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后练习原卷版
一、单选题
1.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2.学习历史要重视人类文明史上的关键时期。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社会发展到巅峰期,遂被称为古典时代。这一时代的希腊
①哲学家的研究重点从自然转向人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奠定
③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举办④帕特农神庙建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3.罗马共和国末年,异邦人经过长期的斗争,迫使罗马元老院批准向所有意大利人开放公民权,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开放范围。这一变化
A.加速了成文法的诞生
B.促进了万民法的产生
C.消除了公民内部矛盾
D.推动了公民法的形成
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愉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强调证据
B.保护私有财产
C.注重法律程序
D.人人平等
5.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下列对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表述错误的是
A.疆域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B.都实行行省制度
C.都推行君主专制
D.都任用希腊人担任重要职务
6.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纵容犯罪
B.维护平民利益
C.注重证据
D.维护贵族利益
7.下图是初三年级一名同学的历史笔记,请你选出正确的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
A.波斯帝国
马其顿
B.阿拉伯帝国
麦地那
C.亚历山大帝国巴比伦
D.罗马帝国
罗马
8.《十二铜表法》中的债务法规定:债务方必须以人身作为抵押或担保,一旦违约则会沦为债务奴隶;到了后期,债务契约中则以财产为担保,财产罚成为了主要的责任方式。这一变化
A.清除了形式主义弊端
B.取决于法学家的立法
C.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D.维护了债务奴隶权益
9.《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这一规定表明(
)
A.罗马法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B.罗马法已经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罗马妇女与奴隶的地位完全一样
D.主人处死自己的奴隶只会受到较轻的惩罚
10.嫁资是女子出嫁时带到夫家的笔财产。古罗马在法律上确立了嫁资返还制,规定夫妻离婚时,不管有无婚前协议,男方都必须将嫁资返还给女方,且返还的财产须与嫁资等值。嫁资返还利的施行
A.维系了婚姻与家庭的稳定
B.保证了妇女对婚姻的主导权
C.促成古罗马私法体系形成
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
11.罗马法规定,在物品所有权转移时可采用“拟诉弃权”的方式,即买卖双方当事人持买卖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亲自到裁判官(法官)面前,买受人充当原告,出卖人充当被告,伪称诉讼,由原告手持标的物或者象征物,并声称依罗马法,此物为我所有。”裁判官则问被告(出卖人):“你对原告的主张有无异议?”出卖人不提出异议或默不作声,裁判官便裁定该物为原告(买受人)所有,买卖就告成立。这说明当时
A.罗马人买卖物品必须接受裁判官的裁决
B.罗马法中司法形式是诉讼中的重要因素
C.罗马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罗马法诉讼程序是相对规范的
12.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循的规范。法的戒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法保障每个人各得其所,正义是在法的范围内保护人的权利。这说明
A.罗马法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B.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罗马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D.自然法为罗马确立社会行为规范
13.下图中①②③④都是欧洲历史文化名城,关于四座名城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且具有宗教功能的一处代表性建筑,对应正确的是
①罗马: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②佛罗伦萨:西斯廷小教堂
③奥林匹亚:奥林匹亚遗址
④雅典:卫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14.罗马法学家在他们对法律的探索过程中是极其讲究实际的,他们将规则仅仅视为是“对事情的简要陈述”。但是,他们在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引进了希腊辩证推理方法,同时对一般的法律制度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这反映了罗马法
A.立法灵活多样
B.来源的广泛性
C.重视逻辑推理
D.具有理性精神
15.古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一段批复明确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词,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地据实以答。”由此可见,古罗马法官
A.享有广泛的证据裁量权
B.比较注重证人身份和地位
C.以法治为手段维护皇权
D.认为举证责任在主张一方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在秦汉时期,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县的机构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不及秦汉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后练习解析版
一、单选题
1.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平民与贵族在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详解】
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并结合所学罗马法的发展史可知,平民经过长期的斗争,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最起码在法律层面上获得了与贵族平等的地位,故选C;贵族的特权只是得到了抑制,但并未被完全取消,A项说法错误,排除;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是在罗马帝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罗马法在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时期,还未将所有自由人都纳入到罗马法体系当中去,排除D。
