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2 古诗词曲鉴赏(40份打包,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专题2 古诗词曲鉴赏(40份打包,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6 10:15:04

文档简介

3.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文学常识】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
【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描写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十分怀念的思想感情。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第三句中的“平”“阔”使人胸襟开阔。
B.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远望,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C.颈联的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新的一年刚刚开始,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D.这首诗把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象描绘得新鲜而又精致,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山水的无比热爱和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即旧的一年还没有结束,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2.(2020·新疆)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首联开篇点题。首先写“客路”,然后写“行舟”,寓漂泊羁旅之情于字里行间。
B.颔联写所见景色。江水浩渺,两岸开阔,风帆高悬,舟船平顺,令人心情昂扬。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紧承上联,遥应首联。故乡遥遥,书信难达,借鸿雁传书寄托思乡之愁。
【解析】颈联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描写的是红日初生的早春之景。选项中“红日西沉,春色渐浓”错误。故选C。
3.(2020·黔东南)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画面描绘: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江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4.有学生将“海日生残夜”中的“生”误写为“升”,请你说说用“生”的妙处,帮助其改正错误。
“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由大海孕育而出的情状,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生”又为“诞生”,有辞旧迎新之意,使整首诗歌意义更丰富。3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主旨情感】这首诗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1.下面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间接表现出送别时隆重的场面。
B.“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小,红旗一动不动,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了天气的奇寒。
C.“雪上空留马行处”,既写出了作者对朋友的难舍与留恋,也表现了自己因归期未卜而惆怅的心情。
D.诗歌主要写雪景,而作者在那白雪的背景上设置鲜红的一点,反衬得整个世界更洁白,更寒冷。
【解析】尽管风刮得很大,辕门上的红旗一动不动,说明它已经被冰雪冻结了,表明了天气的奇寒。B项中“雪大风小”说法不正确。
2.找出诗中写景的句子,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边塞风光的,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前两句中,“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折”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生动地写出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后两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以春景写冬景,发挥联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写出诗人的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忽如”二字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之态,而且再次传达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3.“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几句诗点明了什么?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再以“雪满”写雪大。大雪封山,路途艰难,令送行者惦念不已。峰回路转,朋友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表现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和无限怅然的情感。35.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主旨情感】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种种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与同情。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人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开篇,看似平淡,却耐人寻味,含蓄地点出了战争周期之长和当时百姓兵役之繁重。
B.“兔从”到“井上”四句属于近景描写,侧面写出老兵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控诉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毁灭。
C.诗的最后两句通过对老兵出门张望、老泪纵横这一细节的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了老兵心中的悲凉之感。
D.全诗以老兵回家的情感变化为线索:满怀希望—希望落空—彻底失望—悲哀流泪,有波澜有起伏,且引人深思。
【解析】B项中“侧面写出”不正确,这四句是直接描写老兵的家荒凉破败的景象。
2.“十五”和“八十”概括了主人公的从军之路,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暗指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3.全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全诗通过对一个久别家乡重归故里的老兵回家时所见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他的孤独和悲凉,反映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37.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典故运用】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操曾经与孙权对垒。“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暗讽当时的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当朝皇帝也不如孙权。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人登楼望远,所见之景引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之事的感慨。
B.全词借景抒情,借古讽今。作者之所以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无疑是对苟且偷安、不求进取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C.“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一字不改地借用刘备这句话,不仅“曲尽其妙”,而且还含蓄深刻地进行了讽刺。意在言外,耐人寻味,手法上含蓄、委婉。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风格明快,气魄阔大,尽显豪放风格。
【解析】“生子当如孙仲谋”引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操曾经与孙权对垒,“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故C项“借用刘备这句话”分析错误,应是曹操。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金兵的侵略面前不敢抵抗、昏庸无能。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词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所有了。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是说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一隅,英武了得。
D.“生子当如孙仲谋”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代表了人民要求发愤图强的呼声。
【解析】B项中的两句词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并非反问。
3.说说本词上、下阕各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阕借景抒情,登高望远,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与永恒形成对比;下阕用典,表现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感慨。
4.有人认为“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写得好。你认为呢?试简要分析。
我认为这三句写得好。因为作者运用设问句式,诉说上千年来在眼前这块土地上经历了无数朝代的兴亡更替,引用杜甫的诗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无穷愁绪。26.卖炭翁
[唐]白居易
【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写卖炭翁由“伐薪烧炭”到进城卖炭再到炭被抢走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制度对劳动人民掠夺的本质,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表现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艺术特色】运用白描手法刻画卖炭翁的形象,将卖炭翁的辛苦和宫使的蛮横掠夺进行对比,讽刺了“宫市”制度的腐败。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卖炭翁生活的贫困。
C.“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理的鲜明对比,真实地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境遇。
D.“把”“叱”“牵”几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蛮横掠夺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宫市”制度的抨击。
【解析】“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2.“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辗”字既写出了天气寒冷,路面已经结冰,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从侧面表现了卖炭翁的辛劳。
3.(2020·河南)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
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②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无助。③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七年级下册
6.木兰诗
《乐府诗集》
【文学常识】《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我国现存的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诗集,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比较深入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旨情感】本诗通过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智慧、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通过东、西、南、北的排比铺写,表现了木兰购买战马和用具的忙碌,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
B.“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表现了木兰的女儿家心思和军情紧迫,使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C.“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三个对偶句简洁明快,写出了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表现了女英雄卓越的军事才能。
D.全诗紧扣“木兰是女郎”来构思,繁简描写极具匠心,儿女情与英雄气相得益彰。
【解析】“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不仅写出战事推进的迅猛与激烈,还表现了木兰身经百战、胜利归来。
2.《木兰诗》是如何运用侧面描写来刻画木兰这一形象的?
