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测试卷 模块三 生态与环境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生物测试卷 模块三 生态与环境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2-26 07:3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模块三 生态与环境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
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
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
D.小肠壁的肌细胞可以不通过细胞外液从肠道直接吸收葡萄糖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B.内环境中多余的H+主要从肺排出
C.Na+、K+以被动运输方式从内环境进出组织细胞
D.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
3.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外的电位变化是
(  )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4.人体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电位变化)转化为化学信号(神经递质释放),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5.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
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
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
6.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可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②有调节躯体运动的高级中枢 ③可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④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和发育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7.如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
8.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寒冷环境中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将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
B.神经元受刺激产生的兴奋,沿轴突传递给下一个细胞是双向的
C.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垂体通过下丘脑分泌的相关激素调控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9.下表表示人的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从表中数据不能推导出的结论是
(  )
器官、组织
产热量(%)
安静状态
劳动或运动

16
1
内脏
56
8
骨骼肌
18
90
其他
10
2
A.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热量几乎全部散失掉了
B.安静状态下,脑易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
C.安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D.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
10.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11.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  )
(1)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3)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 (4)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5)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病 ④过敏反应
A.②③①④③
B.④③②②①
C.②①④①③
D.④③②①①
12.下列关于植物向光性生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胚芽鞘的任何部位接受单侧光照射后即弯向光源生长
B.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IAA的分布有关
C.向光性生长是由于单侧光引起了IAA在植物体内的重新分配
D.植物在没有接受单侧光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弯曲生长
13.下列生产活动中与植物激素有关的一组是
(  )
①培育无子西瓜 ②生产无子番茄 ③棉花摘心 ④培育多倍体 ⑤枝条扦插 ⑥抑制棉花植株“疯长”
⑦促进果实成熟
A.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⑦
C.①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⑦
14.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捞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捞160尾,其中有标记的鲫鱼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
(  )
A.4
000尾
B.3
200尾
C.1
600尾
D.800尾
15.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  )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6.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17.下列关于群落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群落水平方向的分布受光照强度、土壤湿度、温度和种群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B.引起森林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和食物
C.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没有垂直分层的现象
D.梅花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这说明生物群落垂直结构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
18.如图所示是有关下面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食物网有3条食物链
B.鹰与鸟的关系既有捕食又有竞争
C.该食物网所处的生态系统为草原生态系统
D.鹰占有两个营养级
19.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对该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
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
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以热能散失的能量
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20.到2050年,按16亿人人均年消费粮食600千克计算,我国共需要粮食9.6亿吨,需要每公顷土地产粮13.5吨,也就是说,到2050年,我国粮食单产同现在相比需要提高2.7倍才行。这个事实说明
(  )
A.达到这些指标是相当困难的
B.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我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C.2050年我国粮食单产将会同步提高
D.2050年我国粮食需要大量进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21.(14分)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A、B、C、D各代表哪一类液体?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    。?
(2)相对于内环境来说,相当于外界环境的是A、B、C、D中的    。?
(3)假如①为淀粉,则所形成的②从肠腔进入B中的方式是    。经过B的运输,②可到达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在组织细胞内,它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参与该作用的细胞结构有 。?
(4)正常人体内的B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最主要的是 。?
22.(12分)下图1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图2表示免疫过程,X表示抗原,数字表示过程,m、n代表场所,其余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有    。?
(2)图1中的③表示          过程,该过程属于    免疫。?
(3)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中,参与A→B过程的有图1中的    细胞(填字母)。?
(4)利用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特点,人们常用减毒、杀死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疫苗。注射疫苗一段时间后,当机体再次接触与该疫苗相同的抗原时,相应的记忆细胞,例如图1中    (填字母)能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5)为检测某疫苗是否有效,研究人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第一步:将              健康动物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分为若干只。?
第二步:对照组接种不含疫苗的接种物,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实验组接种疫苗,              。?
