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学案
【例1】下列反应完毕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B.碳酸钙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C.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D.碳酸钠与适量的盐酸反应
【练习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将残留物溶于水,其溶质是
。
【练习2】向盛有Fe、Cu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
)
A.1种
B.4种
C.2种
D.3种
【例2】室温下,一只烧杯中盛有20g水,放入2g熟石灰并搅拌,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则对于烧杯中的上层清液,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无色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是饱和溶液
【例3】已知在60℃时,100gKNO3溶液加热蒸发水分后,得到50gKNO3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60℃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
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00g
D.无法计算它的溶解度
【例4】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饱和食盐溶液的质量为(
)
A.70g
B.69g
C.68g
D.67g
【例5】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饱和的KNO3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练习3】将80℃的KNO3饱和溶液冷却至20℃,有晶体析出,此刻得到的溶液为20℃时的(??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浓溶液
【例6】t℃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去10g水后,析出晶体3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
3g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
【例7】t℃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晶体,再蒸去10g水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
A.4g
B.6g
C.10g
D.15g
【例8】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存在),请根据右图回答:
(1)温度为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t1℃时甲和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
(3)t2℃时,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4)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欲从此混合物中分离出甲可采取的方法是
。
(5)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着t2℃的甲和丙的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和丙的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t2℃降到t1℃。杯中固体甲
、固体丙
。(填“增多”或“减少”)
(6)三种饱和溶液在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7)当甲、丙两物质的溶液接近饱和时,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的方法可以达到饱和的是
物质的溶液。
【例9】将t
℃时的某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恢复到t
℃有晶体析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减小
B.溶液仍为t
℃时的饱和溶液
C.溶质在t
℃时的溶解度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练习4】10mg
KNO3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此变化中,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正确的是(
)
【练习5】将80g10%的NaOH溶液与20g15%的NaOH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3%
B.12%
C.11%
D.16%
【例10】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
(填“能”或“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该物质的溶液。
【例11】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例12】把锌片投入到下列溶液中,锌片溶解且溶液质量减轻,又没有气体产生的是(
)
A.H2SO4
B.CuSO4
C.ZnSO4
D.AgNO3
【例13】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①、生成硫酸锌的质量是多少?②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第九单元
溶液
1
3(共51张PPT)
《溶液》
复
习
课
做人之道:如果一个人让愤怒淹没了理性,那么成为悲剧的只能是自己。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固体溶于液体,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b.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
溶剂的体积
【例1】下列反应完毕后,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二氧化碳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
B.碳酸钙与足量的盐酸反应
C.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D.碳酸钠与适量的盐酸反应
【练习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将残留物溶于水,其溶质是
。
【练习2】向盛有Fe、Cu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
)
A.1种
B.4种
C.2种
D.3种
A
氯化钾
C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在一定温度下,充分搅拌后再观察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若溶液中没有剩余溶质,可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液的溶质,搅拌后,观察该溶液能否继续溶解溶质,若不能再溶解,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液的饱和溶液,若还能再溶解就是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
、升高温度
氢氧化钙【Ca(0H)2】要例外哈!
氢氧化钙【Ca(0H)2】要例外哈!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例2】室温下,一只烧杯中盛有20g水,放入2g熟石灰并搅拌,有白色固体沉淀到烧杯底部,则对于烧杯中的上层清液,说法错误的是(
)
A.是无色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是饱和溶液
B
(浓度大)
(浓度小)
食盐溶解
食盐的不饱和溶液
10毫升水
10毫升水
熟石灰不完全溶解
熟石灰的饱和溶液
0.1克熟石灰
2克食盐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思考:
①
20℃时,NaCl的溶解度是36.0g,该温度下,向10mL水中加入2g
NaCl是否饱和,溶液是浓还是稀?