诗中对木兰形象的塑造借助对其他人物(或:物)的描写来进行烘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渲染了军中悲壮、严肃的气氛,用环境描写烘托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勋级之高、赏赐之多,从侧面写出木兰战斗之英勇与战功之卓著;“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通过军中同伴的“惊忙”“不知”,从侧面表现木兰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3.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结尾以兔作喻,点明了在多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可以看出,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30.无题
[唐]李商隐
【主旨情感】主要表现恋人离别时的忧伤痛苦,抒发了缠绵执着的相思之情,并表达了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1.下列对李商隐的《无题》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全诗共两层:前四句写男主人公向女主人公诉说难舍难分的感情,后四句写男主人公对别后的设想和希望。
B.首联中“别亦难”为全诗诗眼,第二句用景物烘托,以“百花残”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渲染了“黯然销魂”的悲苦。
C.颈联中“愁”“改”写出了女主人公此刻的感情状态,“寒”是男主人公此刻心境的写照。
D.尾联运用典故,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改变了“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是无望中的希望。
【解析】D项表述有误,尾联的内容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
2.“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分别是什么意思?两个“难”字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相见时难”的“难”指困难,“别亦难”的“难”指痛苦难受;两个“难”字连用说明见面本来已很困难,所以分别时也更令人痛苦难受。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名句,你怎样理解?
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谐音,表现对爱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语言摇曳多姿,精彩感人。
炼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意深厚,第一个“难”指相会
困难,第二个“难”指心境的痛苦不堪,使相见无期的离别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
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
回婉转而显得分外深沉和缠

x东希收的天灵布变人作魔表现手法:东风无力百花戏情于景以景谊染
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
修辞:对偶、比喻。这两句对仗工整,借用春蚕到死才停
吐丝,蜡烛烧尽才停止流泪,表现
和对爱情
】春蚕结茧到死


情感:表现对爱情忠贞不贰的执着和无私奉献、勇于献
身的崇高精神
鬓改”一词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
译】清晨对镜梳妆,唯恐
鬓改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
夜吟
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对方的想象
译】夜晚对月自吟,该会觉
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瑰奇的
步表达相互关
译】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
情。言下之意是对方居住不远,希望有人前去传递书
信。表达出两人无法经常见面
书信传情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来往传递消息。九年级上册
27.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主旨情感】这首诗借乐府古题抒发情志,既抒发了诗人出仕无路,被迫离开长安时的苦闷彷徨和抑郁悲愤之情,也体现出其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典故运用】“闲来垂钓碧溪上”相传姜尚(姜太公)未遇周文王前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后辅佐周武王灭商。“忽复乘舟梦日边”相传伊尹受商汤任用前,曾梦见乘船经过太阳旁边。“长风破浪会有时”《宋书·宗悫传》载,南朝时宗悫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形容自己的抱负。
1.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这首古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愤激之情,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B.诗歌以叙事开篇,第一、二句营造了欢乐的宴饮气氛;第三、四句急转直下,“停杯投箸”“拔剑四顾”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抑郁和苦闷。
C.第五、六句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的艰难,形象化的语言中蕴含无限的失意;第七、八句诗人巧用姜尚和伊尹的典故,进一步抒发了政治失意的悲愤之情。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总有一天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到达理想彼岸,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解析】C项中,第七、八句表达了诗人期望有朝一日能得到明主赏识,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的强烈愿望。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行路难”,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唱出了无穷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解析】应是“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3.面对“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诗人为何“停杯投箸不能食”?
诗人想到现实之路充满坎坷险阻,前途迷惘无所适从,因而内心愁苦,面对玉盘珍馐也无法下咽。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人们往往在身处逆境、苦闷时自我安慰、自我鼓励时引用它。因为这两句诗抒写了诗人在长安历经仕途险恶时的深切体会,表现了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合称“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主旨情感】本诗通过对暮春时节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整首诗情景交融,情真意浓。
B.首句写景,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
D.诗歌想象奇特,将自己的感情托付于客观事物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解析】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的理解错误,“杨花落尽子规啼”表达了诗人悲苦哀怨的心情。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一句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
杨花飘忽不定,子规叫声凄凉,渲染了伤感的气氛。
B.第二句点题,“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C.诗歌后两句运用联想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天各一方,不能当面倾诉,唯有借月抒怀。
D.第三句以“愁心”直抒胸臆,是诗眼,因友人被贬龙标而生,得悉友人遭遇,深表同情和关切。
【解析】第三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感彩,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不是联想。
3.(2019·淮安)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又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的关切和同情。既点题,又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4.结合背景或诗的内容,说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作者因何而“愁”?(至少说出两点)
对友人的不幸遭遇而愁;对朝廷不重视人才,反而谪贬人才而愁;对友人路途遥远的担忧而愁;对与友人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因思念而愁。3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文学常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其诗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苏辛”。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主旨情感】这首词追忆了词人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其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典故运用】八百里:指牛。《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王济与之比射,以此牛为赌物,恺输,杀牛作炙。五十弦:《史记·封禅书》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题目中有“壮词”二字,“壮”字形象地描绘了抗金军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八百里”出自《世说新语》,用典贴切,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描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全词虚实结合,首尾写实,“梦回吹角连营”一句写梦境,激情直泻,打破了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规写法,凸显艺术上的独创。
D.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与之前的梦境形成鲜明对比,情感由雄壮变得悲壮,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和悲愤跃然纸上。
【解析】“八百里”是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绘“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达了词人渴望重回沙场的心情。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将士的英勇。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明作者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
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未酬的现实。
【解析】“已经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理解错误,这句表明作者想拥有为国建功的美名。
3.请结合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来分析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两句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4.“马作的卢飞快”一句引用了“的卢”的典故,有什么作用?
