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平均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具操作,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分,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在具体活动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和谦让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孙悟空要把6个桃分成2堆,可以怎样分?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想到了吗?我们来帮帮小猴子,请大家拿出6个小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分成2堆,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1)
一堆1个,另一堆5个;
(2)
一堆2个,另一堆4个;
(3)
每堆3个。
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分法。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
交流:每只小猴分3个这个办法最好,因为这样最公平。
小结:按照每份分得的个数相同和不同,我们把这3种分法分成了两类,像这样3个和3个的每份分得个数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板书:认识平均分。
2.
丰富对“平均分”的认识。
引导:这6个桃还可以怎样平均分呢?
交流: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用圆片摆出你的想法。
6个桃子可以分成3份,每份2个,
6个桃子可以分成6份,每份1个
追问:为什么这两种方法也是平均分?
强调: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
通过富有情趣的素材,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初步感知“平均分”的意义。]
3.
“想想做做”第1题
。
小朋友们看“想想做做”第1题
,哪种分法是平均分?为什么?
⑴出示两幅图:第一幅图9颗草莓放在2个盘子里,一盘放5颗,另一盘放4颗。
第二幅图9颗草莓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3颗;
⑵
提问:第一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
⑶
提问:
第二幅图为什么表示平均分?这是把几颗草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几颗?
⑷如果在第一幅图的第一盘再加一颗草莓,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
[设计意图:
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意义。]
动手操作,感知“平均分”的分法。
1.教学例2。
谈话:孙悟空看小朋友们都认识了“平均分”,直夸大家真聪明,他一高兴又变出2个桃?现在有8个桃子,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出示例题2)
(1)请小朋友在图里圈一圈,看看能分给几个小朋友?
(2)交流:你是怎样分的?这样分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回顾:请小朋友们回想一下刚才的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同桌讨论一下。
小结:刚才的“平均分”是这样分的:按每2个一份的分,结果分成4份。
[设计意图:
通过动手操作与汇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试一试”
。
提问:12根小棒,每两根一份的分,每次拿出几根小棒?可以分成几份?每3根、4根一份的分呢?
(1)
12根小棒,每2根分一份,可以分成()份。
12根小棒,每3根分一份,可以分成()份。
12根小棒,每4根分一份,可以分成()份。
交流分法和结果,让小朋友们一起说一说:12根小棒,每几根一份的分?可以分成几份?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学习的是怎样平均分,大家通过圈一圈,分一分,知道了平均分可以每几个一份的分,看结果分成几份。
[设计意图:
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平均分活动,使学生体会“每几个一份”这样平均分的过程。]
巩固练习,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明确要求,先圈一圈,再填空。
提问:这里的平均分都是怎样分的?(每几个一份的分,结果
分成几份。)
2.“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看图,读题。
提问:请看图上,每人分3个,图里是怎
样
拿气球的?(每次拿出3个气球给1个小朋友。)把结果填在括号里,如果有困难,可以先在图里圈一圈。
追问:这里把15个气球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四、归纳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
小结:今天我们学均分,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小朋友们还通过分桃、分学具学会了平均分的一种分法:按每几个一份的分,看可以分成几份。小朋友们,你们对自己今天的表现满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