2.学习历史要重视人类文明史上的关键时期。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社会发展到巅峰期,遂被称为古典时代。这一时代的希腊
①哲学家的研究重点从自然转向人②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奠定
③第一届奥林匹亚竞技会举办④帕特农神庙建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兴起的智者学派,标志着哲学家的研究重点从自然转向人,①符合题意;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奠定是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②不符合题意;公元前776年在奥林匹亚举行了首届竞技会,③不符合题意;帕特农神庙建造时间是前447至前432年,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排除。故选A。
3.罗马共和国末年,异邦人经过长期的斗争,迫使罗马元老院批准向所有意大利人开放公民权,之后进一步扩大了开放范围。这一变化
A.加速了成文法的诞生
B.促进了万民法的产生
C.消除了公民内部矛盾
D.推动了公民法的形成
【答案】B
【详解】
异邦人经过斗争,使得公民权的范围扩大,之后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而公民权范围的扩大有助于推动万民法的产生,B正确;成文法在共和国早期就确立,排除A;C表述绝对,排除;公民法在共和国之前就存在,排除D。
4.“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愉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强调证据
B.保护私有财产
C.注重法律程序
D.人人平等
【答案】C
【详解】
罗马法规定法官受理民事纠纷之前,申诉人必须首先说明提出控告的法律依据,这说明了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的特点,C正确;公民按照法律要求申明其法律依据,官员按照法律程序受理案件,不能说明罗马法强调证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诉讼的法律程序,未涉及到判决,并不能得出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排除B;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倡导人人平等的说法错误,排除D。
5.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建立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下列对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表述错误的是
A.疆域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B.都实行行省制度
C.都推行君主专制
D.都任用希腊人担任重要职务
【答案】D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都实行行省制度、都推行君主专制;亚历山大帝国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重要职务。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6.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这反映了古罗马民法
A.纵容犯罪
B.维护平民利益
C.注重证据
D.维护贵族利益
【答案】C
【详解】
根据“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可知,判某一人有罪需要有证据,故C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纵容,而是强调证据,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平民的利益,而是强调证据的重要性,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维护贵族的利益,D项错误。
7.下图是初三年级一名同学的历史笔记,请你选出正确的选项将其补充完整(
)
A.波斯帝国
马其顿
B.阿拉伯帝国
麦地那
C.亚历山大帝国巴比伦
D.罗马帝国
罗马
【答案】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晚期,发源于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帝国,以巴比伦为首都,向外扩张逐步发展成为了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军事帝国,C项正确;波斯帝国建立于公元前5世纪,A项错误;阿拉伯帝国建立于公元七世纪,B项错误;罗马帝国开始于公元前1世纪,D项错误。
8.《十二铜表法》中的债务法规定:债务方必须以人身作为抵押或担保,一旦违约则会沦为债务奴隶;到了后期,债务契约中则以财产为担保,财产罚成为了主要的责任方式。这一变化
A.清除了形式主义弊端
B.取决于法学家的立法
C.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D.维护了债务奴隶权益
【答案】C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早期罗马法以人身作为担保,引发了很多矛盾,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以财产作为担保,这一变化有利于债务债权关系的发展,从而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罗马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排除A;罗马法的变化根植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而非法学家的立法,排除B项;法律并未维护债务奴隶权益,排除D。
9.《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这一规定表明(
)
A.罗马法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
B.罗马法已经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罗马妇女与奴隶的地位完全一样
D.主人处死自己的奴隶只会受到较轻的惩罚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民法大全》规定: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并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维护奴隶主利益,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故A项符合题意;当时妇女和奴隶并不能完全享受法律的保护,并非人人平等,故B项错误;罗马公民的妻子是自由人,和奴隶地位不完全一样,故C项错误;主人处死奴隶并不会受到惩罚,故D项错误。
10.嫁资是女子出嫁时带到夫家的笔财产。古罗马在法律上确立了嫁资返还制,规定夫妻离婚时,不管有无婚前协议,男方都必须将嫁资返还给女方,且返还的财产须与嫁资等值。嫁资返还利的施行
A.维系了婚姻与家庭的稳定
B.保证了妇女对婚姻的主导权
