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离子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
(2)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3)了解离子的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讨论、交流,提高归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观察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以及演示离子的形成过程,化抽象为直观,增强认识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初步学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方法。
【教学重点】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其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2)离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核外电子分层运动想象表象的形成。
(2)离子符号的书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视频、学生表演训练。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仅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电子在核外的空间里作高速的运动。那么,电子是怎样排布在核外空间的呢?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比较简单,氧原子核外有8个电子,这8个电子是怎样排布的,又是怎样运动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板书】一、离子
【课件】视频:原子核外电子运动及排布规律。图片: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讲解】(1)在多电子原子里,由于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七层。
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根据以上三点内容我们可以总结出:?
电子层数:?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离核距离:近 远?
能 量:低 高
【讲述】为了能够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板书】2.原子结构示意图?
【课件】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写法及表示意义。?
【课件】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提问】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课件】钠在氯气中燃烧的视频及Na+、Cl-形成过程的动画。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表演】三位同学表演引入。
原子Na拉着电子e,原子Cl跟随其后,分别登上讲台。成一字形排开。
Na:(举手,指着自己的头饰,上标符号Na)我是钠原子,我有11个电子,(指着饰电子的同学说)这是我最外层的那个电子,你别看他外表老实,其实很不安分,总想离开我,所以我是不稳定的结构,谁要这个电子?
Cl:我要!
Na:你是谁呀?
Cl:俺姓氯,叫氯原子,我有17个电子,我的最外层有7个电子,再加一个电子我就达到稳定啦!给我吧!
Na和Cl:我们问这个小电子,愿不愿意?
电子e:跟谁都一样。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Na:现在正创造文明城市,你说话要注意文明噢!你走吧!(把电子推向氯原子),我稳定了,我带正电了,我改名叫钠离子了。(把头饰上原本在脑后的钠离子符号转到额前)?
电子e:我有新主人了(走向Cl原子)。为什么伤心的总是我??
Cl:(把电子e一把搂过来,搂在外侧),小东西,我最需要你了,有了你我就稳定了,我带负电了,我也改名了,叫氯离子。(把头饰上原本在脑后的氯离子符号转到额前)
Na和Cl(手拉手,一起)说:由于静电,我们结合了,我们的许多同伴和我们一样,这样氯化钠这种化合物就形成了,食盐就以我们为主。我们为人类健康默默地做着贡献。
弯腰谢幕,三位同学走下讲台。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你会写出这些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吗?
【课堂小结】
本节所学内容要求同学能够识别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掌握离子的概念,能够区别离子和原子,知道了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和原理。通过学习我们还应该学会从微观想象中锻炼自己分析推断的思维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1.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
2.原子结构示意图
3.离子
(1)定义: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而形成的带电微粒。?
(2)分类:带正电的离子称为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4.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
教学反思
本节课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重点。为了说明离子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就必须介绍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本节课内容不同于宏观物质运动的规律,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学生对电子层的了解就有一定困难,是教学中的难点,但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本课内容的特点,从以下几方面突破难点和重点:采用画图和生动的比喻,力求教学直观;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心体会它的含义。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内容要求不高,只要能形成初步观念就可以了,所以要掌握分寸,在教学上不必深究。
PAGE
1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 微粒的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生认识O2、CO2、H2O等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之后,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开端。 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溶解现象、明了物质结构与化学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以后学习金属、 酸、碱、盐的组成和性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本节内容的学习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化学学习,可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完成“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2)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形成对已有的事实进行分析归纳并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物质的宏观状态与特性是由构成的微粒的种类、排列以及运动决定的观点。?
(2)通过实验逐步形成对照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思想。
【教学重点】
知道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学会运用“比较” 的方法研究事物间的异同。
【教学难点】
形成物质的微粒性的观点,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不同物质微粒的空隙大小不同。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高锰酸钾、药匙、白纸、研钵、试管、量筒、烧杯、水、滴管、浓氨水、 酚酞试液、酒精、细玻璃管、注射器。 教师用具:投影仪、酒、香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在认识世界,利用物质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不少疑惑,如:牛顿发现苹果总是向下坠落,拉瓦锡发现红磷燃烧后总有部分气体剩余……正是科学家们没有放过这每一个小小的疑惑,不断地思索和探求,以至于今天我们能更清楚、更透彻地认识世界。?
小明、小丽和同学们一样,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遇到“不解之谜”,我们怎么去面对困惑呢?flash动画播放小明和小丽的“不解之谜”。?
1.“1+1=2”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等式??
一杯水 + 一块糖 = ??
2.夏日缘何飘“雪”??
炎炎夏日,忽然风起云涌,雨点、冰粒从天而降……?
3.水“跑”哪儿去了??
