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8.2.5必读名著真题分篇精选《红星照耀中国》课件版(40张PPT)+试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8.2.5必读名著真题分篇精选《红星照耀中国》课件版(40张PPT)+试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5 15:28:5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8.2.5名著阅读真题分篇精选《红星照耀中国》(真题演练)
一、填空选择题精选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是__________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__________至__________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1.《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1936.6-1936.10
2.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线索)。
重大事件:五次反围剿、25000里长征(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西安事变。
3.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__________。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__________,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__________,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3.毛泽东
个人的成长轨迹
八一起义
周恩来,
4.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__________;人生五十始得教育委员__________。
4.徐海东
徐特立
5.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__________;打土豪要归公。
不拿贫农一点东西
6.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C
7.《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A
8.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B
9.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D
10.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B
1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B
12.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0周年
D
1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D
二、中考真题精选
1.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
(A)邓发?邓发……哦,是的,邓发就是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而且还有,我的天,还悬赏五万元要他的头啊!
邓发泄露了他的身份,快乐得跳起舞来。他被这有趣的局面所鼓舞,就无法压制他的兴奋;他,这著名的“共匪”,现在是生活在敌人的营幕之中,拿他的鼻子碰着到处密布的侦探呢。
(B)不过我急于把它找回来的直觉,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第二天蒋委员长突然到西安来了。这天的早晨街上完全断绝了交通。通到城里去的所有道路,都排列着宪兵和军队,沿路的农民都被从家里赶了出去,有几家看不上眼的小屋也完全被拆毁。那时候我们的汽车要通过那条路到渭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条路接近高度警戒着的飞机场。
委员长的到临与仍旧新鲜地留在我的脑子里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等在红色中国的街道上闹庭信步,形成了一种不易忘掉的对照。委员长并没有被悬赏通鲜,这生动地表明谁怕百姓,谁相信百姓。但是即使在西安为了保护委员长的生命而布置的一切成备,仍被证明并不充分,因为在保卫他的这一军队内部,也已有他的很多敌人。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选文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
;选文B中的“它”指的是
。(2分)
1
.
护送“我”进入苏区(1分)
装有笔记、胶卷和文件等物品的行囊(1分)
2.原著具有鲜明的态度,请从选文A、选文B中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2
.
选文A得知眼前人就是被悬赏通缉的要犯邓发时,作者禁不住流露出对邓发的钦佩、对国民党侦探的嘲讽之情;(2分)选文B将共产党领袖和蒋介石对待民众的不同态度作对比,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2分)
3.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明的主要见解。(4分)
3.示例:①共产党及红色军民不是“办匪”,而是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浴血奋战的优秀中华儿女:②红色苏区政府组织严密、政策合理、群众基础牢固,生命力越来越旺盛;③国民党反动派已经激起老百姓的仇恨和反抗,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深受民众欢迎,中国的未来属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④长征成功地实现了战略大转移;⑤“西安事变”不是政变,而是兵谏,它的和平解决,促成国共停止内战。(每点1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2.
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
18.阅读下面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往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
[乙]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埃德加?斯诺看到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简要概括。
18.【答案】示例:中国红军是一支甘于奉献,甘于吃苦,不怕牺牲的一支队伍。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9.读书方法有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请你以下列名著中的一部为例。结合名著内容向同学介绍你是怎样运用读书方法的。(任选一种方法)
《西游记》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
19.【答案】示例:读《西游记》,可以运用圈点批注法。首先画出西游记中的精彩情节,如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座花果山,山顶有一块儿受日月精华的石头,孕育出一个石猴。石猴在所居河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称为千岁大王,后将千字隐去,遂称美猴王。画出关键情节后,在这基础上对情节中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批注,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厉害、机智聪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及阅读名著的方法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阅读名著的几种方法: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然后结合名著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如:可以结合《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这一情节分析如何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名著。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3.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
8.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相关文段的阅读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A.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B.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C.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D.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多时候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A.统帅都常赤脚走路,哪个战士还会抱怨生活与战斗的条件艰苦呢?
B.他视战士为弟兄,善于交流,跟他们打成一片,这句读来有画面感。
C.从侧面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与品质。
D.他如此爱护部下,部下一定也爱戴他,怪不得他带的队伍战斗力强。
8.C
(共16分,每小题2分。答对得分)
4.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21.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往往有追求,有信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请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书中人物的相关故事,谈谈作品中人物的信仰。
A.《海底两万里》
B.《钢铁是怎样炼成》
C.《红星照耀中国》
示范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朱德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他本来在国民党的军队中拥有很高的军衔和地位,但是他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选择离开,选择过一种清贫的、艰苦的、漂泊的道路,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指引了他的人生方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5.
2020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名著阅读(6分)
25.名著《红心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2分)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5.
D
(2分)
6.