C.促成古罗马私法体系形成
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
【答案】D
【详解】
嫁资是女子出嫁时带到夫家的笔财产,从所有权来看,原本属于女性一方,因此罗马法中的嫁资返还制维护了女性的财产所有权,体现了法律的公平公正性,D正确;嫁资返还制是在离婚情况下执行,说明这一制度本身并不能维系婚姻与家庭的稳定,A排除;古代罗马是男权社会,婚姻的主导权在男性而非女性,排除B;嫁资返还制是罗马法律内容的一部分,题干中并未提及其和私法形成之间的关系,排除C。
11.罗马法规定,在物品所有权转移时可采用“拟诉弃权”的方式,即买卖双方当事人持买卖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亲自到裁判官(法官)面前,买受人充当原告,出卖人充当被告,伪称诉讼,由原告手持标的物或者象征物,并声称依罗马法,此物为我所有。”裁判官则问被告(出卖人):“你对原告的主张有无异议?”出卖人不提出异议或默不作声,裁判官便裁定该物为原告(买受人)所有,买卖就告成立。这说明当时
A.罗马人买卖物品必须接受裁判官的裁决
B.罗马法中司法形式是诉讼中的重要因素
C.罗马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
D.罗马法诉讼程序是相对规范的
【答案】B
【详解】
“拟诉弃权”规定中的“双方当事人持买卖标的物或其象征物”以及程序上的问答和判决结果,体现了对程序的重视,说明当时罗马法中形式是决定性的因素,而内容则是次要的,B正确;罗马人买卖物品必须接受裁判官的裁决,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材料主旨不在于罗马法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排除C;材料并未对罗马法的诉讼程序是否规范表明立场,排除D。
12.罗马法假设“自然”规定了某些必须遵循的规范。法的戒律是让人活着而有尊严,而不是损害他人,法保障每个人各得其所,正义是在法的范围内保护人的权利。这说明
A.罗马法注重保护公民权利
B.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罗马法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D.自然法为罗马确立社会行为规范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法让人活着而有尊严,保障每个人各得其所”等信息可得出罗马法注重维护人的尊严,重视保护人的权利,即体现了罗马法的人文精神,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重视人的保护,体现了罗马法人文主义色彩,没有强调罗马法对公民权利的保护,A项错误;罗马法有阶级属性,并不给予奴隶法律平等地位,不能说罗马法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项错误;自然法提供法律原则,不提供具体的行为规范,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自然法为罗马确立社会行为规范,D项错误。
13.下图中①②③④都是欧洲历史文化名城,关于四座名城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且具有宗教功能的一处代表性建筑,对应正确的是
①罗马:圣母玛利亚大教堂
②佛罗伦萨:西斯廷小教堂
③奥林匹亚:奥林匹亚遗址
④雅典:卫城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佛罗伦萨、奥林匹亚和雅典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且具有宗教功能的一处代表性建筑是罗马的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佛罗伦萨的西斯廷小教堂,故①②正确;奥林匹亚的奥林匹亚遗址和雅典的卫城没有宗教功能,故③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14.罗马法学家在他们对法律的探索过程中是极其讲究实际的,他们将规则仅仅视为是“对事情的简要陈述”。但是,他们在公元前2世纪和1世纪引进了希腊辩证推理方法,同时对一般的法律制度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这反映了罗马法
A.立法灵活多样
B.来源的广泛性
C.重视逻辑推理
D.具有理性精神
【答案】D
【详解】
罗马法学家在对法律的探索中注重实际,对规则较为轻视,更加重视推理以及对法律制度的抽象概况,这说明罗马法具有理性精神,D正确;题干中未列举立法形式,排除A;罗马皇帝的敕令、法学家的解释、原有法律都属于罗马法的来源,但是题干只列举了罗马法学家,因此不能得出来源广泛结论,排除B;逻辑推理只是罗马法特征之一,还包括注重实际、抽象概括等特征,C片面解读材料,排除。
15.古罗马帝国时期皇帝的一段批复明确指出:“你们(裁判官、行省总督)最好能够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他们的身份,他们的尊严,他们的名声,谁似乎闪烁其词,是否自相矛盾或显然地据实以答。”由此可见,古罗马法官
A.享有广泛的证据裁量权
B.比较注重证人身份和地位
C.以法治为手段维护皇权
D.认为举证责任在主张一方
【答案】A
【详解】
古罗马帝国皇帝强调,裁判官、行省总督必须确定证人的诚实信用程度、身份、尊严、名声及其言辞是否可信,反映出古罗马法官享有广泛的证据裁量权,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古代罗马法官比较注重“证人身份和地位”,B项错误;“以法治为手段维护皇权”与材料内容不符,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举证责任在主张一方”,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
材料二 在秦汉时期,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县的机构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不及秦汉县管辖得那样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案】(1)相同: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
(2)不同:秦汉郡县制:机构复杂,职能广泛,管理层次分明;较为彻底地铲除氏族血缘关系残余。罗马帝国行省制:机构设置简单,职能有限,管理层次不够分明;存在氏族血缘关系残余。原因:秦汉帝国建立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基础之上;罗马帝国通过武力征服,缺乏统一的基础。
【详解】
(1)相同:根据材料一中“公元前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等,对比“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
“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等,结合所学知识,从发展进程、推行原因和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归纳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处。
(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等信息,从与先前制度的联系、机构、职能和管理等方面,概括两者的不同。原因:根据所学知识,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基础方面进行分析。
第5页
共6页
◎
第6页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