水蒸发、电解后液态水无踪无影地“跑”了。
我们用好奇的双眼去认识世界,却依然难以看透物质内部的奥秘,让我们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去探求和发现物质内部肉眼看不见的秘密吧。相信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能帮助我们揭开许多不解之谜。
【板书】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活动与探究 物质的微粒性
【补充实验】1.从盛有高锰酸钾的试剂瓶中取出一药匙高锰酸钾放在一张白纸上观察。 现象:高锰酸钾是一种紫黑色的颗粒。
【设问】这些高锰酸钾颗粒是否可以再分呢?
2.用研钵研碎高锰酸钾颗粒,并把这些研碎的颗粒放在一张白纸上观察。
现象:高锰酸钾颗粒变得更小,呈粉末状。
结论:颗粒状的高锰酸钾可再分成粉末状(更小的颗粒)。
【设问】已呈粉末状的细小高锰酸钾颗粒是否还可以再分?
3.用量筒量取10mL水加入一试管中,用药匙取第2步研磨好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高锰酸钾粉末消失,试管中的水呈紫红色。?
结论:高锰酸钾粉末变成了更小的看不见的物质进入水中。?
4.在一烧杯中加入50mL水,把第3步得到的紫红色液体倒入烧杯中,观察现象。?
现象:烧杯中的水变成浅紫红色。
【提问】(1)固体颗粒为什么会消失?
【交流】(1)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 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提问】(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交流】(2)变浅甚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说高锰酸钾固体是由非常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小结】 不仅高锰酸钾如此,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可以分割的,分到最后,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观察与思考
【过渡】根据前面的学习和已有的经验,你对物质的构成微粒有怎样的认识?可用哪些事实解释你的认识?
【交流】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说明微粒微小。我们把紫黑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成紫红色;走近花园会闻到花香;打开酒瓶会闻到酒香;以上实例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过渡】下面我们用实验来探究微粒的性质。?
【演示】教材63页图3-2。?
【投影】引导学生分析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的。
【板书】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②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③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微粒运动的速率就越大。
【提问】哪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交流】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过渡】微粒还有什么性质?
【实验】教材63页图3-3、图3-4。?
【投影】引导学生分析
【板书】2.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②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③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气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阅读】教材64页最后一段和图3-5,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知道一些常见物质各由什么微粒构成。
【讲解】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金属和稀有气体如铜、铁、氦、氖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而氯化钠、高锰酸钾等则是由离子构成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微粒具有三个特点:①体积很小、质量很小;②处于永恒运动之中;③微粒之间有间隔,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我们可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布置作业】
完成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运动的强弱程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越剧烈
2.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
①构成物质的微粒间都有一定的空隙。②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③在固体和液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气体中,微粒之间的空隙比较大。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 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PAGE
1第2课时 分子与原子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4)了解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5)知道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6)知道原子中的一些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教材理论结合的方法,用教材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4)通过阅读分析、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学习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5)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直观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对微观粒子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4)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5)了解为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张青莲教授事迹,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3.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4.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间的区别和联系。
4.原子、原子核的构成。
5.相对原子质量的公式的计算及应用。
【教学准备】
电脑多媒体、投影机。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而物质又是由许许多多的微粒所构成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已经知道这些微粒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回答: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是体积、质量极其微小的;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隙。)不同的物质,其构成的微粒不同。科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证实,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本节课我们就先来认识分子、原子这两种微粒。
引导探究
【提问】(教材65页联想与启示)电解水可以得到氧气和氢气。氧气、氢气和水各有自己的不同性质。为什么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呢??
【回答】(阅读教材65页第一段)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的微粒不同。水发生电解时水分解得到氧气和氢气,而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聚集而成的(教材65页图3-7、8),氢气是由大量的氢分子聚集而成的(教材65页图3-6、8),换句话说,大量分子聚集成物质。既然,构成它们的微粒——分子已经不同,其性质也就不同,所以氧气、氢气不再具有水的性质了。
【提问】根据学过的微粒的基本性质,你能说出分子具有哪些基本性质吗?
【交流】分子很小(阅读教材66页第一、二段。质量小,体积小),分子是在不停运动着的,分子之间有空隙。?
【讲解】(因此我们也可明白)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板书】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的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在不停的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
3.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讲解】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交流讨论
【提问】氢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的粒子,它能不能再进行分割了呢 如果能分,那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阅读66页)?
【交流】分子不是最小的粒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投影】展示水分子、氢气分子、二氧化碳分子等模型。(65页图3-8)
【交流】从以上模型可以看出,1个水分子是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构成的,即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过渡】前面我们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在我们又认识了分子和原子,那么如何用我们现在学到的分子、原子的微观知识去解释宏观世界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呢?
【展示】电解水时水分子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教材66页图示)
【提问】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水发生电解的时候,发生变化的微粒是什么?不变的微粒是什么??