2020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25.你怎样理解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25.白修德用形象的比喻肯定了《红》作为纪实作品的巨大成就以“发现新大陆”作比,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第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斯诺是通
7.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8~22题。(16分)
通过红色大门(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了四个小时,一路没有见着一个人影。那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小溪的溪床,两边岩壁高耸,溪水就在中间湍急地流过,在岩壁上面就是险峻的黄土山。要结果掉一个过分好奇的洋鬼子,这是个好去处。使我惴惴不安的一个因素,是那个骡夫对我的牛皮鞋子多次表示羡慕。
“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我放下了心,朝着他的前面望去,看见一座小山的山边有一个黄土村落,缕缕青烟从村里那些高大的泥烟囱里袅袅上升,那些烟囱像长长的手指一样竖立在峭壁的面前。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到了那里。
一个年轻的农民,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腰间插着一支左轮手枪,从村里走出来,惊愕的望着我,问我是谁,到那里去干什么?“我是个美国记者,”我说。“我要见这里的贫民会主席。”他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回答说:“hai
pa!”
我过去听到中国人说“hai
pa”就只有一个意思:“我害怕!”我心里想,如果他感到害怕,那我该感到怎么样呢?但是,他神色泰然自若,看来他的话不是这个意思。他回过头问那骡夫我是什么人。
那骡夫把我跟他说过的话重说了一遍,还添枝加叶地说了些他自己的话。我放心地看到那位青年农民的脸色和缓下来了。这时我发现他确实是个长得很英俊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发亮,牙齿整齐洁白。他好像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他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的手慢慢地从枪柄上移开,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就是你要见的人,”他说,“我就是主席。请进来喝口热茶吧。”
这些陕西山区的居民有自己的方言,净是发音含混的口语。我同那位主席又作了几次谈话的努力之后,他渐渐地现出能够领会的神情,我们的谈话就有了顺利的进展。等到我最后问清这个问题时,我这才发现陕西山区方言中的hai
pa等于官话中的bu
zhi
dao(不知道)。这个发现使我感到很满意。
我坐在铺着炕毡的炕上,向我的主人进一步谈到我自己和我的计划。过了不久,他就显得没有什么疑虑了。我想去县政府所在地安塞,当时我以为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就在那里。问他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向导和一个骡夫。
他答应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不过我不能在大热天赶路。太阳已经升到当空,天确实是非常热,我看上去很疲倦。他问我吃了东西没有。说实在的,我饿极了,因此我不再跟他客气,接受了他的邀请,第一次同一个“赤匪”一道吃饭。我已破釜沉舟,决心跨进红区了。
我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我后来知道这就是那位青年农民的姓名)的掌握之中。刘龙火拿烟、酒、茶来招待我,向我提出无数的问题。他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好奇地翻看我的照相机、鞋子、毛袜、我的布短裤的质料,不时发出赞美的声音;对于我的卡其布衬衫的拉链,更是赞不绝口。总的印象似乎是:我的行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可笑,显然非常实用。我不知道“共产主义”在实践上对这班人意味着什么,我准备眼看我的这些东西很快地被“共产”——但是当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受到严密检查的目的(比你在其他边境所受到的海关检查要愉快得多)是为了要证实他们以前的一种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议。
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端来了一大盘炒鸡蛋,还有蒸卷、小米饭、一些白菜和少量烤猪肉。我的主人为饭菜简单而表示歉意;我则为我的食量不同寻常而表示歉意。
龙火告诉我,说安塞离那里不过“几步路”,尽管我不大放心,但是除了照他说等一等以外,没有其他办法。等到一个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终于到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午四点钟了。临走时,我想把饭钱付给刘先生,可是他愤然拒绝了。
“你是一位外国客人,”他解释说,“而且你是来找我们的毛主席的。再说,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对我手里拿着的纸币瞟了一眼,问道:“你没有苏区的钱吗?”听我回答说没有,他就数了共值一元钱的苏区纸币说,“这个你拿去,你路上会用得着的。”我拿一元国民党的钱和刘先生交换,他接受了;我再一次向他道谢,然后跟在我的向导和骡夫后边爬上山道。
“好啊,”我一边气喘喘地爬山,一边对自己说。“到现在为止,一切顺利。”我已闯进了红色大门。这件事多么简单!
18.【话书名】文章节选自埃德加·斯诺1937年在伦敦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根据对本名著的阅读积累,你认为哪个书名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8.
能结合名著的主题和内容进行阐释。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好。书名以比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示例二:《西行漫记》好。书名突出“记”的客观性、纪实性,是斯诺采访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西行漫记》书名平实,不含政治倾向,具有隐秘性,便于在当时的环境下发行。
(3分。书名选择1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19.【说人物】斯诺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纪实的笔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谈举止,报道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综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刘龙火这一人物形象。(3分)
19.示例:沉着冷静、警觉谨慎、有挑战性和威慑力;热情好客、慷慨大方;英俊、快乐、爽快。
(3分。能概括3-4个关键词,意思对即可)
20.【赏奇景】选文好似不经意地描写了沿途所见,实际上作者是用场景语言来表达意义。请结合选文第一段,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20.描写了一幅崎岖、险峻、杳无人烟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流露了作者担心害怕而惴惴不安的心理,与下文“闯进红色大门”快乐、喜悦的心情形成反差。
(3分。意思对即可)
21.【品细节】细节描写能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选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其中提到的“hai
pa”这一细节,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21.