②
20℃时,Ca(OH)2的溶解度是0.16g,在20℃将0.1gCa(OH)2加入10mL水中,不能完全溶解,溶液是否饱和,溶液是浓还是稀?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但在相同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于水
溶解放热:如NaOH溶于水、浓H2SO4溶于水
溶解没有明显吸热放热现象:如NaCl溶于水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固体溶解度四要素:
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的量为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四要素缺一不可
通常是水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
2.溶解度的含义
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
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S表示某温度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指的是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S=
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
【例3】已知在60℃时,100gKNO3溶液加热蒸发水分后,得到50gKNO3晶体,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B.60℃时KNO3的溶解度为50g
C.60℃时KNO3的溶解度为100g
D.无法计算它的溶解度
D
【例4】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饱和食盐溶液的质量为(
)
A.70g
B.69g
C.68g
D.67g
解析:20℃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g,所以20℃时50g水中最多能溶解18g食盐,故20℃时将20g食盐放入50g水中饱和食盐溶液的质量为18g+50g=68g
C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
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结晶的方法
①降低温度:不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②蒸发溶剂:既适合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的物质,也适合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
讨论:如何除去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
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将混合物加入一定量水中,加热使混合物完全溶解,然后冷却,再进行过滤。
因为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8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69g,在20
℃时为31.6g),因此在较高温度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时,大部分硝酸钾从溶液中结晶析出。而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在8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8.4g,在20
℃时为36g),降温时大部分氯化钠仍溶解在溶液里。过滤时,硝酸钾晶体留在滤纸上,大部分氯化钠留在滤液里(这种滤液叫做母液),从而达到初步分离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目的。
利用一次结晶得到的晶体里往往混有少量氯化钠,要想得到纯度更高的晶体,可把这些晶体重新溶解在热的蒸馏水里,制成饱和溶液,冷却,使它再一次结晶,然后过滤,杂质留在母液里。这样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叫做重结晶或再结晶。有时要多次重复这一过程,才能得到纯度高的晶体。
3.气体的溶解度
(1)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在气体压强为101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2)影响因素:①温度(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②压强(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
【例5】20℃时,甲、乙两烧杯内依次放入饱和的KNO3溶液100g、200g,若各蒸发5g水,再恢复到20℃后,两杯中析出晶体质量为(??
)
A.甲>乙
B.甲<乙
C.甲=乙
D.不一定
C
【练习3】将80℃的KNO3饱和溶液冷却至20℃,有晶体析出,此刻得到的溶液为20℃时的(??
)
A.饱和溶液
B.不饱和溶液
C.稀溶液
D.浓溶液
注意:
析出晶体后剩余的溶液叫母液,
母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A
【例6】t℃时,某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去10g水后,析出晶体3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
3g
(填“大于”、
“小于”或“等于”)
。
大于
【例7】t℃时,某物质的溶液220g,蒸发去15g水后,析出晶体6g,又蒸发去10g水,析出6g晶体,再蒸去10g水又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
A.4g
B.6g
C.10g
D.15g
B
(1)温度为t2℃时,甲、
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2)t1℃时甲和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
);
甲>乙>
丙
相等
【例8】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
存在),请根据右图回答:
(3)t2℃时,将三种饱和溶
液分别恒温蒸发相同质量的水,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
(4)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欲从此混合物中分离出甲可采取的方法是(
);
甲
冷却热饱和溶液
【例8】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
存在),请根据右图回答:
(5)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着t2℃的甲
和丙的饱和溶液,而且杯中还有少量甲
和丙的固体存在。现将温度由t2℃降到t1℃。杯中固体甲(
)、固体丙(
)。(填“增多”或“减少”)
(6)三种饱和溶液在t2℃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将三种饱和溶液分别从t2℃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增多
减少
甲>乙>
丙
乙>甲>
丙
【例8】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现有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无固体
存在),请根据右图回答: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计算式:
