析: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合作交流】条件艰苦,处境困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9.赏析:“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合作交流】打趣逗笑,奋勇登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大家还能笑出来,表现了红军战士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10.赏析: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合作交流】“缀”字在这里指装饰,生动传神而又有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了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11.作者交代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合作交流】不矛盾。
“横着心”既表现了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体现了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表现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1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能否将“鼓”换成“凭”,为什么?
【合作交流】不能换。因为“鼓”字含有战胜自身某种弱点(文中指“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从而迎战艰难险阻的意思,表现了红军坚毅、顽强和无畏的精神。如果把“鼓”换成“凭”,就缺乏这种表现力。
13.赏析: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合作交流】“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有抢先、争先的意思,用在红军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情形。
14.赏析: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合作交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小山比作“矮子”,表面上写的是站在山顶上向下看时山显得很小的样子,实际上表现的是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和战胜困难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15.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写医务队的情况?
【合作交流】带着伤员的医务人员翻越老山界更需要勇气和毅力,因为他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伤员病员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更何况他们中的很多人是女性。因此,这种勇敢就更让战士们钦佩。医务人员是整支队伍的一个写照,写医务队的情况就表现了整支队伍的精神面貌。
16.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合作交流】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意思。
17.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合作交流】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1.找出文中翻越老山界过程中景物描写部分,说说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合作交流】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这里通过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出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学习活动(七)
2.第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第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第18段的描写行不行?
【合作交流】不行。这段描写是对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向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时壮丽宏伟的景象,表现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3.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写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的次数非常多。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半夜山风之大,同时暗示了寒风刺骨。
“像山泉在呜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了山泉的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像波涛在澎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
这些声音的特点:远、近、大、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4.课文前面讲述老山界如何之险,为何在下山的时候作者还有心情欣赏周围的景色?
【合作交流】作者以生动的景物描写,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豪迈的胸怀、畅快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赞颂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革命乐观的情绪,从而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
5.如何把握文章所展示的红军这支革命队伍的崇高品质?
【合作交流】红军的崇高品质,是本文所要赞扬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坚强的意志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次是必胜的信念和昂扬的乐观精神,再次是高度的纪律性和自觉性。前面“整体把握”等处已经反复提到文章中展现出的红军的以上品质,这里再说一说纪律性和自觉性。文中写到翻山过程中“我”一边攀登,一边完成宣传任务,“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不仅“我”是如此,红军队伍里的全体成员,也都坚定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里不仅有坚强的意志,更展现出了高度的自觉。之所以能如此,关键
在于红军这支队伍的革命性和人民性,山顶一段情节,点出了红军长征的本质,与之在主题上相互呼应的,就是刚开始翻山时“我们”与瑶民母女攀谈的一段情节,这段情节看似与“翻山”这一主要事件没有直接关系,文章却详细叙述,正是因为这里充分展现出红军作为一支人民的队伍的革命本质,揭示出红军取得胜利、一往无前的根本原因。红军的崇高品质是贯穿在文章当中,通过各处细节展现出来的。教学中,要注意避免机械地灌输,要透过文章的叙述与描写去感悟和领略。“我”是文章的叙述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主要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传达出来的,教学中首先就要关注“我”这一形象,不妨先梳理相关细节感悟“我”身上展现出的革命者的品格,再联系文中出现的其他形象,领略红军作为一个整体所具备的崇高品质。
6.如何理解文中“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样的表述?
【合作交流】《老山界》这篇文章之所以好,之所以感人,很大程度上跟作者的写作态度分不开。翻越老山界的时间在1934年冬,是在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之前。长征初期的情况与遵义会议之后是有很大区别的,作者如实反映,文风十分质朴。
举例来说,动身之后,行军很不顺利,就写很不顺利,甚至写了“许多人烦得叫起来,骂起来”。这固然因为老山界是第一座难走的山,还因为这支队伍当时太“笨重”,长征初期,机关大搬家,携带大批
辎重,行动非常不便。再则,军事指挥也很不得力,特别是行动之前,对于前面的困难估计不足,当然也就无法向部队讲清楚,让战士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又如,露宿时的那种心理,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血肉之躯,有这样的想法是很自然的,何况作者是大学生出身,在这样严峻的环境里,正经历着一个磨炼的过程。这样写,后人读来,知道革命前辈当年经历了这样的艰苦,教育的意义更加深切再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这样说无论怎样解释终究不好听,但当时就是这样情形,作者也就这样写,军情紧急,顾不得别的,当时的情景清晰可见,当时的心情可以感受。正因为质朴,所以真实可信,文中对于红军英雄气概的那些描写,感染力也就特别强烈了。
中心意思
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通读课文,归纳中心
学习活动(八)
1.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这样写的好处,一是文章脉络十分清晰。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先设悬念,后面解释,就能产生扣人心弦的效果。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意思。如作者运用场面描写把红军星夜爬山的场景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队伍。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了行军的困难,从而表现了红军的精神面貌。
通读课文,总结写法
学习活动(九)
3.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本文语言异常朴实,富于口语色彩。有些地方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语言的美感。全文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有出于对自己队伍本质特点的认识而产生的强烈的自信之情,有不畏艰难险阻的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有对自己同志的真挚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有胜利的欣慰和自豪之情。
实践活动:长征精神
【材料一】过草地时,一位在战斗中刚刚入党的警卫员,为了抢救陷入泥沼的文件箱,献出了年仅18岁的生命。当他渐渐沉下去的时候,手里紧紧攥着一块银圆,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交党费。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有,然而队伍每天都在顽强地向前,向前……
读写活动,拓展迁移
学习活动(十)
【材料二】当一位红军将领的母亲看到战士们吃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时,她落泪了。她把自己要饭讨来的生芋头全部倒进了锅里。这竟成了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原荒地好干粮,熬汤煮菜别有味,端给妈妈来品尝。”老妈妈听着战士们自编自唱的《牛皮腰带歌》,挂满泪花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请你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概括一下什么是“长征精神”。
(2)活动中,班长播放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我的长征》节目片段,一批志愿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针对“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这一辩题展开辩论。
有人说:“这个活动没有意义。时代不同了,何必再吃那些苦?况且,这一班人徒步西行北上,大张声势,纯属作秀!”请你站在另一个角度,对以上的话进行反驳。
【参考答案】(1)“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⑤对党、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能归纳出3点即可)(2)示例:我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很方便,生活也很舒适,但我们中不少人恰恰缺少了吃苦的精神,缺乏承受挫折与困难的勇气。重走长征路,可以唤起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