引用“的卢”的典故,从侧面衬托出了战斗的激烈、人物的英勇无畏。12.泊秦淮
[唐]杜牧
【文学常识】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其诗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
【典故运用】《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主旨情感】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晩唐统治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切和深深忧虑的情怀。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表现了一种空寂冷愁的情调,隐含着诗人吊古伤今的特殊情感。
B.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练而生动。
C.这首诗是借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作者目睹当权者昏庸荒淫,想到唐朝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增添无限感伤。
D.末句“犹唱”二字是以曲笔写深意,暗笑商女曲目不多,总是唱着那首《后庭花》。
【解析】D项“暗笑商女曲目不多”有误,诗中是借“商女”讽刺了晚唐统治者“不知亡国恨”而沉湎声色之中的昏庸本性。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写景,第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个“笼”字写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第二句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做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河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了诗人的忧愁和伤感。
C.“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明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在全诗结构中起点明主旨的作用。
D.这首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对现实的深切忧思,内容深厚,感情深沉。
【解析】“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点明时间、地点,且照应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这句诗在全诗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第四句中“犹”字意味深长,蕴含了哪些丰富的内容?
①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担忧。②对世道的愤慨之情。③表现出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正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景。
4.“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角度进行赏析。
这两句采用了反衬的写作手法,以台上轻唱的“商女”反衬台下依然沉迷酒色、不思教训的晚唐统治者的可怜和可悲,从反面着笔,更见讽刺的辛辣,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17.虽有嘉肴
《礼 记》
原文
译文(参考《教材解读》)
段落(层)分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yuè)命》曰“学(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一层:用类比手法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以“嘉肴”“至道”切入正题,从日常生活谈起,由具体到抽象逐步揭示事物的真理。第二层: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层:引用《兑命》中的话,得出结论——教学相长。
【结构图示】(阅读借鉴)―→―→
 【主题思想】本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写作特色】(1)比喻说理,生动形象。文中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来说明学习的道理:再好的学问,不学也不知道它的好处。(2)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核心素养】“教学相长”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自主学习,才能发现彼此不懂的地方。
一、通假字
学注学半 学:__同“敩(xiào)”,教导__
二、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注也
2.教然后知困注
三、词类活用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不知其善也 善:__好处__
四、一词多义

五、重点实词
1.虽有嘉肴  嘉肴:__美味的肉食__
2.虽有至道注至道:__最好的道理__
3.然后能自反注也 自反:__自我反思__
4.教学相长也长:__推动,促进__
5.其此之谓乎 谓:__说__
六、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不知其旨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应为“其谓此乎”)
八、重点句子翻译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九、问题探究
1.文章以“嘉肴”“弗食”开篇,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喻“至道”,以“弗食”“嘉肴”不知其旨“类比”“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的道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其优点是生动形象地引出论述的问题,进而论证论点,使文章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
2.本文中隐藏着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什么?
教学相长
3.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教然后知困”的理解。
我们在求知求学的过程中,帮助、教导别人的时候,也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产生新的困惑,从而引发思考,进而激励我们去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完善自己,获得更大的提升。
4.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课后习题)
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即“教”与“学”互相促进,“教”是“学”的另一种形式。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然后,对比“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引用《尚书》中的话印证观点。全文语言精练,逻辑严密。
阅读《虽有嘉肴》,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知其旨也  旨:__味美
(2)学学半
学:__同“敩”,教导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2)《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教学相长”的结论在前面已经道明,文章最后引用《兑命》中的一句话是否多余?