“hai
pa”这一细节,以方言造成误解,反衬了刘龙火的“泰然自若”;从情节上看,设置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主题上看,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上的改变。
(3分。能够从人物、情节、主题三个方面组织,意思对即可)
22.【探手法】阅读下面材料,谈谈斯诺和贺敬之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兴奋、惊喜之情的?(4分)
材料一:“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
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材料二: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贺敬之《回延安》
22.材料一运用了语言描写、景物描写(或间接描写)和反复的手法,表现了斯诺进入红区的兴奋、惊喜之情。
材料二运用了排比(或铺排)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贺敬之见到延安新面貌的兴奋、惊喜之情。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19年湖北省孝感市
(三)名著
[片段一]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21.【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2分)
21.(2分)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2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3分)
22.(3分)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2019
年广东省深圳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8-19
题。(4
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9.
本段文字选自
,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2
分)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解析】考查名著知识及内容题,要求精读课内推荐的名著作品,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0.
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2
分)
【答案】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等。
【解析】考查名著内容情节题,要求精读课内推荐的名著作品,掌握名著重要情节。
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
(一)名著阅读(10分)
4.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2分)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1)任选一项作答。
A.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3分)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4.(1)A.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2)“人”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评分标准:第(1)题2分,围绕纪实作品的特点,结合内容回答,意思对即可;第(2)题3分,观点阐述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
四、名著阅读(8分)
21.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3分)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21.(3分)
第一问(1分)
红小鬼
第二问(2分)
示例:我认为“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们相信红军,相信革命,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
答出对“勇者”的理解,给1分;结合阅读体会,给1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0张PPT)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8.2.5名著阅读真题分篇精选《红星照耀中国》(真题演练)
一、填空选择题精选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是__________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__________至__________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1.《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1936.6-1936.10
2.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
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
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线索)。
重大事件:五次反围剿、25000里长征(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爬雪山、过草地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西安事变。
3.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__________。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__________,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__________,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3.毛泽东
个人的成长轨迹
八一起义
周恩来,
2.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
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
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线索)。
重大事件:五次反围剿、25000里长征(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爬雪山、过草地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西安事变。
3.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__________。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__________,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__________,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3.毛泽东
个人的成长轨迹
八一起义
周恩来,
4.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__________;人生五十始得教育委员__________。
4.徐海东
徐特立
5.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__________;打土豪要归公。
不拿贫农一点东西
6.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C
7.《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A
8.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B
9.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D
10.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B
1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B
12.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0周年
D
1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D
二、中考真题精选
1.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
(A)邓发?邓发……哦,是的,邓发就是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而且还有,我的天,还悬赏五万元要他的头啊!
邓发泄露了他的身份,快乐得跳起舞来。他被这有趣的局面所鼓舞,就无法压制他的兴奋;他,这著名的“共匪”,现在是生活在敌人的营幕之中,拿他的鼻子碰着到处密布的侦探呢。
(B)不过我急于把它找回来的直觉,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第二天蒋委员长突然到西安来了。这天的早晨街上完全断绝了交通。通到城里去的所有道路,都排列着宪兵和军队,沿路的农民都被从家里赶了出去,有几家看不上眼的小屋也完全被拆毁。那时候我们的汽车要通过那条路到渭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条路接近高度警戒着的飞机场。
委员长的到临与仍旧新鲜地留在我的脑子里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等在红色中国的街道上闹庭信步,形成了一种不易忘掉的对照。委员长并没有被悬赏通鲜,这生动地表明谁怕百姓,谁相信百姓。但是即使在西安为了保护委员长的生命而布置的一切成备,仍被证明并不充分,因为在保卫他的这一军队内部,也已有他的很多敌人。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选文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
;选文B中的“它”指的是
。(2分)
1
.
护送“我”进入苏区(1分)
装有笔记、胶卷和文件等物品的行囊(1分)
2.原著具有鲜明的态度,请从选文A、选文B中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2
.
选文A得知眼前人就是被悬赏通缉的要犯邓发时,作者禁不住流露出对邓发的钦佩、对国民党侦探的嘲讽之情;(2分)选文B将共产党领袖和蒋介石对待民众的不同态度作对比,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2分)
3.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明的主要见解。(4分)
3.示例:①共产党及红色军民不是“办匪”,而是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浴血奋战的优秀中华儿女:②红色苏区政府组织严密、政策合理、群众基础牢固,生命力越来越旺盛;③国民党反动派已经激起老百姓的仇恨和反抗,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深受民众欢迎,中国的未来属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④长征成功地实现了战略大转移;⑤“西安事变”不是政变,而是兵谏,它的和平解决,促成国共停止内战。(每点1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2.
