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哲理性思索。
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
3、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
2、体会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
【学习设想】
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作者深沉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预习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荒芜(wú) 淡褪(tuì) 宿命(sù) 亘古不变(gèn) 嘈杂(cáo)
灼烈(zhuó) 熨帖(yù) 隽永(juàn) 恪守(kè) 柏树(bǎi)
猝然(cù) 坍圮(tān)(pǐ) 捋胡须(lǚ) 窸窸窣窣(xī)(sū)
2、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从荒芜的地坛得到了什么样的生命启示?
提示:生不该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应顺从自然。“我”虽残疾了,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从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热爱生命,活出生命的色彩,人生的价值。这句话也可概括为: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其实,它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最朴素的道理:人要活着!
(2)你觉得文中作者的母亲的爱有什么特点?哪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提示:深沉而不张扬,含悲而不外露,坚忍而伟大;理解、关心儿子――真挚、深沉、毫不张扬的爱。平凡得让人熟视无睹。
“我”上地坛,母亲“送”;“我”在地坛,母亲“忧”、“找”。“送”、“忧”、“找”,写尽母亲的悲苦与操劳。
3、重点研读体会文中景物描写部分,想象当时的情境,感受地坛在沉寂、荒凉、萧瑟的表面下蕴藏着的那种醇厚、沉静、超然博大的生命感。(第3段,第5段,第7段)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活在北京,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医生告诉他,他从此以后再也不能站起来了。这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他迷茫、彷徨、失魂落魄,一度痛不欲生,多次想要早早结束短暂的人生。
这时候,有一个地点抚平了他心灵的创伤,启迪了他对生命的感悟;有一个人给了他继续生存的勇气,给了他奋发向上的力量。最终,这位初中毕业的青年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这个人就是史铁生。
那么,是什么把一个人从人生的低谷拯救出来,是什么让一个只有初中文凭的残疾人成为一名著名作家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自主探究
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1、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
提示: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
2、地坛是如何帮助作者走出困境的?从课文的景物描写中体会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提示: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乐促使“我”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当然,人也不例外。六个譬如:古园被肆意雕琢不能改变,躯体遭受残疾精神不变。
四、合作释疑
双腿忽然残疾而又找不到出路倍感苦闷甚至绝望的史铁生,在荒芜冷落的地坛里经过长期的苦思,终于从消极颓废走向事业的成功。他的生命里有一个给了他信念的地坛,更有一位默默关爱的着他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当他在获得顿悟之后,就逐渐地将眼光投射到他身边的人上。此时,他发现其实母亲所承受的苦难是自己的双倍;他发现母亲的爱原来一直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他的周围,供给他呼吸,而他却毫无知觉。
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
1、作者在倒数第二段中说到:这“并不是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这句话设置了一个悬念,母亲盼望作者找到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呢 也就是说现在作者“怎样活”的问题解决了吗?
提示:母亲面对“苦难”的态度给了作者生存的启示: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其实,在这里,母亲在默默中递给了作者一把“怎样活”的钥匙。母亲希望我能够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无论是写作或者干别的什么,都应该踏实而不张扬,以坚忍的意志面对艰难的命运。
2、课文的最后写道:“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是不是简单的“车辙”和“脚印” 为什么
提示:这里的“车辙”和“脚印”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 “车辙”可以看做是作者心灵求索的轨迹。而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伴行,处处都有母亲的牵挂与关爱。这“脚印”就是母亲在那个阶段所起的作用,暗示了“我”的成长时时处处离不开母亲的启发。“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
五、课内拓展
2009年“暴走妈妈”陈玉蓉割肝救子的事迹曾经感动了整个中国。2010年年底,被媒体称为“摩托妈妈”的在浙江温州打工的一位重庆黔江的年轻母亲同样感动了我们。因为思念留守在家的儿子,在“一票难求”的情况下,情急之下,这位母亲骑摩托车昼夜兼程4000里返回家乡。有人评价,“摩托妈妈”的个体壮举以及这一事件所蕴含的亲情,成为这个冬季一抹温暖的色彩。我们都有自己的母亲,很多时候,我们也会疏忽母亲给我们的爱。在文章的第二部分,请你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可以是一段,也可以是几句或一句,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六、课堂小结
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有人说,在快餐阅读流行的年代,史铁生注定是一位畅销不起来的作家,即便在他最具盛名的年代,他也从未走上最受关注作家的行列,这是因为,在苦难的时代读史铁生会愈加沉重,在泛娱乐的时代读史铁生是自讨苦吃。但也因此史铁生成为一位最与众不同的中国作家,他的独特在于他的不变,他的写作一直是遵循内心的指引在进行。史铁生的去世让中国的心灵写作成为了绝响,没有继承人才是他去世留下的最大悲哀。重读史铁生,会帮助我们对信仰、对生命的存在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附:板书设计
我与地坛
地坛:荒芜但不衰败 我:残疾但不颓废
附:当堂限时训练
1、下列划横线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A.宿命(sù) 炫耀(xuàn) 弥漫(mí) 窸窸窣窣(xīsū)
B.荒芜(wú) 恪守(gé) 坍圮(tānpǐ) 历尽沧桑(cāng)
C.玉砌(chè) 雕琢(zhuó) 熨帖(wèi) 肆意(sì)
D.猝然(cù) 倔强(qiáng) 隽永(jùn) 亘古不变(gèn)
2、下列各项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B)
A.沧桑 落寞 焦灼 一愁莫展
B.余暇 教诲 剥蚀 玉砌雕栏
C.纷纭 肆意 狼藉 莫明其妙
D.暴燥 恍惚 荒僻 急于求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味道只能写不能说,要你设身处地去闻才能明了。
B.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C.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这家商店专卖假冒伪劣产品,早已经声名狼藉,无人光顾。
4.在下面一段话中三处横线上依次填入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D)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_____________。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①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②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③一段段高墙坍圮了,玉砌雕栏也散落了 ④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 ⑤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⑥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到处都是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
5、学校将要举行“我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语文教师要求你向同学们推荐《我与地坛》,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
提示:《我与地坛》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感悟生命的诗歌,被人称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文。作者记叙了自己在双腿残废之后与地坛的不解之缘,抒写了自己在特定环境和遭遇中对人生、对自然、对母爱的深切体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