不多余,通过引用《兑命》中“学学半”的名言,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这种说理的方法叫作引用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文章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试结合学习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要多互动和交流。有时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学听,如果他能明白,表明你确实理解了;如果他仍有疑惑,那么你的理解或许存在遗漏或缺陷,这时你就需要自我反思,在互教互学的过程中,才能相互促进,有所提高。14.使至塞上
[唐]王维
【主旨情感】这首诗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产生的孤寂心情及在大漠雄浑的景色中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
【典故运用】“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用“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艺术特色】诗中有画,语言平实、直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单车”二字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了诗人在行程中内心的孤寂感。
B.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雄浑开阔,体现了这首诗豪放的艺术特色。
D.尾联写诗人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诗人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解析】D项中写诗人行至萧关,探马来报,都护逐杀敌军,已到了最前线,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表现了诗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心。
2.(2020·遵义)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和事由,表现了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了孤寂心境。
B.颔联“征蓬”“归雁”的意象,或是实写所见景物,更是即景生情,以景物自比。
C.整首诗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布局精巧;颔联采用对仗的手法,韵律和谐。
D.“候骑”是等候在此的士兵,表现了边塞将士对诗人的欢迎,让人倍感温暖。
【解析】D项“候骑”指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并不是“等候在此的士兵”。
3.(2020·遵义)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直”“圆”的妙处。
“直”字写出了孤烟直冲云霄的劲拔,“圆”
字写出了落日在地平线的衬托下又大又圆的视觉感受,直的是烟,圆的是落日,和地平线一起构成了一幅完美的几何图案;一“直”一“圆”描绘出在苍茫的大漠背景下,塞外壮丽独特的景象。
4.(2019·黄石)有人说“归雁入胡天”中“归雁”是作者自比,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示例一:同意。理由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身处“胡天”;二是作者出使边塞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京城,情境上如同“归雁”,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示例二:不同意。理由是认为此句是实写,是作者所见。34.满江红(小住京华)
[清]秋瑾
【文学常识】秋瑾,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作品有《秋瑾集》。
【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志向。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的上片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B.“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句子,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幽怨之情。
C.“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词人的失望。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迈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四面歌残终破楚”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不是失望。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为篱下黄花开遍”字面上描绘秋色,其实是表达词人初离家庭时矛盾的心情。
B.“八年风味徒思浙”写词人当时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写出了词人对那段生活的留恋。
C.词人运用“列”与“烈”两字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塑造了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
D.下片中“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一句词人意在表明自己素有的济世情怀。
【解析】这首词写于词人结婚的第八年,“八年风味”即指词人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词人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徒思浙”指词人思念浙江故乡,而不是对那段生活的留恋。
3.(2019·达州)词的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青衫湿”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封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4.有人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词作内容加以分析。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豪迈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加修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以及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之情。8.记承天寺夜游


原文
译文(参考《教材解读》)
段落(层)分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第一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第二层:描写庭中月光的澄澈,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第三层:议论抒怀,贬谪之悲、赏月之喜等多种情感交织,微妙复杂。
【结构图示】(阅读借鉴)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核心素养】要有豁达的心态,不被世俗名利牵绊,感悟自然,淡然处世。
一、古今异义
1.月色入户 
2.念注无与为乐者 
3.盖注竹柏影也
4.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为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__散步__
三、重点实词
1.欣然起行 欣然:__高兴的样子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注 空明:__形容水的澄澈__
四、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于是,就__
2.相与步于中庭 __介词,在__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语气词,相当于“罢了”__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3.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闲人者耳”)
六、重点句子翻译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020·聊城)
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七、问题探究
1.文中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简要说明。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也没睡,随后两人一同在院子里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两人心意相通、友情深厚。
2.文章以“闲人”结尾,请简要谈谈你对“闲人”的理解。(课后作业改编)
“闲人”包含着作者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感:有赏月时的悠闲自在,有贬谪之后的无所事事,以及旷达释怀的人生态度,等等。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就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请赏析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我”的寂寞之心,“入户”慰藉“我”,写得自然而生动。
4.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包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与其他文言文的对比学习
1.《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
(1)相同点:通过描写山水景色表达作者的情感。
(2)不同点:①情感不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小石潭记》表达的是作者被贬后凄苦悲凉的心境。②描写景物不同:《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小石潭记》描绘的是幽深冷寂的景物。
2.《记承天寺夜游》与《醉翁亭记》
(1)相同点:面对贬谪不沉沦,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表现出旷达的情怀。
(2)不同点:《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情感复杂,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醉翁亭记》中作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15.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主旨情感】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西湖明媚的春光描绘得生机盎然,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盛景的无比喜爱之情。
【艺术特色】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的重点不在于集中介绍某一景物,而是从整体着眼,描绘湖上的春意。
B.“渐欲”“才能”两个词语,动态地表现出“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C.作者对钱塘湖的观察点是固定的某一处,是从一个角度描写钱塘湖春景的。
D.这首诗处处紧扣季节特征,把春天的钱塘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十分迷人。
【解析】作者边走边看,观察点和观察角度并不固定。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诗人很讲究炼字,在颈联上巧用“乱”“迷”“没”等字,在本诗中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美景。
C.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
【解析】B项中“暮春”表述有误,诗人客观真实地再现了西湖早春的美景。
3.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争”和“啄”。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的忙碌和兴奋,似乎把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诗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全诗洋溢着初春的活力与生机。
4.诗中哪些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初平之水、早莺、新燕、浅草等景物体现了早春的特点。诗人描绘这些景物表达了对早春的喜爱之情。19.赤壁
[唐]杜牧
【主旨情感】这首怀古诗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的命运暗示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豪迈的气概。
【典故运用】二乔,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被称为大乔、小乔。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1.下列对杜牧的《赤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咏史怀古诗,曲折地表达了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迈的胸襟。
B.这首诗运用“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由“折戟”这一小事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暗示东吴命运。
C.诗的前两句运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诗人即物起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却不被重用,以小见大。“忧国忧民”的说法错误。
2.(教材·思考探究改编)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诗人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3.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
这两句诗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化,而是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八年级上册
13.黄鹤楼
[唐]崔颢
【主旨情感】本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吊古怀乡之情。
【典故运用】昔人已乘黄鹤去:其说有二:一说三国时蜀人费祎跨鹤登仙,曾在黄鹤楼上憩息;一说仙人子安曾乘鹤经过黄鹤楼。鹦鹉洲:一说东汉末年,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埋于洲上,祢衡曾作《鹦鹉赋》,后人因此称此洲为鹦鹉洲;另一种说法是《后汉书》中记载,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曾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此洲为鹦鹉洲。
1.下列对《黄鹤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开头四句以神话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情,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上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呼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解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实景描写,不是“想象”。