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
18.阅读下面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往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
[乙]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埃德加?斯诺看到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简要概括。
18.【答案】示例:中国红军是一支甘于奉献,甘于吃苦,不怕牺牲的一支队伍。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19.读书方法有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请你以下列名著中的一部为例。结合名著内容向同学介绍你是怎样运用读书方法的。(任选一种方法)
《西游记》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
19.【答案】示例:读《西游记》,可以运用圈点批注法。首先画出西游记中的精彩情节,如第一回的“猴王出世”。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座花果山,山顶有一块儿受日月精华的石头,孕育出一个石猴。石猴在所居河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称为千岁大王,后将千字隐去,遂称美猴王。画出关键情节后,在这基础上对情节中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批注,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厉害、机智聪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及阅读名著的方法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阅读名著的几种方法: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然后结合名著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如:可以结合《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这一情节分析如何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名著。
3.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
8.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相关文段的阅读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A.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B.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C.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D.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多时候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A.统帅都常赤脚走路,哪个战士还会抱怨生活与战斗的条件艰苦呢?
B.他视战士为弟兄,善于交流,跟他们打成一片,这句读来有画面感。
C.从侧面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与品质。
D.他如此爱护部下,部下一定也爱戴他,怪不得他带的队伍战斗力强。
8.C
(共16分,每小题2分。答对得分)
4.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21.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往往有追求,有信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请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书中人物的相关故事,谈谈作品中人物的信仰。
A.《海底两万里》
B.《钢铁是怎样炼成

C.《红星照耀中国》
示范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朱德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他本来在国民党的军队中拥有很高的军衔和地位,但是他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选择离开,选择过一种清贫的、艰苦的、漂泊的道路,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指引了他的人生方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5.
2020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名著阅读(6分)
25.名著《红心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2分)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5.
D
(2分)
6.
2020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25.你怎样理解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25.白修德用形象的比喻肯定了《红》作为纪实作品的巨大成就以“发现新大陆”作比,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第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斯诺是通
7.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8~22题。(16分)
通过红色大门(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了四个小时,一路没有见着一个人影。那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小溪的溪床,两边岩壁高耸,溪水就在中间湍急地流过,在岩壁上面就是险峻的黄土山。要结果掉一个过分好奇的洋鬼子,这是个好去处。使我惴惴不安的一个因素,是那个骡夫对我的牛皮鞋子多次表示羡慕。
“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我放下了心,朝着他的前面望去,看见一座小山的山边有一个黄土村落,缕缕青烟从村里那些高大的泥烟囱里袅袅上升,那些烟囱像长长的手指一样竖立在峭壁的面前。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到了那里。
一个年轻的农民,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腰间插着一支左轮手枪,从村里走出来,惊愕的望着我,问我是谁,到那里去干什么?“我是个美国记者,”我说。“我要见这里的贫民会主席。”他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回答说:“hai
pa!”
我过去听到中国人说“hai
pa”就只有一个意思:“我害怕!”我心里想,如果他感到害怕,那我该感到怎么样呢?但是,他神色泰然自若,看来他的话不是这个意思。他回过头问那骡夫我是什么人。
那骡夫把我跟他说过的话重说了一遍,还添枝加叶地说了些他自己的话。我放心地看到那位青年农民的脸色和缓下来了。这时我发现他确实是个长得很英俊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发亮,牙齿整齐洁白。他好像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他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的手慢慢地从枪柄上移开,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就是你要见的人,”他说,“我就是主席。请进来喝口热茶吧。”
这些陕西山区的居民有自己的方言,净是发音含混的口语。我同那位主席又作了几次谈话的努力之后,他渐渐地现出能够领会的神情,我们的谈话就有了顺利的进展。等到我最后问清这个问题时,我这才发现陕西山区方言中的hai
pa等于官话中的bu
zhi
dao(不知道)。这个发现使我感到很满意。
我坐在铺着炕毡的炕上,向我的主人进一步谈到我自己和我的计划。过了不久,他就显得没有什么疑虑了。我想去县政府所在地安塞,当时我以为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就在那里。问他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向导和一个骡夫。
他答应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不过我不能在大热天赶路。太阳已经升到当空,天确实是非常热,我看上去很疲倦。他问我吃了东西没有。说实在的,我饿极了,因此我不再跟他客气,接受了他的邀请,第一次同一个“赤匪”一道吃饭。我已破釜沉舟,决心跨进红区了。
我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我后来知道这就是那位青年农民的姓名)的掌握之中。刘龙火拿烟、酒、茶来招待我,向我提出无数的问题。他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好奇地翻看我的照相机、鞋子、毛袜、我的布短裤的质料,不时发出赞美的声音;对于我的卡其布衬衫的拉链,更是赞不绝口。总的印象似乎是:我的行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可笑,显然非常实用。我不知道“共产主义”在实践上对这班人意味着什么,我准备眼看我的这些东西很快地被“共产”——但是当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受到严密检查的目的(比你在其他边境所受到的海关检查要愉快得多)是为了要证实他们以前的一种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议。
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端来了一大盘炒鸡蛋,还有蒸卷、小米饭、一些白菜和少量烤猪肉。我的主人为饭菜简单而表示歉意;我则为我的食量不同寻常而表示歉意。
龙火告诉我,说安塞离那里不过“几步路”,尽管我不大放心,但是除了照他说等一等以外,没有其他办法。等到一个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终于到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午四点钟了。临走时,我想把饭钱付给刘先生,可是他愤然拒绝了。
“你是一位外国客人,”他解释说,“而且你是来找我们的毛主席的。再说,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对我手里拿着的纸币瞟了一眼,问道:“你没有苏区的钱吗?”听我回答说没有,他就数了共值一元钱的苏区纸币说,“这个你拿去,你路上会用得着的。”我拿一元国民党的钱和刘先生交换,他接受了;我再一次向他道谢,然后跟在我的向导和骡夫后边爬上山道。
“好啊,”我一边气喘喘地爬山,一边对自己说。“到现在为止,一切顺利。”我已闯进了红色大门。这件事多么简单!
