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整体把握
1、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题)
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情)
(景)
(情)
赏析第四段
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
依次写了哪些景物?
各自用了哪些修饰的词?
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
用了哪些修辞?
荷花
荷韵
田田
亭亭的舞女的裙
袅娜
羞涩
明珠
星星
美人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闪电
凝碧
脉脉
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
荷香
荷波
立足点:荷塘边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句
子
赏
析
:
手法:比喻
作用:写出了荷叶的雅致风姿,自然灵动,更突出其具有的动态美。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作用:写出了荷花或饱满盛开状,或含苞待放的特点。
手法:拟人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用: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突出了荷花的
神韵,和作者的主观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手法:博喻、排比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手法:通感
分析: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
“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
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
作用:生动形象的表现出荷香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的特点;烘托出幽雅宁静的情境。
拓展:通感
举例:(1)她笑得很甜。
(2)人靓歌甜。
(3)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视觉转为味觉)
(听觉转为味觉)
(听觉转为视觉)
叶子和花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手法:拟人
调动视、听感官,运用动静结合,写出了微风过处荷叶妩媚姿态、叶花颤动的情状,表现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饱含深情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5段写了什么景色?
写了塘上的月色
月光:如流水;?
月影:如名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呢?
照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灵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泻
浮
轻飘柔美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牛乳中洗、笼
通过荷花与荷叶写月色的朦胧:像在牛乳中洗过,像笼着轻纱的梦。
荷叶、荷花安谧、恬静的情状。
皎洁朦胧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比喻朗照
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
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画
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富有情趣、喜爱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实
虚
朦胧优雅
塘上的月色
赏析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请问这些景物是以哪种景为中心着眼点?同时具体写了哪些景?
荷塘的四周
远山
蝉声
灯光
蛙声
树梢
树上
树缝
树下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乍看像烟雾般
整体的风光
树
5、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远近高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若换成“远近高低”行不行?
明确:不行。“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树色“阴阴的”,
月光淡淡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
灯光“没精打采的”
毫无生气。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
以动衬静
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景物的特点:淡雅、朦胧
衬托手法:单写月光单调,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画。
小结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美
静
雅
小结
(第七段)
由
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
想到
,
想到
。
眼前的荷塘
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
千余年前的六朝
采莲赋
采莲旧俗
采莲名曲
憎恶现实
向往美好
自由
快乐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一、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二、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三、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四、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为什么?
----江南旧俗
①由眼前景展开联想。(无意识的联想表达了内心最真实的向往与渴望。)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
1.形象美——手法多样:
鲜明的比喻
明显的对比
强烈的衬托
生动的拟人
传神的通感
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
2.语言美——新颖而不失自然传神
通俗流畅
描述传神
节奏协调(量词、叠词)
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荷塘月色》艺术之美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仔细观察-用心体会-广泛联想
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