2.(2019·大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尾联情景交融,那长江的浩浩烟波,形象地代表了诗人无边的乡愁,那越来越深的暮色也不断强化着诗人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与“日暮”“烟波”之景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11.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文学常识】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为组诗《己亥杂诗》315首。
【主旨情感】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虽远离官场仍要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吟鞭东指即天涯”流露了诗人挣脱束缚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感。
B.后人常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比喻老一代甘愿为下一代牺牲自己的决心。
C.这首诗将抒情和写景相结合,表现了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心情。
D.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不要自弃,继续奋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解析】本诗前两句寓情于景,后两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作者发表的议论,因此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而不是抒情和写景相结合。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的前两句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诗人的议论。
C.诗人说“落红”实际上是自吐心曲。他辞官归隐,是为了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沉,决心继续关心国家大事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对新生命的赞歌。“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而不是给年轻的更有才华的人提供更多的升迁机会。
3.“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是如何写“离愁”的?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将作者的离愁别绪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4.这首诗共四句,写出了诗人哪几种心情?请作简要概括。
一是离愁的忧伤,二是回归的愉快,三是积极的人生态度。38.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文学常识】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浮休道人。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指南录》《正气歌》等。
【主旨情感】作者通过追忆抗元的艰难经历,表现了自己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
【典故运用】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1.下列对文天祥《过零丁洋》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国家危亡之时,起兵勤王抗元。
B.颔联用“风飘絮”和“雨打萍”六个字形象地揭示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C.颈联巧借地名写出了诗人昔日的惶恐和今日的零丁之感。
D.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失败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解析】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忧国之痛和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并没有表达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解析】C项中的两句诗运用了对偶、双关的修辞手法,未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3.“零丁洋里叹零丁”一句中的两个“零丁”意思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
不同。前一个“零丁”是地名,指“零丁洋”,后一个“零丁”指诗人孤苦无依的样子。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试结合全诗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16.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主旨情感】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映了诗人归隐后的生活状态,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艺术特色】情、景、理三者浑然融合,诗人写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含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
1.下列对《饮酒(其五)》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住在众人聚居的闹市,却没有世俗交往的喧闹,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B.“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傍晚时分,山上的气象愈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中悟出了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地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末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解析】全诗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自由闲适的心情,并没有表明出“迷惘状态”。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此诗是诗人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抒情小诗,其中“心远”二字指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问一答,写出了一种超尘脱俗的操守之美。
C.“山气日夕佳”一句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紧承上句,点明南山的暮景,引出下句的飞鸟结伴归林。
D.此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质朴的美。
【解析】“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指远离了追逐俗世的困扰,表现了诗人对争名夺利的世界的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而不是说诗人心中远离草庐。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
“见”字写出诗人采摘菊花时无意中看到南山的欣喜之情,符合诗人“悠然”的情趣。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然志趣和人生真谛。2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主旨情感】这首送别诗表现了诗人豁达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展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艺术特色】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采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手法抒情。
1.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离情别绪,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情感,被人们千古传诵。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虽别而如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解析】“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抒发的不是悲伤之情,而是劝勉之意,表达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景象,突出了宏伟阔大的气势。
B.颔联诗人以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惜别之中显现朋友胸襟的豁达。
C.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海内”与“天涯”相对,对仗工整自然,写出只要友情深厚,即使是相隔千里也像是邻居一样亲近。
D.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颔联将对象弄错,应是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豁达,而不是朋友。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一样,也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
4.这首诗首联是写景句,其中“辅”字和“望”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这两个字好在哪里。
“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0.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文学常识】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
【主旨情感】本诗以一个“游”字作为贯串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B.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C.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
【解析】C项“全诗都是写实”的分析有误,应是“虚实结合”。
2.(2020·天津)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解析】D项有误,尾联并不是忧伤的笔调,也并非直抒胸臆。诗人比较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由此可知,这两句表达的是对山村迷人景色、淳朴民风的赞美,没有表达“失意与孤独”。
3.有人说首联中的“莫笑”二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4.(2020·常德)你会在哪些情境下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佳句?
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③事情有了转机时。2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主旨情感】这首诗既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典故运用】“闻笛赋”西晋时,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杀害,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了《思旧赋》。“烂柯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载,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斧子柄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发现已经过了上百年,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去世了。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是诗人诉说自己谪居荒僻之地,不受重用时间之长久,慨叹仕途的坎坷。
B.“到乡翻似烂柯人”以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出世态变迁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在对仕途浮沉满心惆怅的同时,也表达出洞彻世事、达观而豁达的胸襟。
D.全诗表达了作者忧伤悲苦的情怀,以及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
【解析】“全诗表达了作者忧伤悲苦的情怀”理解错误,刘禹锡以“沉舟”“病树”喻指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整首诗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尾联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精神。
2.这首诗的作者被贬官在外多年,回京路上怀想往事,展望将来,心绪难平中又不乏刚健昂扬之气。这种复杂的情绪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凄凉的巴山楚水、“闻笛赋”和“烂柯人”、“沉舟”和“病树”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难以平静的心绪,而“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又表现出诗人刚健昂扬的精神。作者选取意象,无论是悲还是喜,无论是扬还是抑,“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
3.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积极向上、坚韧不拔(意志坚定)的人生态度。17.春望
[唐]杜甫
【主旨情感】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时长安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之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生活的愿望。
【艺术特色】语言精练,富有韵律美;情景交融,移情入景。
1.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首联写春望所见:虽然国都已经沦陷,城池残破,但是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草木繁密茂盛。诗人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通过对“花”“鸟”的描写,运用触景生情的艺术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C.颈联中的“家书抵万金”一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们心中共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解析】A项中“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说法有误,通读全诗可知,作者并非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而是慨叹山河破碎,忧国伤时。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用得好,为什么?