18.【话书名】文章节选自埃德加·斯诺1937年在伦敦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根据对本名著的阅读积累,你认为哪个书名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8.
能结合名著的主题和内容进行阐释。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好。书名以比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
示例二:《西行漫记》好。书名突出“记”的客观性、纪实性,是斯诺采访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西行漫记》书名平实,不含政治倾向,具有隐秘性,便于在当时的环境下发行。
(3分。书名选择1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19.【说人物】斯诺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纪实的笔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谈举止,报道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综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刘龙火这一人物形象。(3分)
19.示例:沉着冷静、警觉谨慎、有挑战性和威慑力;热情好客、慷慨大方;英俊、快乐、爽快。
(3分。能概括3-4个关键词,意思对即可)
20.【赏奇景】选文好似不经意地描写了沿途所见,实际上作者是用场景语言来表达意义。请结合选文第一段,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20.描写了一幅崎岖、险峻、杳无人烟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流露了作者担心害怕而惴惴不安的心理,与下文“闯进红色大门”快乐、喜悦的心情形成反差。
(3分。意思对即可)
21.【品细节】细节描写能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选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其中提到的“hai
pa”这一细节,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21.
“hai
pa”这一细节,以方言造成误解,反衬了刘龙火的“泰然自若”;从情节上看,设置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主题上看,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上的改变。
(3分。能够从人物、情节、主题三个方面组织,意思对即可)
22.【探手法】阅读下面材料,谈谈斯诺和贺敬之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兴奋、惊喜之情的?(4分)
材料一:“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
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材料二: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贺敬之《回延安》
22.材料一运用了语言描写、景物描写(或间接描写)和反复的手法,表现了斯诺进入红区的兴奋、惊喜之情。
材料二运用了排比(或铺排)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贺敬之见到延安新面貌的兴奋、惊喜之情。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8.2019年湖北省孝感市
(三)名著
[片段一]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21.【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2分)
21.(2分)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2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3分)
22.(3分)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
9.2019
年广东省深圳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8-19
题。(4
分)
?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9.
本段文字选自
,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2
分)
?
【答案】《红星照耀中国》
周恩来
【解析】考查名著知识及内容题,要求精读课内推荐的名著作品,掌握相关文学常识。
20.
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2
分)
【答案】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等。
【解析】考查名著内容情节题,要求精读课内推荐的名著作品,掌握名著重要情节。
10.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
(一)名著阅读(10分)
4.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2分)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1)任选一项作答。
A.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4.(1)A.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3分)
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笑,对红军的赞扬。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2)“人”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
“疯子”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
“神”的角度
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评分标准:第(1)题2分,围绕纪实作品的特点,结合内容回答,意思对即可;第(2)题3分,观点阐述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
11.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
四、名著阅读(8分)
21.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3分)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21.(3分)
第一问(1分)
红小鬼
第二问(2分)示例:我认为“勇者”是信念坚定、乐观坚强的人。“红小鬼”们相信红军,相信革命,在长征途中,历经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他们就是真正的“勇者”。
答出对“勇者”的理解,给1分;结合阅读体会,给1分。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1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8.2.5名著阅读真题分篇精选《红星照耀中国》(真题演练)
一、填空选择题精选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__》是__________国著名记者
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__________至__________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
1.《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1936.6-1936.10
2.主要内容包括:(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线索)。
重大事件:五次反围剿、25000里长征(18座山脉,渡过24条河流,经过12个省份,占领过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开进和顺利穿过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西安事变。
3.在《苏维埃的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__________。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__________,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我还读到了书生出身的“造反者”__________,他是大官僚家庭的儿子,先后就读南开中学、南开大学。
3.毛泽东
个人的成长轨迹
八一起义
周恩来,
4.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还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一家被灭口66人、让斯诺懂得“阶级斗争”的红色窑工__________;人生五十始得教育委员__________。
4.徐海东
徐特立
5.红军给战士规定了三条简明的纪律是:行动听指挥;__________;打土豪要归公。
不拿贫农一点东西
6.
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B、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开辟了革命根据地
C
7.《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A
8.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A.凸显延安的抗战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的区域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B
9.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过程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D
10.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B
11.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火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无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这是斯诺对以下哪一事件的评价(

A.五四运动
B.红军长征
C.北伐战争
D.抗日战争
B
12.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以纪实性手法向西方国家大量介绍了红色中国以及红军长征的事迹,一度风靡全世界。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

A.50周年
B.60周年
C.70周年
D.80周年
D
1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D
二、中考真题精选
1.