3.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S表示该温度下该物质的溶解度)
a%(饱和)=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用固体溶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①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
②仪器:天平、药匙、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2)用已知质量分数的溶液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①步骤:计算、量取、混匀
②仪器:量筒、滴管、烧杯、玻璃棒
质量分数偏大可能的原因
1.称量开始时,未调平衡,指针偏右;
2.量水时,俯视读数;
3.倾倒液体时有少量洒到了烧杯外面。
质量分数偏小可能的原因
1.往烧杯倒食盐时,少量食盐洒出;
2.量水时仰视读数;
3.溶解时,所用烧杯中有水;
4.称量时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带有游码)。
三误差分析
【例9】将t
℃时的某饱和溶液蒸发一定量水后再恢复到t℃有晶体析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质量减小
B.溶液仍为t
℃时的饱和溶液
C.溶质在t
℃时的溶解度不变
D.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D
【练习4】10mg
KNO3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到有少量晶体析出,此变化中,KNO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a%)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正确的是(
)
C
【练习5】将80g10%的NaOH溶液与20g15%的NaOH溶液混合,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13%
B.12%
C.11%
D.16%
80g10%的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80g×10%=8g
20g15%的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20g×15%=3g
混合溶液的质量为:
80g+20g=100g
混合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解析:
或
C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
计算式
温度
状态
单位
联系
“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固体的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S=
必须指明
饱和
g
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a%=
可以不指明
与是否饱和无关
是一个比值,没有单位
a%(饱和)=
(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指的是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例10】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在该温度下
(填“能”或“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该物质的溶液。
解析:因为该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40g,故该温度下该物质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该物质在该温度下最浓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其溶质质量分数最大为28.6%,所以在该温度下不能配成溶质质量分数为40%该物质的溶液。
不能
【例11】今有6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NaNO3溶液,欲将其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应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
B.加入6gNaNO3晶体
C.把溶剂蒸发掉30g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
解析:
20%
原溶液中NaNO3的质量为:60g×10%=6g
水的质量为:60g-6g=54g
A.把溶剂蒸发掉一半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B.加入6gNaNO3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蒸发掉30g溶剂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D.加入20%的NaNO3溶液30g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C
【例12】把锌片投入到下列溶液中,锌片溶解且溶液质量减轻,又没有气体产生的是(
)
A.H2SO4
B.CuSO4
C.ZnSO4
D.AgNO3
Zn+H2SO4=ZnSO4+H2↑
Zn+CuSO4=
ZnSO4
+Cu
Zn+ZnSO4→
/
Zn+2AgNO3=Zn
(NO3)2+2Ag
63.5+32+4×16=159.5
65+32+4×16=161
2×(108+14+3×16)=340
65+2×(14+3×16)=189
D
【例13】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①生成硫酸锌的质量是多少?②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Zn+H2SO4=ZnSO4+H2↑
【解】设: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x
65
161
6.5g
x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水的质量为: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方法一
答: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16.1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5.1%
,稀硫酸中溶质(H2SO4)的质量为y
98
y
【例13】6.5g锌与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求:①生成硫酸锌的质量是多少?②反应后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Zn+H2SO4=ZnSO4+H2↑
解:设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65
161
2
6.5g
x
y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方法二
答: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16.1g,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5.1%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6.5g+100g-0.2g=106.3g