“破”字写出了都城沦陷、国破城荒、一派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人烟稀少的荒凉景象。诗人写今日之景,为全诗营造了荒凉凄惨的氛围。
3.(2019·湘潭)诗人时年四十多岁,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原因是什么?
“白头”为愁所致,“搔”是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因此,诗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18.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描绘将士们临危不惧、奋勇杀敌的壮烈场面,赞颂了将士们顽强的战斗意识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典故运用】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才。
1.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诗运用“黑”“金”“紫”“红”等色彩浓丽的词语,想象丰富奇特,语言瑰丽奇峭。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战争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颔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争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寒夜中凝成紫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B.“压”字,把敌军的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C.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D.“半卷红旗临易水”寓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解析】“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边塞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成紫色。
3.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场面做铺垫。
4.由“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易水”,你联想到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专题二 古诗词曲鉴赏
七年级上册
1.观


[东汉]曹操
【文学常识】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主旨情感】全诗通过描写沧海的宏伟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建功立业的抱负。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让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还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解析】“水何澹澹”描写的是大海的远景,而不是近景。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歌前四句写诗人登山所见之景,是实写。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解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是虚写,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示的画面。
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草木摇动,呼呼作响,海面上波涛汹涌。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
“若”是好像的意思,用在这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2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北宋]晏殊
【主旨情感】这首词写词人在暮春黄昏时的生活和心情,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好景不长的感伤之情。
1.下列对本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上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解析】词中并没有运用典故,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变与不变的描写,表达自己由此产生的对人生“无可奈何”、难以名状的惆怅之情。在景物描写中暗示出对人生的理性把握,表现了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全词意境高远,含蓄典雅,而不是“平实直白”。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中的“几时回”折射出词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几时回”三字,折射出词人一种企盼其返、却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3.“小园香径独徘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一幅词人在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上,独自走来走去的画面。
内容理解: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
曲新词酒

【译】填一曲新词品尝一杯美酒,
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新”“旧”对比,表达出景物依
去年天气旧享台。、旧而人事全非的怅惘情思。
译】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表现手法:“夕阳西下几时回”借景抒情,形象生动地倾吐了词人
夕阳西下几时回
满腔的沉郁,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以及对年华将
【译】西下的夕阳什么时候才能回转?
逝的伤感,同时也暗含了希望美好事物重现的微妙情怀。
内容理解:词的下片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伤感。既流露
了对繁华易尽的“无可奈何”,也传达出看到旧识归来的欣喜,惋
惜伤感与通达欣慰交织在一起,融人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景物
无可奈何花落去,
中,透露出某种生活哲理。
译】无可奈何中百花残落,
写作手法:融情于景,将伤春的情怀融入花开花落、燕去燕来等自
似曾相识燕归来。(,然景物。
译】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
炼字:“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春
小园香径独徘徊
天、大好年华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译】独自在弥漫着花香的园中小路上徘徊。
修辞、哲理:前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无可奈何”表现出词
人对落花怀着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词人对归燕带着
迷离的思绪。同时蕴含着美好事物的消逝不可阻挡,但其他美好
事物会再出现,生活不会因其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的哲理20.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主旨情感】这首词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她对理想的渴望和追求。
【艺术特色】气势磅礴,音调铿锵,这首词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和真实、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构成了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所,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词人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过上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解析】在这首词中,词人表达了自己烦闷的心情,认为自己前途茫茫,空有一身才学,却毫无用处,并没有自认为是成功女词人。
2.(2020·衡阳)下列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A.李清照的词以婉约细腻为主,《渔家傲》是其婉约词的代表之作。
B.诗中“归”字饱含作者经历人生道路上的流徙奔波后,希望得到一个理想归宿的热切愿望。
C.“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表达了诗人空有才华、终遭逢不幸的深沉慨叹。
D.本词通过记梦表现了词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传达出积极进取的力量。
【解析】这首词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3.(2020·衡阳)请用自己的话描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两句诗的画面。
示例:天空中云雾翻涌,一片曙色朦胧,仰望头顶的银河似在转动一般,将点点星光投散在海面,像无数的船儿在舞动着风帆。
4.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作者运用比喻和用典的修辞手法,把自己比喻成大鹏,乘万里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29.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作豪迈奔放,与南宋辛弃疾合称“苏辛”。词集有《东坡乐府》。
【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对中秋醉酒赏月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政治失意的苦闷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1.(2019·河北)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词前小序交代了写作的时间及写作的缘由,并领起全篇。
B.词人把酒问天,写出了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也表达了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C.词人在“我欲”“又恐”“何似”的情感波澜中,含蓄地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表面写对明月的埋怨,实际表达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解析】词人用“我欲”“又恐”“何似”三个词语,写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深刻地表达了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词人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C项中“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厌弃”的说法是错误的。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是一首望月怀人之作,全词情理交融,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B.开头词人把酒问月,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了探索,气势不凡,充满浓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C.“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和智慧。
【解析】应该是充满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3.(2019·河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在离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②体现了作者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人们分别时的苦闷与惆怅。③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弟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④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使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4.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暗示了词人的忧伤。39.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文学常识】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主旨情感】这首散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抚今追昔,联想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1.选出对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误的一项( A )
A.“聚”“怒”二字分别从听觉、视觉描写了潼关之险,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B.“望西都,意踌躇”写出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C.“宫阙万间都做了土”没有直接提到战争,但改朝换代的战争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D.最后两句为全曲点睛之笔,是作者对以往的历史所做的概括与批判。
【解析】“聚”“怒”二字分别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写潼关之险,A项意思正好相反。
2.下列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表明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体现出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散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意在告诉人们,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解析】D项,“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对这首元曲的理解有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说如果天下安定,皇家定要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如果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百姓也受苦,感慨天下不论是兴是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写出作者当时的忧民思想。
3.曲中“踌躇”一词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踌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此时内心的不平静,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历代王朝兴亡的感慨及对在动乱中遭受苦难的人民的同情。
