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八下物理 第五章 热与能 练习B(附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八下物理 第五章 热与能 练习B(附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试用本)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2-27 08:3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沪教版八下物理
第五章
热与能
练习B
一、选择题
下列情境中,能反映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升高的温度有关的是
A.相同质量的酒精,升高不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B.不同质量的柴油,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C.相同质量的铅和铝,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锡和锰,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
炎炎夏日,烈日下海滩的沙子热得烫脚,而海水很清凉,傍晚落日后,沙子凉了,海水却依然暖暖的,这主要是因为海水和沙子具有不同的
A.密度
B.内能
C.热量
D.比热容
制定我们日常生活所用温度标准的科学家是
A.摄尔西斯
B.华伦海特
C.瓦特
D.焦耳
上海地区
月份的日平均气温约为
A.
B.
C.
D.
为节能环保,国务院规定机关、商场等单位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
A.
B.
C.
D.
一定质量的水,温度从
升到
吸收的热量为
,从
升到
吸收的热量为
,下列关于

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B.
C.
D.无法判断
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运动理论来解释的是
A.春天,柳絮飞扬
B.夏天,挥汗如雨
C.秋天,桂花飘香
D.冬天,雪花飘舞
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铁锤锻打工件,工件受热
B.锯条锯木头,锯条变热
C.双手互相摩擦,双手变热
D.电水壶烧水,水变热
关于物体的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B.运动快的物体内能一定多
C.温度为
的物体有内能
D.静止的物体内能为零
下面的流程图是用来说明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对图中甲、乙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做功冲程
B.乙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
C.甲冲程中气体内能增加
D.乙冲程中两个气门同时打开
二、填空题
用热量、温度、内能三个物理量填空:今天天气很热,这里的“热”是指
;物体吸热温度升高,这里的“热”是指
;摩擦生热,这里的“热”是指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提到的美食中也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刚烧好的红烧肉香味四溢,这是
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
。将盐放入热菜中要比放入冷菜中熔化得快,这表明物体的
越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
蜡的比热容为
焦/(),其单位读作
,它表示质量为
千克的蜡,
时,吸收的热量为
焦。一支蜡烛燃烧掉一半后,剩下一半蜡烛的比热容
(选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如图所示是四冲程汽油机中的
冲程,研究对象是图示中的
(选填“”或“”)气体,该冲程是将
能转化为
能。
物体内所有
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如图()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如图()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了物体的内能。
大铜块与小铜块的质量之比为
。若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的比热容之比为
;若它们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之比为

如图所示,甲温度计的示数为
,乙温度计的示数为
。其中,
(选填“甲”或“乙”)是体温计,它现在的示数值
(选填“高于”或“低于”)人体的正常体温。
在我们日常所用温标中,把
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我国南极中山站的年平均气温约为
,这个温度读作

三、计算题
将质量为
千克的铜加热,铜的温度升高了
。求铜吸收的热量
。[
]
“水地暧”取暖的原理是以温度不高于
的热水为热媒,在埋置于地面以下填充层中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加热整个地板,通过地面以热传递的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一种供暖方式。如图所示,某房间一段时间内循环流动的水质量为
千克,进水温度为
,出水温度为
。求这段时间里:
(1)
水降低的温度

(2)
水向外界放出的热量
。[
]
四、实验题
如图所示,先将少许易燃的硝化棉放入透明的有机玻璃筒内,用活塞将筒口密封住,然后将活塞迅速压下,当活塞压至接近底部时,发现硝化棉起火燃烧。
(1)
实验中,根据
现象可知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了。当活塞下压时,筒内空气分子间的斥力
(选填“增大”或“减小”)。
(2)
该实验证明:用
的方式能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能的转化角度分析,上述过程类似于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的
冲程。
小华填写的“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实验报告如下(部分),请完成空格处的内容。
为了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是否有关,甲、乙两小组同学分别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他们选用的烧杯完全相同,酒精灯隔着均匀铝板且都放在两烧杯的中央加热,两小组所用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同,两烧杯内分别盛有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实验的数据分别记录如表一、表二所示。
(1)
实验中他们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测量物体吸收的热量,把酒精灯放在两烧杯中央的目的是为了使两烧杯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
,从而用加热时间来表示吸收的热量。
(2)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或
,或
,或
,或
,或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