【拓展提升1】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将两个铝球加入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中,由于铝球的质量相等,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的质量也相等,所以天平两端保持平衡。
将铝球放入硫酸镁溶液一端,由于铝没有镁活泼,不发生反应,溶液的质量保持不变。
2Al+3CuSO4=Al2(SO4)3+3Cu
480
342
每480份质量的硫酸铜反应,将生成342份质量的Al2(SO4)3,溶液的质量将减小。
将铝球放入硫酸铜溶液一端,发生如下反应:
所以过一会儿,取出两个金属球后,天平将向硫酸镁一端倾斜,而不是天平出了毛病。
【拓展提升2】某石灰石的样品32g(其中含不溶于盐酸和水的杂质)与200g某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3.2gCO2。求:(1)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设: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x,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z。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100
73
111
44
x=10.95%
y=30g
z=33.3g
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95%;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93.75%;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36%。
y
200g×x
z
13.2g
【拓展提升3】为测定某失去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10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完全反应后,共收集到1.6g气体。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解:设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中的质量为x
2H2O2
2H2O+
O2
↑
MnO2
=
32
X
1.6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4%。
【拓展提升4】某酒精溶液中乙醇所含的氢原子数与水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则该酒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50%
B.25%
C.46%
D.33.3%
解析:酒精溶液中乙醇(
C2H5OH
)所含的氢原子数与水(
H2O
)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所以该酒精溶液中
乙醇(
C2H5OH
)和水(
H2O
)的分子个数比为1:3
乙醇(
C2H5OH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水(
H2O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该酒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C
【拓展提升5】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和稀硫酸,天平平衡。
(1)若向两烧杯中分别投入等质量的锌粒(如下图所示),待充分反应后,发现两烧杯中锌粒均有剩余,则天平指针
偏转。(填“不”
、“向右”
或“向左”)
(2)若向左边烧杯中投入少量的锌粒,向右边烧杯中投入等质量的镁条(如下图所示),待充分反应后,发现锌粒和镁条全部溶解,则天平指针
偏转。
(填“不”
、“向右”
或“向左”)
Zn+2HCl=ZnCl2+H2↑
Zn+H2SO4=ZnSO4+H2↑
Mg+H2SO4=MgSO4+H2↑
Zn+2HCl=ZnCl2+H2↑
解析:盐酸和稀硫酸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设它们溶质的质量均为a
(1)锌粒均有剩余,盐酸和稀硫酸均反应完,设产生氢气的分别为m、n
2
98
2
左边产生的氢气多,指针将向右偏。
(2)设锌粒和镁条的质量均为b,因锌粒和镁条全部溶解,所以参加反应的锌粒和镁条的质量均为b,设锌粒和镁条全部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分别为c和d
65
2
24
2
b
b
c
d
a
m
a
n
右边产生的氢气多,指针将向左偏。
【拓展提升6】某研究小组将足量的A、B两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两份质量相同,质量分数也相同的少量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
据此判断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①、A>B
②、A①
【拓展提升7】在天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烧杯中各盛放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向两烧杯中分别放入一块镁片和铝片(均与硫酸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放入的镁片和铝片的比。
Mg
+
H2SO4
=
MgSO4
+
H2↑
2Al
+3H2SO4
=
Al2(SO4)3
+3H2↑
解:设放入的镁片和铝片的质量分别为x、y,产生氢气的质量分别为a、b
24
2
54
6
y
x
a
b
加入镁片一边反应结束后增加的质量为:
加入铝片一边反应结束后增加的质量为:
反应结束后,天平保持平衡,所以两边增加的质量相等
答:放入的镁片和铝片的比32:33
【拓展提升8】在托盘天平的两边托盘上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在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的稀硫酸,在右盘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镁条,左盘烧杯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铜铝合金,充分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求铜铝的质量比。
Mg
+
H2SO4
=
MgSO4
+
H2↑
2Al
+3H2SO4
=
Al2(SO4)3
+3H2↑
解:设放入的镁片和铜铝合金的质量均为x,铜铝合金中铝的质量为m,产生氢气的质量分别为a、b
24
2
54
6
m
x
a
b
加入镁片一边反应结束后增加的质量为:
加入铜铝合金一边反应结束后增加的质量为:
反应结束后,天平保持平衡,所以两边增加的质量相等
答:铜铝合金中铜铝的质量比为1:3
铜铝合金中铜的质量为:
铜铝合金中铜铝的质量比为:
【拓展提升9】铜和锌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过滤,对滤液进行蒸发、干燥、冷却称量,得知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
(
相对原子质量:
Cu-64
Cl-35.5
)
解:铜、锌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对滤液进行蒸发、干燥,最终得到的固体是ZnCl2
,反应前后唯有锌的质量没变,铜的质量变成氯离子的质量,所以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就是ZnCl2中锌的质量分数。
答: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是47.79%。
解:设原混合物中锌和铜的质量分别为x和y。
