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改革史阶段测试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而有强国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私门不请于君。……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商君书》
材料四: 及(秦国)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
——《荀子·强国》
回答:
(1)据材料一、二,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8分)
(2)从材料二: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分)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4分)
(3)据材料三,归纳商鞅为整顿吏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不得摘抄原文)(6分)
(4)据材料四,概括商鞅变法的吏治改革取得了怎样的成效?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吏治建设的看法。(8分)
2.
(29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跋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自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跋澄的回答是:“依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
魏书?拓跋澄传》
材料二:
材料三: 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草原游牧民族打破了“与中国壤断土隔”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疆域线,进入了与汉文化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于是,胡文化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低势能文化,……与此反观照,汉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高势能文化,并充分展现出其优胜性。胡汉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产生了胡汉文化质的不相容性。……文化冲突中的对立诸面不可避免地在文化冲突中潜下改变自身原有文化心理结构,从对方吸收于己有用的文化质,从而在调整、适应的过程中趋于一体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提出迁都的外部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的影响。(8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产生的影响。(12分)
日、俄两个国家以不同的方式走上了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43分)
材料一: 日本地制改革始于1869年,明治政府将各藩领主所辖版图(土地)和“户籍”(人民)收归中央。伴随着地制改革,政府着手税制革新,新地税的税率固定为地价的百分之三,一律交纳货币,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由于地税改革,农民有了人身、移居、职业的自由,不再被紧紧地束缚在土地上了。
——摘编自汤晓黎《日本明治政府地税改革探析》
材料二:
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材料三: 在俄国,“解放”农民的是地主自己,是专制沙皇的地主政府和它的官吏。……在俄国,农奴制崩溃以后,城市的发展、工厂的增加、铁路的修建愈来愈迅速了。农奴制的俄国被资本主义的俄国代替了。……农奴被新一代的农民代替了。这新一代农民常常外出做零工,他们在城市里从流浪生活和雇佣劳动的痛苦经历中学会了一些东西。在大城市中,工厂里的工人人数日益增加。工人渐渐联合起来,展开反对资本家和反对政府的共同斗争。
——列宁《农奴制崩溃五十周年》
材料四: 改革决定之所以非常复杂,就是因为它是官僚机构的改革方案。地主方案很简单,一切土地归地主。农民方案很简单,无须赎买,就得到全部土地,唯独专制制度的方案带有妥协性,错综复杂。没有政府的参加,这个方案就无法实现。……无论从哪一方面去研究1861年的改革,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是一条在所有可能向新制度发展的道路中最缓慢的道路。
——波波夫《俄国一八六一年“伟大改革”的内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实行的地制改革举措,
分析这些举措对日本经济近代化的积极影响。(10分)
(2)基于材料一的认识,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是如何实施的?(4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评价日本明治维新(9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地主“解放”农民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三,归纳列宁对农奴制改革的认识。(10分)
(5)根据材料四,说明“专制制度的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这一方案的具体措施。(8分)
参
考
答
案
1、参考答案:
(1)实行什伍连坐制;
奖励军功;
废井田制;
重农抑商;
实行县制;
统一度量衡。(任答4点得8分)
(2)倾邻国而雄诸候。(2分)
“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4分)
(3)措施:不允许私下请托;
设置监察官员;
不得拖延公务处理;
不允许官员外出休闲娱乐。(6分)
(4)成效:官员忠于职守;
不结党营私;
行政高效。(4分)
看法:吏治建设要有制度保障;
吏治建设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特点。(4)
2、参考答案:
(1)北方少数民族柔然强大,威胁北魏统治;
中原先进文化的吸引;
洛阳经济文化发达,迁都洛阳有利于政治统治。(符合讲的内容给分9分)
(2)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其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8分)
(3)汉化措施: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实行均田制、三长制、租庸调制。(8分)
影响:促进民族交融;
推动北魏政权汉化(封建化);
促进经济发展。(4分)
答案
(1)举措: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私有;
实行地税改革。(4分)
积极影响:农村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为国家工业化提供资本保障;
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6分)
殖产兴业。(2分)创办国营工厂,发挥示范作用;
扶植私人企业,推动民间企业发展。(4分)
(3)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转折点,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的转变。
保留保留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9分)
(4)主要原因:社会矛盾激化;
维护统治。(4分)
认识:使俄国由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推动了俄国的近代化进程;
改变了阶级关系,推动工人运动兴起。(6分)
(5)因素:方案具有妥协性;
政府自上而下推行。(4分)
措施:农奴获得人身自由;
农奴赎买份地。(4分)
唐朝长安城
北魏洛阳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