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比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比的基本性质。课本第50~51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初步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联系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数学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准备:
课件,答题纸,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比的基本性质
二、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让学生齐读三遍
三、小组内检查、分享。
1、组长、副组长检查“导读单”自学情况。
2、小组内人人分享自学收获。
3、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四、根据学生自学掌握情况,教师引导梳理
1、比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根据比和除法的关系研究比中的规律
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研究比中的规律
小结: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 = na:nb(b,n不为0)
④ 拓展延伸
比的基本性质同样适用于连比。例如:
3 : 6 : 9 = (3×5):(6×5):(9×5)= 15 : 3 : 45
3:6: 9 = (3÷3):(6÷3):(9÷3)= 1 : 2 : 3
2、化简比
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且前项和后项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如:5:7 12:5 8:9
对比两题中各比的特点
15:10与180:120都是整数比,1/6:2/9是分数比,0.75:2是小数比
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 化简前项、后项都是整数的比。(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例1)
学生独立尝试,化简后交流。
???? 15:10=(15÷5):(10÷5)=3:2;
???? 180:120=(180÷□):(120÷□)=(????):(????)。
???????? ▲ 化简前项、后项出现分数、小数的比。(课件出示)
?? 四人小组讨论研究,找到化简的方法。
???? 学生研究写出具体过程,总结方法,并选代表展示汇报。教师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一般方法。
???? 含有分数和小数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数比,再进行化简。有分数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有小数的先把小数化成整数之后,再进行化简。
???? ④ 归纳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总结出了将各类比化为最简整数比的方法。化简时,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可以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遇到小数时先转化成整数,再进行化简;遇到分数时,可以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 3、区分化简比和求比值
????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化简比?(求比值)
???? 化简比和求比值有什么不同?
???? 化简比:是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最后结果是一个比,可以写成分数,但不能写成小数或整数。
求比值:用除法,最后结果是一个数。
?? ? 4、拓展延伸
用找中间量的方法解决连比问题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3:8,乙数与丙数的比是6:5,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多少?
规范解答:8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24
甲数与乙数的比:3:8 = 9:24
乙数与丙数的比:6:5 = 24:20
甲数:乙数:丙数 = 9:24:20
答:甲、乙、丙三个数的比是9:24:20
五、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发放“导学案”。
2、由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3、全班汇报、分享。
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六、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梳理总结
2、强调:带单位的两个同类量的比进行化简时,要先统一单位,再化简。化简比的结果必须是比,即使后项是1也不能省略。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