2020年广东省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附加题(10分)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3题。
(A)邓发?邓发……哦,是的,邓发就是中国红军特务队的首领。而且还有,我的天,还悬赏五万元要他的头啊!
邓发泄露了他的身份,快乐得跳起舞来。他被这有趣的局面所鼓舞,就无法压制他的兴奋;他,这著名的“共匪”,现在是生活在敌人的营幕之中,拿他的鼻子碰着到处密布的侦探呢。
(B)不过我急于把它找回来的直觉,是绝对正确的。因为第二天蒋委员长突然到西安来了。这天的早晨街上完全断绝了交通。通到城里去的所有道路,都排列着宪兵和军队,沿路的农民都被从家里赶了出去,有几家看不上眼的小屋也完全被拆毁。那时候我们的汽车要通过那条路到渭水,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条路接近高度警戒着的飞机场。
委员长的到临与仍旧新鲜地留在我的脑子里的场面——毛泽东、徐海东、林彪、彭德怀等在红色中国的街道上闹庭信步,形成了一种不易忘掉的对照。委员长并没有被悬赏通鲜,这生动地表明谁怕百姓,谁相信百姓。但是即使在西安为了保护委员长的生命而布置的一切成备,仍被证明并不充分,因为在保卫他的这一军队内部,也已有他的很多敌人。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有删改)
1.选文A中的邓发见“我”的任务是
;选文B中的“它”指的是
。(2分)
1
.
护送“我”进入苏区(1分)
装有笔记、胶卷和文件等物品的行囊(1分)
2.原著具有鲜明的态度,请从选文A、选文B中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2
.
选文A得知眼前人就是被悬赏通缉的要犯邓发时,作者禁不住流露出对邓发的钦佩、对国民党侦探的嘲讽之情;(2分)选文B将共产党领袖和蒋介石对待民众的不同态度作对比,表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2分)
3.联系原著,概括作者阐明的主要见解。(4分)
3.示例:①共产党及红色军民不是“办匪”,而是为国家和民族命运浴血奋战的优秀中华儿女:②红色苏区政府组织严密、政策合理、群众基础牢固,生命力越来越旺盛;③国民党反动派已经激起老百姓的仇恨和反抗,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深受民众欢迎,中国的未来属于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④长征成功地实现了战略大转移;⑤“西安事变”不是政变,而是兵谏,它的和平解决,促成国共停止内战。(每点1分,答对其中3点即可得满分)
2.
2020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语文试卷
18.阅读下面选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甲]我在宁夏和甘肃所看到的红军部队,往在窑洞里,富有地主原来的马厩里,用泥土和木料草率建成的营房里,以前的官吏或驻军丢弃的场地和房子里。他们睡在硬炕上,甚至没有草垫,每人只有一条棉毯……
[乙]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
埃德加?斯诺看到的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怎样的队伍?请简要概括。
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19.读书方法有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请你以下列名著中的一部为例。结合名著内容向同学介绍你是怎样运用读书方法的。(任选一种方法)
《西游记》
《骆驼祥子》
《钢铁是怎样炼成》
为千岁大王,后将千字隐去,遂称美猴王。画出关键情节后,在这基础上对情节中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特征进行批注,可以看出孙悟空的厉害、机智聪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认真阅读名著,结合积累作答。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及阅读名著的方法的运用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阅读名著的几种方法:跳读,摘抄,做笔记、圈点批注等。然后结合名著中的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如:可以结合《西游记》的第一回“猴王出世”这一情节分析如何运用圈点批注法阅读名著。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对重点的人物及其情节进行重点记忆。
3.
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语文试题
8.下面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相关文段的阅读批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A.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们说,B.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C.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D.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多时候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A.统帅都常赤脚走路,哪个战士还会抱怨生活与战斗的条件艰苦呢?
B.他视战士为弟兄,善于交流,跟他们打成一片,这句读来有画面感。
C.从侧面表现了他不拘小节、平易近人、善于听取意见的性格与品质。
D.他如此爱护部下,部下一定也爱戴他,怪不得他带的队伍战斗力强。
4.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语文试题
21.
古往今来,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往往有追求,有信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请从以下名著中任选一部,结合书中人物的相关故事,谈谈作品中人物的信仰。
A.《海底两万里》
B.《钢铁是怎样炼成》
C.《红星照耀中国》
示范二:《红星照耀中国》中的朱德。朱德信仰的是共产主义,他本来在国民党的军队中拥有很高的军衔和地位,但是他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选择离开,选择过一种清贫的、艰苦的、漂泊的道路,他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指引了他的人生方向,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5.
2020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语文试题
四、名著阅读(6分)
25.名著《红心照耀中国》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2分)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井冈山会师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5.
D
(2分)
6.
2020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语文试卷
25.你怎样理解著名新闻记者白修德对《红星照耀中国》的书评“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新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25.白修德用形象的比喻肯定了《红》作为纪实作品的巨大成就以“发现新大陆”作比,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第一次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斯诺是通
7.