加热
2Cu
+
O2
=
2CuO
锌和铜的混合物与盐酸充分反应后,铁被盐酸反应掉,滤渣中的金属只有铜粉,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得到氧化铜,因为加热后产物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与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等于参加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所以与铜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x
128
32
y
x
y=4x
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拓展提升10】将一包铜和锌混合物粉末跟足量稀盐酸反应,完全反应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后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经测定反应后产物与原混合物粉末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
(
相对原子质量:
Cu-64
O-32
)
答: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为20%。
方法一
方法二
解:铜(Cu)和锌(Zn)的混合物与盐酸充分反应后,锌被盐酸反应掉,滤渣中的金属只有铜粉,将滤渣在空气中充分加热得到氧化铜(CuO),因为加热后产物的质量恰好等于原混合物的质量,则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等于参加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原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氧化铜(CuO)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原混合物:
最后所得固体:
Cu.Zn
Cu
O
答: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为20%。
【拓展提升10】将一包铜和锌混合物粉末跟足量稀盐酸反应,完全反应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后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经测定反应后产物与原混合物粉末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
(
相对原子质量:
Cu-64
O-32
)
【拓展提升11】将10gKClO3、MnO2的混合物装入大试管中,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时,冷却后向试管中加入4g水,振荡后仍有4.24g未溶解。再加入2g水,振荡后仍有3.28g固体未溶解,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解:⑴若3.28g固体未溶物全为MnO2,则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⑵若未溶的3.28g固体为MnO2与KCl的混合物,则2g水溶解的质量为:4.24g-3.28g=0.96g,t°C时4g水溶解的KCl质量为:0.96g×2=1.92g,反应后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4.24g+1.92g=6.16g。
设原混合物中含KClO3质量为x
2KClO3
=
2KCl
+
3O2↑
245
96
10g-6.16g=3.84g
X
x=9.8
g
答: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67.2%或98%。
MnO2
△一天一题
拓展提升
【拓展提升1】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拓展提升2】某石灰石的样品32g(其中含不溶于盐酸和水的杂质)与200g某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3.2gCO2。求:(1)该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该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3)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拓展提升3】为测定某失去标签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10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完全反应后,共收集到1.6g气体。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拓展提升4】某酒精溶液中乙醇所含的氢原子数与水所含的氢原子数相等,则该酒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
A.50%
B.25%
C.46%
D.33.3%
【拓展提升5】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和稀硫酸,天平平衡。
(1)若向两烧杯中分别投入等质量的锌粒(如下图所示),待充分反应后,发现两烧杯中锌粒均有剩余,则天平指针
偏转。(填“不”
、“向右”
或“向左”)
(2)若向左边烧杯中投入少量的锌粒,向右边烧杯中投入等质量的镁条(如下图所示),待充分反应后,发现锌粒和镁条全部溶解,则天平指针
偏转。(填“不”
、“向右”
或“向左”)
【拓展提升6】某研究小组将足量的A、B两种金属同时分别放入两份质量相同,质量分数也相同的少量稀盐酸中,反应生成H2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图:
据此判断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①、A>B
②、A【拓展提升7】在天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烧杯中各盛放质量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向两烧杯中分别放入一块镁片和铝片(均与硫酸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放入的镁片和铝片的比。
【拓展提升8】在托盘天平的两边托盘上各放一个等质量的烧杯,在烧杯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的稀硫酸,在右盘烧杯中放入一定质量的镁条,左盘烧杯中放入相同质量的铜铝合金,充分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求铜铝的质量比。
【拓展提升9】铜和锌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过滤,对滤液进行蒸发、干燥、冷却称量,得知固体质量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
【拓展提升10】将一包铜和锌混合物粉末跟足量稀盐酸反应,完全反应后,过滤,滤渣经洗涤后在空气中充分灼烧,经测定反应后产物与原混合物粉末质量相等,求原混合物中锌的质量分数。
(
相对原子质量:
Cu-64
O-32
)
【拓展提升11】将10gKClO3、MnO2的混合物装入大试管中,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时,冷却后向试管中加入4g水,振荡后仍有4.24g未溶解。再加入2g水,振荡后仍有3.28g固体未溶解,计算原混合物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第九单元
溶液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