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这两句,指出一个朝代的兴也好,亡也好,受苦的都是老百姓。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统治者的无比愤慨。8.望岳
[唐]杜

【文学常识】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巩县(今河南巩义)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代表作有《春望》及“三吏”“三别”等。
【主旨情感】本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浑景象,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雄心和气概。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联诗人自问自答,其中“青未了”三字写出了泰山苍翠和连绵不断的特点。
B.颔联“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写得似乎有了感情;“割昏晓”三字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写到了极致。
C.颈联写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荡漾,归鸟尽入眼帘,时已薄暮。
D.全诗八句没有一个“望”字,但作者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由远望写到近望,再写到凝望。
【解析】“割昏晓”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此句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上和晚上。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全诗紧扣“望”字,并由望岳想象将来的登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蓬勃的朝气。
B.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出泰山的高耸入云,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C.颈联写细望所见,对仗工整,写出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广阔,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D.尾联写诗人登上泰山绝顶的感受,抒写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析】D项“尾联写诗人登上泰山绝顶的感受”的理解错误,应是诗人想象登上泰山绝顶的感受。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有诗评说,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
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表现为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二者一脉相承,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主旨情感】诗人通过描写自己的悲惨遭遇和困苦凄凉的生活,反映了安史之乱带给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展现了其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以及博大宽广的胸襟。
【艺术特色】叙事和抒情相结合,长句和短句相结合,错落有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解析】D项中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出秋风声势之盛,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态,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
C.第三节运用景物描写,渲染了特定的气氛,侧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窘迫和他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D.“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解析】第三节并没有体现出诗人壮志未酬的愁苦之情。
3.(教材·思考探究改编)诗中有不少精彩的描写,如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的描写。试结合具体诗句做简要分析。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风怒号”,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这些描写,动态十足,惊心动魄。
4.请对“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用“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一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诗人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的心情。5.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文学常识】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主旨情感】这首诗通过描写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念之情。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首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跃然纸上。
B.“巴山夜雨”在诗中出现了两次,前一句是想象与妻子(或友人)会面时的情景,后一句是实写,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C.“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在时间和空间的回环对照中,将深挚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含蓄隽永又曲折细腻。
D.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了他对妻子(或友人)的思念,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解析】前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对夜雨景象的描写,属于实写;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与妻子(或友人)会面场景的想象,属于虚写。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灌注秋池的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3.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表现了诗人思念的沉重和悲怆。7.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文学常识】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等。
【主旨情感】本诗通过描写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心绪。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前两句“古人”与“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表现出诗人壮志未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B.“念天地之悠悠”中,“念”字表达了诗人囊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悠”使用叠词,增强了反衬效果。
C.“独怆然而涕下”把个人放到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中,使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顿时神韵飞动。
D.诗人独自一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感慨无限,含蓄地表达了自己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寂郁闷。
【解析】D项“含蓄”表述有误,这首诗直抒胸臆,语言苍劲奔放而有感染力。
2.请描绘“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展现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看这茫茫宇宙,无边无际,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泪下。
3.请分析本诗与《黄鹤楼》在情感上有何异同。
相同:两首诗都表现出苦闷、孤寂之情。
不同:《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寥无奈之情;《黄鹤楼》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9.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等。
【主旨情感】本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和不畏艰难、立志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后两句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道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B.诗歌第二句写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传达出诗人积极、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心理状态。
C.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前两句虽然也是写景,但这仅仅作为后两句议论的铺垫。
D.全诗的含义是: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
【解析】这首诗没有过多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首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写古塔之高表现自己立足点之高,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铺垫。
B.“不畏浮云遮望眼”中“浮云”指眼前的困难,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此山中”与《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既抒发了诗人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与抱负,又表现了诗人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
【解析】这首诗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心理。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时,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4.(2020·龙东地区)“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中“不畏”如何理解?写出这两句诗蕴含的深刻哲理。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两句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八年级下册
22.关雎
《诗经》
【主旨情感】本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的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诗中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率真,以清新动人的笔墨表现了青年追求爱情的纯洁愿望,风格健康明朗。
【艺术特色】采用比兴的手法,结合重章叠句、虚实结合的手法,产生了一种耐人寻味、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1.下列对《关雎》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中用“窈窕”“淑”来形容女子,赞扬她文静美好的样子。
B.“左右流之”“寤寐求之”两句中的“之”指代的内容不一样,前者指“荇菜”,后者指“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两句描写的是现实中男子与心爱的女子嬉戏的场景。
D.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形式,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解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描写的是想象的情景。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古诗反复写摘“荇菜”,这一情节委婉含蓄地点明淑女虽是君子佳偶,却可望不可即。
C.“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D.“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解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3.(2020·陕西)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4.(2020·陕西)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
【示例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示例二】“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40.相见欢(课标篇目)
[南唐]李 煜
【文学常识】李煜,五代南唐国君,字重光,世称李后主。975年亡国降宋,后被毒死。
【主旨情感】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上阕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做铺垫,下阕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复杂而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之情,凄切地再现了去国离乡的锥心之痛。
1.下列对《相见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起句“无言独上西楼”,绘尽孤独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D.“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现了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内心感受。
【解析】B项中“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只是写出了梧桐深院的清冷秋景,很明显这个“只是”有错误。这句写的不只是这满院清秋冷景,更有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
2.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渲染孤寂凄凉的气氛;“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的离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
3.“剪不断,理还乱”以丝喻愁,写出了离愁怎样的特点?