2020年山东省枣庄市中考语文试卷
(四)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18~22题。(16分)
通过红色大门(节选)
(美)埃德加·斯诺
我们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了四个小时,一路没有见着一个人影。那里根本没有路,只有小溪的溪床,两边岩壁高耸,溪水就在中间湍急地流过,在岩壁上面就是险峻的黄土山。要结果掉一个过分好奇的洋鬼子,这是个好去处。使我惴惴不安的一个因素,是那个骡夫对我的牛皮鞋子多次表示羡慕。
“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我放下了心,朝着他的前面望去,看见一座小山的山边有一个黄土村落,缕缕青烟从村里那些高大的泥烟囱里袅袅上升,那些烟囱像长长的手指一样竖立在峭壁的面前。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到了那里。
一个年轻的农民,头上包着一条白毛巾,腰间插着一支左轮手枪,从村里走出来,惊愕的望着我,问我是谁,到那里去干什么?“我是个美国记者,”我说。“我要见这里的贫民会主席。”他面无表情地看着我,回答说:“hai
pa!”
我过去听到中国人说“hai
pa”就只有一个意思:“我害怕!”我心里想,如果他感到害怕,那我该感到怎么样呢?但是,他神色泰然自若,看来他的话不是这个意思。他回过头问那骡夫我是什么人。
那骡夫把我跟他说过的话重说了一遍,还添枝加叶地说了些他自己的话。我放心地看到那位青年农民的脸色和缓下来了。这时我发现他确实是个长得很英俊的小伙子,皮肤黝黑发亮,牙齿整齐洁白。他好像同中国其他地方的胆怯的农民不属于一个族类。他那一双炯炯有神的快乐的眼睛含着一种挑战的神情,他还有一定的吓人气派。他的手慢慢地从枪柄上移开,脸上露出了笑容。
“我就是你要见的人,”他说,“我就是主席。请进来喝口热茶吧。”
这些陕西山区的居民有自己的方言,净是发音含混的口语。我同那位主席又作了几次谈话的努力之后,他渐渐地现出能够领会的神情,我们的谈话就有了顺利的进展。等到我最后问清这个问题时,我这才发现陕西山区方言中的hai
pa等于官话中的bu
zhi
dao(不知道)。这个发现使我感到很满意。
我坐在铺着炕毡的炕上,向我的主人进一步谈到我自己和我的计划。过了不久,他就显得没有什么疑虑了。我想去县政府所在地安塞,当时我以为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就在那里。问他能不能给我找一个向导和一个骡夫。
他答应说,没有问题,没有问题,不过我不能在大热天赶路。太阳已经升到当空,天确实是非常热,我看上去很疲倦。他问我吃了东西没有。说实在的,我饿极了,因此我不再跟他客气,接受了他的邀请,第一次同一个“赤匪”一道吃饭。我已破釜沉舟,决心跨进红区了。
我现在已经完全落入刘龙火先生(我后来知道这就是那位青年农民的姓名)的掌握之中。刘龙火拿烟、酒、茶来招待我,向我提出无数的问题。他和他的朋友们非常好奇地翻看我的照相机、鞋子、毛袜、我的布短裤的质料,不时发出赞美的声音;对于我的卡其布衬衫的拉链,更是赞不绝口。总的印象似乎是:我的行头不论看起来是多么可笑,显然非常实用。我不知道“共产主义”在实践上对这班人意味着什么,我准备眼看我的这些东西很快地被“共产”——但是当然没有发生这种事情。我几乎可以肯定,我受到严密检查的目的(比你在其他边境所受到的海关检查要愉快得多)是为了要证实他们以前的一种看法:洋鬼子不可思议。
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端来了一大盘炒鸡蛋,还有蒸卷、小米饭、一些白菜和少量烤猪肉。我的主人为饭菜简单而表示歉意;我则为我的食量不同寻常而表示歉意。
龙火告诉我,说安塞离那里不过“几步路”,尽管我不大放心,但是除了照他说等一等以外,没有其他办法。等到一个年轻的向导和一个骡夫终于到来的时候,已经过了下午四点钟了。临走时,我想把饭钱付给刘先生,可是他愤然拒绝了。
“你是一位外国客人,”他解释说,“而且你是来找我们的毛主席的。再说,你的钱也没有用处。”他对我手里拿着的纸币瞟了一眼,问道:“你没有苏区的钱吗?”听我回答说没有,他就数了共值一元钱的苏区纸币说,“这个你拿去,你路上会用得着的。”我拿一元国民党的钱和刘先生交换,他接受了;我再一次向他道谢,然后跟在我的向导和骡夫后边爬上山道。
“好啊,”我一边气喘喘地爬山,一边对自己说。“到现在为止,一切顺利。”我已闯进了红色大门。这件事多么简单!
18.【话书名】文章节选自埃德加·斯诺1937年在伦敦出版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特殊环境,中译本用了《西行漫记》这个书名。根据对本名著的阅读积累,你认为哪个书名更好?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18.
