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导入
来日是花季(2字唐代诗人)
细心思索,用心推理(2字唐代诗人)
来人淮阴侯,有心上前去
(2字唐代文学家)
骖飞西岭疏星落(2字唐代诗人)
李白
王维
韩愈
(淮阴侯,韩信)
岑参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逢入京使》 岑参
《晚春》 韩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
学习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在通读课文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2.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第一课时
(学习《竹里馆》 、《春夜洛城闻笛》)
竹间长啸,
涵咏幽情
初读领略音韵美
再读理解内容美
三读品味意境美
品读感受人格美
初读
领略音韵美
初读感受音韵美
竹
里 馆
【唐】王 维
独 坐 幽 篁 里 ,
弹 琴 复 长 啸 。
深 林 人 不 知 ,
明 月 来 相 照。
要求:
1.读准字音;
2.划出节奏。
/
/
/
/
/
/
/
/
再读
理解内容美
再读理解内容美
读了这首诗你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
根据注释,
用自己的话描述
诗歌的大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幽深的竹林。
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这里指“幽篁”。
再读理解内容美
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
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没人知道我在竹林深处,
只有明月相伴静静照耀。
再读理解内容美
竹
里
馆
——宁静闲适
——淡泊惬意
再读理解内容美
景物:“幽篁”“深林”“明月”
人物:“独坐”“弹琴”“长啸”
三读
品味意境美
诗的头两句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气质?
三读品味意境美
三读品味意境美
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三读品味意境美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读品味意境美
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品读
感受人格美
品读感受人格美
王 维
【王维】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王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走近王维
品读感受人格美
品读感受人格美
王维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
【代表作】诗作《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品读感受人格美
《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品读感受人格美
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品读感受人格美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主旨探究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导入新课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和具体的时间。
学习目标
1、复习与李白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的语言风格。
4、背诵、默写诗歌。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朗读诗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字词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诗歌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
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
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呢?
诗歌赏析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分析诗歌
前两句(叙事):
客居洛城,
春夜闻笛。
后两句(抒情):
夜闻《折柳》,
触景思乡。
思考探究: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
“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有何妙处?
“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艺术特色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此诗意境绵延深厚。诗人用隽永含蓄的笔调抒写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在那个春天的夜晚,诗人静静伫立,那悠扬的笛声满城飘扬,激荡起诗人无限的离愁。
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主题思想
本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客居洛城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深情。
逢入京使
岑参
导入新课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逢”的意思是遇到。“入京使”即回长安的使者。诗人想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学习目标
1、复习与岑参相关的文学常识;
2、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3、学习诗人自然质朴、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
4、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南阳人。大历(766~779)年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有《岑嘉州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此诗创作于作者赴安西途中,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朗读诗歌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字词注释
①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③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④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⑤凭:托,烦,请。
⑥传语:捎口信。
翻译诗歌
回头向东看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相遇,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纸与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帮我报个平安。
诗歌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信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分析诗句
前两句(抒情):
思乡情切,
感情浓烈。
后两句(叙事):
远涉边疆,
思乡怀亲。
思考探究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意在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夸张;???表达了诗人对长安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小结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主题 思想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豁达的胸襟。
晚春
韩愈
时春片段
冬去春来,杨柳吐绿,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吹皱了静静流淌的河水.甘美的春雨,像蛛丝一样轻,想针见一样细,像线一样长, 冬去春来,杨柳吐绿,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吹皱了静静流淌的河水.甘美的春雨,像蛛丝一样轻,想针见一样细,像线一样长,冬去春来,杨柳吐绿,温暖的春风吹绿了一望无际的麦田,吹皱了静静流淌的河水.甘美的春雨,像蛛丝一样轻,想针见一样细,像线一样长, 像筛子筛过一样密密地向大地飞洒着 .
美丽的春景
美丽的春景
美丽的春景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游城南十六首》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他此时在官场上是处于不得志的时期,作者也是想借此诗来表达心中的慨叹之情。
朗读诗歌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注释】
晚春:一作《游城南晚春》。
草树:指草本和木本的各类花木,即花草树木。
久归:意为春天很快将要过去了。
斗:竞争,比赛。
芳菲:本指花草树木,此指花草的芳香。
杨花:即杨花柳絮,实际就是杨树、柳树种子承受之后随风飘飞的棉絮一样的东西,如蒲公英的小伞
榆荚:榆树籽儿,又名榆钱,形状圆而小,象小铜钱。
无才思:原指人没有才华,写不出美好的诗文。此指杨花榆荚不象百花那样鲜艳美丽。才思(sì),才气,文思,此指花草姿色。
惟解:只知道。
漫天:遍布空中
作雪:装作雪,化作雪的模样。
翻译诗歌
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归去, 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竟相争妍斗艳。
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像漫天飞雪。
诗歌赏析
开头两句是写花草树木探得消息,得知春天用不了多久就要离去了,各自都使出了最大的本事,争芳吐艳,各显美丽姿色。一霎时,万紫千红,春色满园。 诗中一个“知”字,一个“斗”字,将花草树木赋予了人的思维,人的情感和人的动作行为。这一拟人手法的运用,极有效地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和时光的美好情怀。
后两句写杨花榆荚“无才思”和“惟解”又一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杨花榆荚”以鲜活的生命力,积极向上的思想激情,进而更好的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天、珍惜时光的美好愿望。这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读者,“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这里,似乎只是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晚春的繁丽景色,其实,它还寄寓着人们应该乘时而进,抓紧时机去创造有价值的东西这一层意思。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杨花榆荚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为晚春增添一景,虽然不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了。
分析诗歌
前两句:
草树争春,
珍惜春光。
后两句:
杨花榆荚,
锦上添花。
思考探究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写出“漫天”“作雪”基本意思,语言生动流畅。)
小结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赋予花草树木以生命的力量,来告诫人们珍惜时光,珍惜春天,启示人们抛开自我,应时创造。
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呈姿色,争芳斗艳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2019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诗人晚年隐居时创作的一首五绝。一个“独”字贯穿全诗,刻画了一个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
B.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就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C.“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中弹奏、舒啸之状,表达了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D
D(3分。诗中没有表达诗人因仕途坎坷而内心落寞、无限惆怅之情)
(2019年湖北省咸宁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6分)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
简述理由。(3分)
示例:赞同。
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
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答出一个方面即可,联系“弹琴”“长啸”作分析2分;答出“烘托”或“反衬”1分;仅答“赞同”或“不赞同”不得分)
2019年贵州省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州中考题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9. “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图景?
描绘出一幅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静、寂图景,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9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描绘出一幅清幽澄净的图景。
2019年贵州省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州中考题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0. 诗人选择“独坐”人不知”的隐居生活,为什么却不觉得孤独?
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有他陪伴,向他倾述,所以就不觉得孤独。
【10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问题:两诗都写夜间“闻笛”,都抒发思乡之情,但写法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运用想象和夸张,突出笛声的无处不在,借抒发离情别绪的《折杨柳》表达思乡之情。《夜上受降城闻笛》含蓄蕴藉,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夜风中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抒发征人思乡之情。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中考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夜上受降城闻笛》景中寓情,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这首诗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含蓄地道出征人思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诗歌赏析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钟”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 (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歌赏析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3、“凭君传语报平安”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5、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
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歌赏析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请分析。
2、一、二句写出了晚春景致怎样的特点?
3、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如:草树能知、解、斗,能以才思论天下。
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诗歌赏析
《晚春》【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4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5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4分)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拟人;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解析:本题考查拟人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2019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题
(4分)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2019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