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育英学校★程洪先
1、 感受课文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的品文大家张岱写的一篇山水墨画似的散文。本文语言精练传神,结构精巧典雅;笔墨写意自然,字里行间又隐隐散发出谈谈的忧愁和故国之思。纵观全文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表现的重点,抒情是内在的支撑。三者自然而有机的结合,让我们在欣赏其雅致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又有一层梦幻般的轻愁迎面飘来,从而使得文章的意境深远而朦胧。再加上文章简洁婉约,读来不禁让人心驰神往,拍案叫绝!
2、 文本地位
这样一篇情景写意的小品文,充分张显了古仁人厌疾世俗,寄情山水的寂落情怀。编者把它作为一篇自读课文编入初中八年级第六单元,目的是骈合郦道元、苏东坡、陶弘景,周密等人的高雅情操、朴素文风集束一股凛冽的古风古韵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情操。
3、 教学目标
文本地位的确定暗示了教学方向,根据这个单元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从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和文言感悟能力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精练的文言词句 ②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景方法。
2、 过程与方法:感读课文,品位西湖雪景。
3、 情感与价值:悟读课文,解读张岱。
4、 教学重难点
1、 文字凝练,情感写意。
2、 理解作者情感。
5、 教法、学法
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6、 教学准备
1、 老师深读课文,研究课文;指导学生预习,精心备好课,做好课件。
2、 学生自己带着老师的预习指导,借助工具书去认真预习。
7、 教学过程
(1) 背景教学(铺垫)
(2) 情景教学(核心)
(3) 感悟教学(生成)
8、 教学步骤:
(1) 背景教学
1、 学生根据预习,结合课文注释初步感知张岱。
2、 老师检查预习,明晰课文背景。(出示《陶庵梦忆自序》)
(2) 情景教学
A、雪中夜游图
1、切入文本提问: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么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景、以什么方式去湖心亭看雪?
2、品位字词句:你感觉哪个句子,或者哪个字词写得好?说说感受。
3、老师引导:
①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反视觉写景常道,从听觉上去让读者想象大雪究竟有多大,可谓神来之笔。
②“独”字:这是隐现作者内心的词,虽然有人同行,但却不同心。(这个问题学生能明确也可,不明确就作为伏笔,到后面在突破。)
4、向心提问:从这里你读到怎样的一个张岱?
5、齐读:在朗读中感受文中意境。
说明:这5个步骤中,1、2两个环节中,第一个文是阅读方向引导,第二个问是提供个性阅读空间;两个问题最终是为了突出核心教学目标(第4个问题)——读怎样的一个张岱?第5个问题一方面体现文言文教学特点,另一方面还是衬托教学中心。
B、西湖雪景图
1、过度提问: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雅兴所在,那么张岱又看见怎样的雪景呢?
2、情感朗读(齐读)
3、引导提问:
①第一句中写了哪些事物?第二句写了哪些事物?第一句中的事物和第二句中的事物分别具有什么特点?(阅读方向引导)
②结合张岱也是他乡之客,想象张岱当时看景的情感。(为第下面的向心提问做铺垫——老师目的是引导到大小两类事物的对比,自然与人的对比;引导出“痕”“点”“芥”“粒”这样的量词含义;从而品位出张岱的内心情感。)
③向心提问:你现在又读到了怎样的一个张岱?
4、品位写景的独特方法:白描
①老师引导:结合课文练习,明确白描的意思。让学生初步领略文章白描的
②品位方法:异文互质 (突破情景难点)
说明: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曾说:“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开放性的阅读体系。
呈现清朝王士祯的诗: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C、千里逢迎图
1、角色朗读(学生代表)
2、范读(老师)
3、切入提问:
①张岱看见亭上的人反应是怎样的?哪里看出?
②亭中人看见张岱的反应是怎样的?哪里看出?
③品位他们相逢的心情(都有高雅情趣,都是他乡之客,都存故国之思,都是以外之喜)
说明:1、2两个朗读环节的设置,在于用文本本身的可读性来渲染情感,为感悟教学做准备;第3个切入提问是启发性的引导,为核心教学服务。
(三)感悟教学
1、感悟一种景中有景、景中有情,寓于意料之中,又飘于意料之外的意境美。
感悟方法:异文互质——导入卞之琳的《断章》
(突现文章的意境美——攻克教学难点)
2、解读一个从冰天雪里走来的冬之恋者。
(既是核心教学,也是生成教学。)
九、板书
高雅情趣
张岱 (痴) 孤僻自敖
超凡脱俗
十、练习
1、用白描的手法写首诗,把张岱到湖心亭看雪的情景写出来。
(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迁移)
2、等待某个时候杭州大雪,也在夜晚去湖心亭看雪。
(情感目标的期望)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