“剪不断”写出离愁繁多和绵长的特点;“理还乱”写出离愁纷繁杂乱、难以厘清的特点。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上阕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阕借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32.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为朝廷效命的坚定决心,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朝廷重用自己的愿望。
【艺术特色】感情纵横奔放,词中一连串表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生动形象。全词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不乏慷慨激愤之情,气势恢宏,充满阳刚之美。
【典故运用】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孙郎,指孙权。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载: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
1.下列对《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词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来看都是粗犷、豪放的,体现了苏轼豪放的创作风格。
B.词的上阕展现出人数众多、装备齐全的壮观的狩猎场面,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
C.“何日遣冯唐”一句化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赦免自己、重用自己,表达了词人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D.结尾三句卒章显志,表明了词人希望驰骋沙场、为国御敌的雄心壮志,抒发了词人关心国家命运、愿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
【解析】在这首词中,词人并没有表达“对朝廷的痛恨和愤懑之意”。
2.下列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B )
A.词的上阕描绘打猎的壮阔场面,下阕抒发由打猎激发出来的胸襟抱负。全词由实而虚,由叙事而抒怀。
B.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为报倾城随太守”说明苏轼受到百姓的爱戴,“亲射虎,看孙郎”描绘出百姓与苏轼共同射虎的盛况。
C.下片以抒情为主。写出了作者酒酣之后的胸宽胆壮,虽然长出了白发也毫不在意,而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结尾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D.“西北望,射天狼”既引用了典故,又从天文和地理位置上把“雕弓”所要射中的目标,指向了西北方的西夏。
【解析】“亲射虎,看孙郎”化用典故,突出了词人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故选B项。
3.(2019·河南)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①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②“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阕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③“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的狂气。
4.“千骑卷平冈”中“卷”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卷”字极具表现力,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情绪高昂的豪迈气概,为凸显“老夫”的狂放形象营造气氛。4.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文学常识】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著有杂剧《汉宫秋》、小令《天净沙·秋思》。
【主旨情感】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晩景图,表达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
1.下列对这首小令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小令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第一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读来令人倍觉亲切,可仔细想想,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最后一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解析】题目中“秋思”的“思”是“思念”之意,而不是“思考”的意思。
2.下列对这首小令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首小令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游子的悲哀。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旨,直抒天涯游子之悲情。
【解析】“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属于直接抒情。
3.“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①以乐景写哀情,反衬作者孤苦寂寞、思念家乡的感情;②与流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4.如果把“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马”改为“骏马”,好不好?为什么?
示例:不好。“瘦马”改为“骏马”整首曲的意境全变了。整篇写的都是作者的思乡之情,曲中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等都明显呈现出一种萧索之意,若是此时出现一匹高大的精神饱满、意气风发的骏马就不应景了。而且瘦马未必是真的瘦,只是为了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九年级下册
31.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主旨情感】这首词通过对边塞秋季肃杀景物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苦和忧国思乡、孤独愁苦的心情,也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不修武备、消极御敌的愤懑不平。
【典故运用】勒石燕然:燕然,山名。东汉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
1.下列对《渔家傲·秋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上阕先用“异”字总写边塞秋景与中原景色的不同,然后以大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B.“长烟落日孤城闭”写暮霭生成、夕阳西下、城门紧闭。这一句反映了当时北宋的西北边关战事吃紧,守军戒备森严的紧张形势。
C.下阕首句写将士远离家乡,戍守边关,旷日持久;“燕然未勒”用了汉代大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后刻石勒功而还的典故,表达作者功业未成的苦闷。
D.整首词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结尾,爱国激情与思乡之苦交相融会,构成了整首词矛盾、复杂、厚重的情绪,有一种苍凉而悲壮的美。
【解析】A项中的“雁”“边声”“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了苍凉、孤寂、深沉、悲凉的边塞景色,而不是“清朗、秀美的边塞风光”。
2.下列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雁去无留意”,反衬了边地的荒凉,暗示了戍边将士的悲凉心境。
B.“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生活很艰苦。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悲怆的情调中,鲜明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腐朽软弱的控诉和批判。
D.全词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感情真挚深沉,语言质朴凝练,读来真切感人。
【解析】这首词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而结尾三句中“羌管”发出的凄切之声,加上秋霜,加重的是征人的愁思,“将军白发征夫泪”则采用互文的手法,悲怆含蓄地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是全词的主旨所在。所以C项的说法错误。
3.(2020·广州)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衡阳燕去”“霜满地”。
4.(课后习题改编)《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真实写照。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
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词人的情感体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在抒情的气氛中也叠映出“浊酒一杯”“燕然未勒”“羌管悠悠”“将军白发征夫泪”等意象,可见词人是借助诸多意象来抒发情感的,表现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23.蒹葭
《诗经》
【主旨情感】本诗通过叙写男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而决心冲破阻隔,追求伊人。表达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着,抒发了主人公欲见伊人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艺术特色】诗的每章开头都采用起兴手法,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使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
C.“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追寻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
【解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比”的手法。
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这首诗营造了缥缈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协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3.(课后习题)《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几度求索,也暗示了“伊人”的踪迹飘忽不定,难以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