(3)
请回答:
i
从他们研究过程来看,他们认为物体的

也可能会影响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因此,他们继续对数据进行以下归纳: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或

,或

,或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水或煤油),

ii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或

,或

)的数据可归纳得出:同种物质(水或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小,
。这个结论与你的生活经验
(选填“相符”或“不符”),实验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五、综合应用题
如表中列出了四种液体的比热容值,请根据表中的信息回答:
(1)
不同液体的比热容值一般是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2)
质量相等的四种液体,若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

(3)
质量相等的四种液体,若放出相同的热量,温度降低得最多的是

小明家住市中心,奶奶嫌城市夏天太热而不住他家,这激发了他探究城乡温差的原因。某星期天,他请全班同学分别到选定的地点,于中午同一时刻测出各测试点的气温,以此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温度—区域”坐标图。
(1)
图中气温最低的区域是
,该区域气温低的主要原因是

(2)
请提出一种降低市中心环境气温的办法:

答案
一、选择题
1.
【答案】A
【解析】根据
可知,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比热容、物体的质量、升高的温度有关;要说明物体吸收热量多少与升高的温度有关,根据
可知,就应该控制物质的比热容相同(即物质种类相同)、物体的质量相同,而升高的温度不同。让相同质量的酒精升高不同温度,比热容相同、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不同,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A符合题意;让不同质量的柴油升高相同温度,比热容相同、质量不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B不符合题意;用两种不同的物质做实验,没有控制物质的比热容相同,C、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2.
【答案】D
【知识点】用比热容解释相关现象
3.
【答案】A
【知识点】温标
4.
【答案】B
【知识点】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5.
【答案】D
【知识点】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6.
【答案】B
【解析】由题意知,相同质量的水,即
,比热容也相同,即
,两次加热升高的温度也相同,即
,由热量公式
可得:。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7.
【答案】C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8.
【答案】D
【知识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传递
9.
【答案】C
【知识点】内能
10.
【答案】C
【知识点】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
二、填空题
11.
【答案】温度;热量;
【知识点】热量、温度、内能
12.
【答案】扩散;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
13.
【答案】焦每千克摄氏度;;
【知识点】比热容的单位、比热容
14.
【答案】压缩;;机械;
【知识点】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
15.
【答案】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热传递;
【知识点】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内能
16.
【答案】;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17.
【答案】;;
【知识点】体温计、温度计
18.
【答案】;
摄氏度(或负
摄氏度)
【知识点】温标、温度
三、计算题
19.
【答案】

【解析】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
20.
【答案】
(1)
(2)

【解析】
(1)

(2)

【知识点】热量的计算、温度
四、实验题
21.
【答案】
(1)
硝化棉起火燃烧;增大
(2)
做功;压缩
【解析】
(1)
将活塞迅速压下,当活塞压至接近底部时,发现硝化棉起火燃烧;硝化棉起火燃烧,说明筒内空气温度升高了、内能增大了;当活塞压下时,空气分子间的距离减小,同时我们感觉到越往下压缩越费力,这是由于筒内空气分子间斥力增大的缘故;
(2)
在下压活塞时,活塞压缩筒内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大,说明用做功的方式能改变物体的内能;内燃机在压缩冲程中活塞向上运动,压缩气体对气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它们的能量转化情况相同,即上述过程类似于四冲程内燃机工作时的压缩冲程。
【知识点】四冲程汽油机工作过程、分子间的作用力、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22.
【答案】最小分度值;充分接触;稳定
【知识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3.
【答案】
(1)
不能;相等
(2)
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3)
i
质量;升高的温度;升高的温度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
ii
吸收的热量越多;不符;两个酒精灯的火焰大小不同
【知识点】实验:比较不同物质吸热的情况
五、综合应用题
24.
【答案】
(1)
不同
(2)
酒精
(3)
水银
【知识点】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25.
【答案】
(1)
水田;水量多,水的比热容又大,所以不易升温
(2)
增加绿化面积、开挖人工湖(合理即可)
【知识点】用比热容解释相关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