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五年级下册
17
跳水
第一课时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
会认字
肆
桅
撕
唬
龇
咧
瞄
sì
wéi
sī
hǔ
zī
liě
miáo
会写字
sōu
wéi
hánɡ
sī
sì
dòu
mào
hǔ
ɡōu
cānɡ
niǔ
ōu
liě
miáo
艘
sōu
注意这里是“叟”
航
hánɡ
注意“舟”字作为偏旁后书写的变化。
桅杆
横木
船舱
更加放肆、撕咬帽子、逗他生气
钩住绳子、扭着身子、龇牙咧嘴
言行举止十分放纵,任意作为,不加约束,没有规矩。
猴子的表现
把描写猴子如此放肆的这句话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吓唬它、大喊大叫、边追边喊、
摇摇晃晃地走上最高的横木
孩子的表现
1.按照角色的出场顺序,故事中依次出现了谁?
水手
猴子
孩子
船长
2.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
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
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
第3、4自然段
第5、6自然段
情节中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那么,这是谁造成的呢?
猴子逗弄孩子,这是孩子走上横木的主要原因。而水手的笑,则进一步刺激了孩子走上横木。最终让孩子走横木的,是他自己。
①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
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②……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
用牙齿咬,用爪子撕……
③猴子不但不理,还撕得更凶了。
④猴子比他更灵巧,转身抓着桅杆又往上爬。
⑤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生气。爬到了桅杆的顶端,它用后脚钩住
绳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然后坐在桅杆的顶端,扭着
身子,龇牙咧嘴做着怪样。
猴子可能在想什么?
从猴子的举动可以读出它在逗弄孩子,且行为越来越放肆。
水手哈哈大笑
水手大笑起来
水手笑得更欢
水手的笑
猴子放肆
孩子哭笑不得
孩子脸都红了
摘下帽子,戴在头上
猴子撕得更凶
猴子龇牙咧嘴
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找到描写孩子表现的语句。
笑得很开心;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吓唬它,大喊大叫;气得脸都红了,爬上桅杆去追;一边追一边喊;气极了,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
孩子在想什么呢?
孩子的外在表现在变化,实际上是孩子的什么在变?
孩子的心情、想法在不断变化。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用一个词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或情况的紧急。
危在旦夕
命悬一线
万分危急
千钧一发
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全都吓呆
描写水手们的表情,从侧面说明孩子的处境非常危险。
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发起抖来
突出孩子进退两难,处境危险。
1.订正《新解新教材》本课预习卡。
2.完成《新解新教材》“句子天地”内容。
3.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字。
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讲述故事的起因和经过。
水手拿猴子取乐
猴子逗孩子
孩子追猴子
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起因)
(发展)
(高潮)
(结局)
为什么“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船长怎么做的?
立刻瞄准,命令跳海
miáo
船长此时会想些什么?作者为什么没有把船长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呢?
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破折号表示转折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想的?他的办法好在哪里?
这是船长的思维过程
因为发现自己的儿子处境危险,如果孩子横木上走回去,就有跌下来危险,摔到甲板上必然粉身碎骨,没有生还的可能;而跳入水中,既不会伤害身体,又有水性好的水手们能迅速地打捞他,使他能够脱离危险。
从当时的情形来看,跳水是最好的办法。
谁是课文中最关键的人物?为什么?
是船长,因为是他最终化解了这场危机。
为什么作者以“跳水”为题?
(1)这部分是故事中最精彩的内容。
(2)孩子只有跳下水,才能逃过这场危机,可见“跳水”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3)“跳水”这个方法是主要人物船长想出来的,从办法的妙处中能体会船长的果断机智,航海经验丰富。
小组练习:完整讲述《跳水》这个故事。
环境
猴子
水手
孩子
船长
板书设计
跳水
起因:
水手
取乐
猴子
经过
发展:
猴子
戏弄
追赶
孩子
高潮:孩子走上横木,陷入险境
结果:船长命令孩子跳水,孩子获救
急中生智
沉着冷静
1.完成
“写作要素”板块的
“展示台”内容。
2.完成本课随堂练。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