【交流】水发生电解时水分子可分成氢原子和氧原子,而氢原子和氧原子不可再分。而是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提问】通过对电解水过程中微粒的变化,你能获得哪些启迪??
【交流】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而分子种类一定变化。?
【提问】通过对电解水过程中微粒的变化,你从微粒变化的角度如何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交流】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聚集成新物质,有的原子也可直接聚集成新物质。
【提问】水受热蒸发与电解水过程有何不同?你会用分子的观点解释吗?
【交流】水受热蒸发只是分子间的间隙发生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属物理变化;水的电解过程,分子发生变化,属化学变化。它们是两个不同的过程。
指导自学
【指导】阅读67页“拓展视野——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讲解】简单介绍人类对原子认识和发现的过程,及STM技术使人类视野直接进入微观世界。 ?
【展示】(67页图3-10、3-11)用STM技术在铜表面镶嵌铁原子及STM拍摄的硅原子图像。
【过渡】在学习了分子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原子的基本性质吗??
【交流】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微粒[常见的金属(铁、铜、汞等)及稀有气体(如氦、氖等)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其具备微粒的基本性质:原子极其微小(教材67页原子体积大小的比较图3-9)、原子之间有空隙、原子在不停运动着。
【板书】二、原子?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是由原子结合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4.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数目不变。
【板书】三、原子的构成
交流讨论
【投影】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
【课件】汤姆生发现电子。(学生观看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交流】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课件】卢瑟福发现原子核。
【投影】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动画。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勇于探索的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提示。?
【交流】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69页“拓展视野——原子核内有什么?”。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观看模型图片。)
【提问】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交流】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交流】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设疑】我们来看下面的表格,比较几种原子的构成。
【提问】通过此表格,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交流】1.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的中子数就为0;可以得到等量关系:质子数=电子数;中子数和质子数没有等量关系,某些原子中出现了等量关系,那也是偶然。
问题情景
【问题】科学家研究发现,在0℃一个标准大气压时,22.4L氧气中大约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0℃时氧气密度为1.429g/L)。据此你会计算一个氧分子的质量大约为多少千克吗?根据氧分子的构成你还能确定一个氧原子的质量吗??
【计算】一个氧分子的质量大约为5.316×10-26kg,一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8×10-26kg。
【讲解】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表示一粒米的质量一样。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来简便的衡量原子的质量呢?
指导学习
【指导】阅读70页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课件】视频: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家张青莲。?
(通过了解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相对原子质量的符号是Ar,它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为“1”。
【设疑】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你能列一个计算公式来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吗?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1.993×10-26 kg,你能根据教材70页提供的原子质量分别计算出这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吗??
【练习】在老师的提示下写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在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时保留整数。?
(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中的比较方法和化繁为简的思想,学会利用公式计算相对原子质量。)
拓展知识
【课件】投影原子中微粒数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表格。
【设疑】通过表格你从数据中可以找出哪些关系?从中你是否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
【交流】1.质子数等于电子数;2.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解释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质子数加中子数等于相对原子质量证实了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讲解】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体相当,每个质子或中子的相对质量都约为1,电子的质量约为它们的1/1836。而我们在讲相对原子质量时用到的那种碳原子就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6相对原子质量为12的碳-12原子。
活动探究
【设疑】在课的开始部分我们分别计算了氧分子和氧原子的质量,通过计算我们实际也发现了,分子的质量也是不好使用和记忆的,那么你能想到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交流】也把它和碳-12原子相比。
【探究】大家都想到了用计算氧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来表示氧分子的相对质量。那么请同学用这种计算方法来表示氧分子的相对质量,然后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最后两行,请你试着用书本提供的定义来计算氧分子的相对质量,最后请你比较一下用这两种方法算出来的氧分子的相对质量是否一致?
【计算】两种方法算出的结果都是32。
【讲解】跟相对原子质量一样,相对分子质量跟“分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符号是Mr,它的国际单位制(SI)单位也为“1”。
思考训练
【训练】根据75页表3-4相对原子质量的数据,算一算O2、H2O、CO2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多少?计算时注意格式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拓展】在老师的指导下,计算下列各式的相对分子质量:2H2O、Ca(OH)2、CuSO4·5 H2O。?
【思考】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如何处理化学式前后出现的数字。
【课堂小结】
原子与分子的区别与联系
相同点:都具有微粒的基本性质;不同点: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关系: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重新构成新的分子。?
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
(1)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对于原子来说,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布置作业】完成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一、分子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的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在不停的运动;分子之间有空隙。
3.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二、原子
1.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分子是由原子结合成的。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三、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四、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比,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教学反思
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教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学生想象,因此,这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可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或图片,这样,既能诱发学生想象,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