能结合名著的主题和内容进行阐释。
示例一:《红星照耀中国》好。书名以比喻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
(3分。书名选择1分,理由2分,意思对即可)
19.【说人物】斯诺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纪实的笔法,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谈举止,报道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综合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刘龙火这一人物形象。(3分)
19.示例:沉着冷静、警觉谨慎、有挑战性和威慑力;热情好客、慷慨大方;英俊、快乐、爽快。
(3分。能概括3-4个关键词,意思对即可)
20.【赏奇景】选文好似不经意地描写了沿途所见,实际上作者是用场景语言来表达意义。请结合选文第一段,赏析景物描写的作用。(3分)
20.描写了一幅崎岖、险峻、杳无人烟的景象,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氛围,流露了作者担心害怕而惴惴不安的心理,与下文“闯进红色大门”快乐、喜悦的心情形成反差。
(3分。意思对即可)
21.【品细节】细节描写能刻画人物、推动情节、揭示主题。选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其中提到的“hai
pa”这一细节,在选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21.
“hai
pa”这一细节,以方言造成误解,反衬了刘龙火的“泰然自若”;从情节上看,设置悬念,推动了情节发展;从主题上看,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上的改变。
(3分。能够从人物、情节、主题三个方面组织,意思对即可)
22.【探手法】阅读下面材料,谈谈斯诺和贺敬之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兴奋、惊喜之情的?(4分)
材料一:“到啦!”他突然转过头来大声说。这里,岩壁终于消失,一个狭小的山谷展现在
我们面前,山谷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到啦!”
材料二: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贺敬之《回延安》
22.材料一运用了语言描写、景物描写(或间接描写)和反复的手法,表现了斯诺进入红区的兴奋、惊喜之情。
材料二运用了排比(或铺排)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贺敬之见到延安新面貌的兴奋、惊喜之情。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19年湖北省孝感市
(三)名著
[片段一]
我和驻扎在这里的交通部的一部分人员吃饭,遇见了十几个屯宿在百家坪的青年。我们吃的有煮熟的小鸡,不发酵的荞麦馒头、白菜、小米和我最爱吃的土豆。可是除了白开水以外,没有其它冷饮。而白开水热得不能进口。因此我口渴得要命。
吃饭时是由两个态度坦然的孩子侍候的,他们穿着大而无当的制服,戴着鸭舌尖式的红帽子。他们最初不愉快的注视着我,可是在几分钟后,我就想法惹起了其中一个孩子友谊的微笑。我胆大起来,其中一个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招呼他:“喂,拿点冷水来。”可是他毫不理睬。几分钟后,我又招呼另一个孩子,结果也是一样。
[片段二]
苏区少年先锋队的职责之一是在后方检查路上的旅客,看他们有没有通行证。……….彭德怀告诉我,有一次几个少年先锋队队员叫他停步,要他通行证,声言没有通行证就要逮捕他。
“我是彭德怀,”他说,“通行证就是我写的。
“即使你是朱德司令,我们也不管,”年轻的怀疑者说,“你总得有一张通行证。”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21.【片段一]中,两个孩子为什么对“我”的招呼毫不理睬?(2分)
21.(2分)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应该喊他们“喂”,而应该称呼“同志”(或“小鬼”“红小鬼”)。
22.[片段二]中,少年先锋队队员后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才放行彭德怀的?这体现了他们什么形象特点?(3分)
22.(3分)彭德怀不得不写了一张通行证,自己签了字,他们才放行。这体现了他们工作中忠于职守、一视同仁的形象特点。
2019
年广东省深圳市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18-19
题。(4
分)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毛泽东,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9.本段文字选自
,在这之前,作者斯诺见到了
。(2
分)
20.
斯诺在那一刹那间对毛泽东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但是全文斯诺对毛泽东还进行过其它评价,请说说斯诺对毛泽东的其他两个印象。(2
分)
【答案】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没有官架子,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有幽默感,生活简朴,廉洁奉公,吃苦耐劳等等。
【解析】考查名著内容情节题,要求精读课内推荐的名著作品,掌握名著重要情节。
2019年浙江省湖州市
(一)名著阅读(10分)
4.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完成下列两项任务。
任务一:赏析选文,体会特点。(2分)
内容呈现
问题探究
①连续三夜,红军把部队分成西、南两个纵队。第四天晚上他们出其不意地进发了,几乎同时攻打湖南和广东的碉堡线。他们攻克了这些碉堡,敌军惊惶奔逃。红军猛攻不停,一直到占领了南线的全部碉堡工事封锁网,这就给他们打开了通向西方和南方的道路,红军的先锋部队就开始了他们轰动一时的长征。
②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董乐山译)
(1)任选一项作答。
A.结合“内容呈现”中加点的部分,简析纪实作品的特点。
B.结合“内容呈现”的第①段,写出作者隐含的立场或态度。
任务二:表达观点,感受精神。(3分)
(2)《红星照耀中国》中写到:“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4.(1)A.说明信息的来源是真实可靠的,体现了纪实作品“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B.用“惊惶奔逃”形容敌军,“猛攻不停”形容红军,一贬一褒,表达了作者对敌军的嘲
题3分,观点阐述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言之有理即可。
2019年甘肃省兰州市
四、名著阅读(8分)
21.阅读下面的语句,按要求作答。(3分)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
(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21.(3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