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5 22: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三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
18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目标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能说出《溪边》所描写的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具有一定难度: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说出小诗所描写的画面具有一定难度,如果读不懂句子意思就难以理解课文内容以及它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分析
学生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理解困难:三年级学生对理解难懂的词语有一定的基础,但理解难懂的句子还未接触,二者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方法
1、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和结合图片的方法理解难懂诗句,说出《溪边》所描写的画面。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歌曲导入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学生感情,引出话题。
导语: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的脑海里是否浮现出一幅幅有趣的童年画面呢?是的,童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与众不同的,它就像一幅幅画一样,印在我们脑海中,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童年的水墨画。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学习《溪边》
读课题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墨”。
学习易错词语
领读、自读词语“水墨画、葫芦、蘑菇”。注意强调:“葫芦”的“芦”和“蘑菇”的“菇”在词语连读中读轻声。
整体感知
对照课本,听范读。
结合想象,边听边思考问题:
诗中写到了什么地方?(溪边)
小朋友在这里干什么?(溪边钓鱼)
过渡:小朋友们的童年生活这么多姿多彩,你一定也迫不及待想和他们一起了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溪边和他们玩个够吧!
自主学习《溪边》。
要求:自读《溪边》,圈画出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垂柳、溪水、钓竿、红蜻蜓、草地、鱼儿)
过渡: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来描写这些景物的呢?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句子。
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师引导: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梳妆打扮的小姑娘”来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喻成镜子,把山溪比喻成绿玉带,突出水“清、静、绿”的特点。
带着快乐的心情有感情的读句子。
联系上下文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提问:你怎么理解文中的“给”字?(“给”就是“被”的意思。)人影为什么会被溪水染绿了呢?
因为从第一行诗中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很静、很平,人影可以被倒映在溪水里。第二行诗点明是“山溪”,小溪两边都是山,有各种翠绿的树木和草,它们倒映在水里,所以溪水就是绿的,人影也就是绿的了。
红色的蜻蜓静静的停在钓竿上,这时这里不仅仅只有绿色了,而是“人影绿”和“蜻蜓红”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色彩的“水墨画”。
带着愉悦的心情有感情的读句子。
发挥自己的想象理解“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过渡:当“扑腾一声”出现时,说明我们已经听到了声音,整个画面还像刚才一样静悄悄的吗?不是的,画面已经动起来了。
提问:人影为什么会碎了呢?(因为鱼儿上钩了)想象一下,如果此时在溪边的人就是你,此刻你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高兴、快乐)是啊,所以作者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那从哪一个词可以看出孩子们此时那种快乐、开心的心情呢?(蹦跳)所以这两句就写了一幅“人悦鱼欢”的热闹欢腾的画面。
带着激动、兴奋、快乐的心情有感情的读句子。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
小组内总结讨论你从《溪边》这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清澈的溪水映着爱美的柳树,映着钓鱼的孩子。钓竿和红蜻蜓都静静的,似乎大家都怕鱼受惊。而鱼上钩的一刻,这种寂静被打破,溪水动了,人影碎了,有了一幅鱼跃人欢的热闹场面。
一人记录,一人发言,且不能为同一人。
配乐齐吟《溪边》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6)总结学习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
联系上下文;
发挥想象;
借助插图。
(7)填空式背诵《溪边》
5.课外拓展,推荐阅读《花前》
6.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溪边》;
识记生字“墨”。
用学习《溪边》的方法学习《江上》和《林中》。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也从《溪边》这首诗中读出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热爱之情,我们也要学会珍惜我们的童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