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3.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
默写《十五夜望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1.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2.“十五夜”指的是_______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_______的习俗。
3.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进《十五夜望月》。
①作者在诗中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秋思”一词告诉我们,诗人描写的是___________天的景物。
②“秋思”是一种清冷、孤寂,思念感怀的情绪,这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等词可以看出。“不知秋思落谁家”的疑问,我们很难作出具体的回答,但通过读诗,我们可以想象到有一个人一定是思绪满怀的,他就是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脉脉不得语。
(2)《迢迢牵牛星》中描写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十五夜望月》中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描绘月光皎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寒食》中运用双重否定的句式,描写全城皆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庭中的桂花,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____。
(3)如果把“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改成“在”,行不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清明
[唐]杜牧
清明①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②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③。
【注释】①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
4
月
4
日或
5
日。②酒家:酒店。③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1)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_______,天气是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
(2)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略
二.
1.画去: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一个
?第二个
?第二个
?第一个
2.中秋
?赏月吃月饼
3.?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到谁的家。
4.①庭院
?月光
?树木
?乌鸦
?露水
?桂花
?秋
?
?②冷
?白
?
无声
?作者王建
三.(1)盈盈一水间
(2)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3)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四.
(1)视
听
寂静
(2)孤寂,怅然
月中的桂树
(3)不行。“落”能给人以动的形象感。
五.(1)清明节
下雨天
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2)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
(3)哪里有酒店。
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3.古诗三首
部编版
六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第三首
十五夜望月
新知导入
学了《迢迢牵牛星》,我们知道了传统节日七夕节。这节课要学的这首诗,也写了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诗中写了什么呢?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让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
作者简介
王建(768-825),唐代诗人,字仲初。擅长乐府诗,与张籍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其以田家、蚕妇、织女、水夫等为题材的诗篇,对当时社会现实有所反映。
主要作品:《田家行》《水夫谣》《羽林行》《射虎行》《古从军》等。
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知识链接
中秋习俗
生字识记
读读记记
栖
鸦
qī
yā
新知讲解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望月
qī
yā
【唐】王建
读古诗,注意停顿
读读记记
理解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
中
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
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
:鸦雀。
冷
露:秋天的露水。
尽
:都。
秋
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
:在,到。
读读记记
新知讲解
中
庭
地
白
树
栖
鸦
即庭中,庭院中。
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歇,休息。
诗意:庭院里地面上一片银白,树上安歇着几只乌鸦。
新知讲解
冷
露
无
声
湿
桂
花
清冷的露珠。
打湿。
诗意:清冷的露珠悄无声息地落下,润湿了桂花。
新知讲解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树栖鸦”应该是作者听到的,它衬托了什么?
树栖鸦
衬托出了夜更加宁静。
新知讲解
“冷”写出的是月夜的冷清,还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清冷,孤独。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冷
译文: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霜,树上的鸦雀停止了活动,进入了梦乡。夜已经很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湿庭中的桂花。
新知讲解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全、都
。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诗人的思绪。
“谁家”就是“谁”的意思。“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
诗意: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到谁家?
新知讲解
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句表达作者的思念。
作者将感情寄托于
,表达了作者
之情。
月亮
思念故乡
新知讲解
不知秋思落谁家
说一说:“落”字的用法精妙之处在哪里?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新知讲解
你还知道哪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写了
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赏月
新知讲解
清明节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新知讲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
课堂练习
将错误的读音画去
中庭
/
地白
/
树栖(xī
qī)鸦(yā
yá
),
冷(lěn
lěng
)露(lù
lòu)无声
/
湿桂花。
今夜
/
月明
/
人尽(jìn
jìng
)望,
不知
/
秋思(shī
sī)/
落谁家。
课堂练习
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暗含了月的意象。
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十五夜望月》这首诗中点明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主旨归纳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渲染了一种清幽寂静、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中秋望月思远,想念好友的情感。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景:地白
鹊鸦
树
冷露
桂花
情:人尽望
落谁家
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
作业布置
理解注释。
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