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师
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今日积累:
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师
说
韩
愈
学习目标: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以”这些文言虚词;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
“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的华而不实的文风。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苏轼、苏辙、
曾巩、王安石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愈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
柳宗元
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一读
求通顺
二读
晓文意
三读
析结构
四读
品手法
文言文“四读”学习法:
一读
求通顺
字词注音
句读(d
òu)
或不焉(fǒu
)经传(zhuàn
)
从师(cóng)
读书(dú)
不能(b
ù
)
传道(chuán
)从容(cóng)
聃(dān)
蟠(pán)
苌弘(cháng)
近谀(yú)
贻(yí)
冉(rǎn)
潘(pān)
长幼(zhǎng)
须臾(yú)
怡(yí)
通假字
传道受业解惑
或不焉,或师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通假异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时候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给业务知识和技能、解释疑难问题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学习,它做为疑难问题来说,就永远不能解决了。
二读
晓文意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出生在我之前,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当然要跟着他学;出生在我之后,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着他学。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我是学道理啊,那何必问他的年纪比我大小呢?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不论高贵的,不论卑贱的,不论年长的,不论年少的,道理在哪里,老师就在哪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唉!从师的道理已经失传很久了!要想使人们没有疑惑很难了!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了,可是还跟老师请教呢;如今的一般人,他们比圣人差多了,反而感到向老师学习是羞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因此圣人越来越高明,愚人越来越糊涂。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有些人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他自己,却以向老师请教为耻,这真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孩子们的老师,是把书教给孩子们来学习诵读书上的文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那些道理。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解决那些疑难问题的:一种情况是不知句读,一种情况是有疑难的问题不能解决;不知句读就向老师请教,有疑难问题不能解决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我看不出他明白事理啊。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巫、医师、乐师、各种手工业者,不以互相请教为耻。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士大夫这一类的人,一谈到老师、弟子的称呼,就大家聚在一起讥笑他。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一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他跟他年岁差不多呀,懂得的道理也不相上下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可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认为是近于谄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啊!从师的道理不能恢复的原因,可以明白了。巫、医生、乐师、各种手工业者那般人,士大夫看不起他们,如今士大夫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恐怕是值得奇怪吧!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郯子那些人,他们的学问道德并赶不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所以学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在业务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不过像这样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岁了,喜好古文,六种经书和传注都在学习,不受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拘束,跟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道理,作了这篇《师说》送给他。
1.
师
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作名词用
老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姓氏
古之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师襄
(2)作动词用
学习、效法
从师(学习)
以……为师
吾师道也
或师焉,或不焉
孔子师郯子、苌
弘、师襄、老聃
2.
之
(1)作代词
(2)作助词
(3)作动词,“到”、“往”;
结构助词,“的”
放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表示宾语前置
表示定语后置
指代人或事物;指代自己
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
蚓无爪牙之利
句读之不知
辍耕之垄上
古之学者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3)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4)句读之不知
(5)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
代词,他
2
代词,这些
3
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4宾语前置标志
5代词,代“六艺经传”
2.
之
3.
者
(1)相当于
“……的人”
(2)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
略作停顿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4
.其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代词,指圣人
代词,指“闻道先乎吾”的人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5
.道
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2
吾师道也
3
道相似也
4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
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风尚
6
.无
1
无贵无贱
2
圣人无常师
7
.
1
吾从而师之
2
而耻学于师
3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无论
没有
以------为师,意动
以------为耻,意动
低于,
动词
圣人
愚人
名词
一词多义现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师道也
吾从而师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意动用法,以……为师
动词,从师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名词,军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六艺经传
皆通习之
朔气传金柝
舍相如广成传舍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动词,传递,传送
名词,客舍
一词多义现象
找出古今异义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译为㈠用来……办法(方式、工具、依据等);㈡……的原因(或缘由)。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不论。(今)没有。
小学而大遗:(古)①小的方面;②一般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
(今)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吾从而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词类活用现象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
②、渔人甚异之?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名词?
以……为师
形容词?
以……为奇异
名词
以……为师
动词?
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③、小学而大遗
“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疑惑的问题。
“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人、愚人。
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特殊句式
不拘于时,学于余。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被动句式
介宾短语后置
诵读第一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人为什么要从师?
a学者必有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人非生而知之者。
②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读
析结构
诵读第二自然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圣益圣,愚益愚。”或“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自于此乎?”
②接着,本段中“今之众人”在从师一事上存在自相矛盾的事实,这是怎样的一个事实?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本段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分别怎样做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曰:‘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这样的做法带来怎样的结局?
④通过以上三组对比,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用自己的话回答,用原文回答。
自己的话:士大夫之族自恃门第高贵,耻于从师是错误的,愚蠢的。原文:“学者必有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论述中心
1
“今之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古之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2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3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纵比
自比
横比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文章第四段交代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哪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不拘于时”、“学于余”、“能行古道”。
综观全文,观点很清楚了:“学者必有师”。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师说》怎样体现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唐“古文运动”倡导:
①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师说》将“学者有师”、“尊师”、“重道”的思想通过第一段的正面阐述、第二段正反对比论证、第三段的例证得以系统而严密的阐发,是文(形式)道(内容)统一的典范。
②作家面对现实,表见解、抒真情。《师说》针对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恶习,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提出了进步的师道见解。
因此,《师说》是唐“古文”的代表作。
本文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一、总论从师的必要性
和择师的标准;
二、批判当时士大夫
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三、用具体事实进一步
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
四、说明写本文的原因。
提出中心
论点:古之
学者必有师
分
论
点
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欲人之
无惑也难矣
圣人无常师
结
论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文章结构
四读
品手法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修辞探微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
真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练习
一、辨别、解释下列各组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传{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惑而不从师
见渔人,乃大惊,闻所从来。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有的与现代汉语相同,有的不同,试加以辨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5、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7、师不必贤于弟子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Zhuàn
名词。解释经书的著作。
流传。动词。
{
{
师
从
老师
。名词。
从师。动词。
跟从。动词。
自。介词。
求学的人——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跟随,而——连词,表目的和结果
所说的
差不多。
先和后
赶不上
不一定——不需要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受业解惑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
吾乎?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下列语句:
(4)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明也。
(6)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7)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课堂作
业
解释多义词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耻学于师)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从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处所,在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向
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对于
介词,表比较,
比
介词,表被动,被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择师而教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辍耕之垄上
助词,的
代词,他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这类,这些
动词,到,往
课堂作业
解释多义词
解释下列多义词
有碑仆道
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策之不以其道
何可胜道也哉
道相似也
名词,道路
名词,道理
名词,风尚
名词,规律
动词,说
名词,道德学问
课外作业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
其皆出于此乎
其可怪也欤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它)的,他(它)们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表远指,那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反诘语气,难道,真的
代词,前指老师的;后指学生的
课外作业
解释下列多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