第三步:统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发病率、存活率。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动物发病率低、存活率高,则可以判断该疫苗有效。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    (填图1中数字)过程是实验组动物所特有的。?
23.(14分)下图甲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简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m1、m2代表不同的能量形式。图乙表示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g表示能量值。请据图作答。
   
         甲                   乙
(1)图甲中,m1、m2表示的能量形式分别为    、    。通常情况下,位于营养级Ⅳ的生物个体数量一般远远少于Ⅲ,主要原因是                。?
(2)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    ,C表示    。若图甲中营养级Ⅰ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则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用图中所给字母表示)。?
(3)由图乙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            。?
答案:
1.D 【解析】人体内环境即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它们的物质组成相似,都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及激素等。在内环境各成分之间的物质交换中,血浆和组织液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组织液和淋巴间及淋巴和血浆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小肠壁的肌细胞不能从消化道中直接吸收葡萄糖,只能从组织液中直接吸收,故D项错误。
2.D 【解析】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肺只能排出CO2等气体,H+主要从尿中排出;K+以主动运输方式从内环境进出组织细胞。
3.A 【解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受到刺激后,膜内外发生电位变化,表现为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
4.A 【解析】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通过电信号传导,二是可以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则是通过“突触”完成传递的,电信号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即兴奋只能从突触前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故选A。
5.C 【解析】在这一反射中,人并没吃到酸梅,而是想到了酸梅的味道,从而引起唾液分泌,整个再现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该反射的效应器是唾液腺。酸梅的色泽并不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直接刺激神经中枢的是看到酸梅后再现的体验,从来没吃过酸梅的人看到酸梅一般是不会分泌唾液的。整个反射是一个条件反射,包含多种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和传递,兴奋在经过突触时会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6.A 【解析】下丘脑参与血糖、体温、水盐等平衡调节,躯体运动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下丘脑可合成并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还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和发育。
7.C 【解析】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解答此题时应明确参与此过程有哪些器官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然后结合图形分析。
8.C 【解析】机体失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一方面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一方面使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9.A 【解析】由题中表格数据不能推导出安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热量几乎全部散失掉了。
10.B
11.B 【解析】(1)是消化道过敏反应。(2)少量病原体感染亦可导致严重疾病,是免疫缺陷病。(3)和(4)因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病菌或病毒发起进攻,而且也对自身成分起作用,故是自身免疫病。(5)特异性的抗毒素与外毒素结合后,使其丧失毒性,是正常免疫反应。故选B。
12.A 【解析】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的向光性生长与IAA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匀有关;单侧光引起了植物体内IAA的横向运输,出现了IAA的重新分配;如果将植物横置,将会出现茎的背地生长,根的向地生长。
13.A 【解析】培育无子西瓜与多倍体育种所用试剂为秋水仙素,不属于植物激素。
14.B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标志重捕法估计生物数量。设池塘中鲫鱼总数为N,则N∶200=160∶10,所以,N=200×160÷10=3
200(尾)。
15.C 【解析】“J”型曲线表示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S”型曲线表示条件有限情况下的种群数量,阴影部分从环境角度讲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从数量角度讲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16.B 【解析】本题重在分清纵坐标所表示的量不是种群的数量而是增长速率,以此来对应“S”型曲线上相应的点,t2=0即达到环境容纳量的“K”值,t1对应最大增长速率,此时种群数量为K/2,即N/2。
17.B 【解析】在水平方向上,温度的变化不大,因此对生物群落的分布影响不大;引起植物的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引起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食物;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有草和灌木等,也有垂直分层现象;分层现象是生物群落的特征,同种生物个体有高有矮,不属于群落的分层现象。
18.C 【解析】非生物的能量和分解者细菌不参与食物链(网)的构成,故该食物网只有两条食物链;鹰与鸟只存在捕食关系,不存在竞争关系;鹰在食物链中只处于第三环节,故只占有第三营养级;该食物网中的主要植物类型是草,鼠具有挖洞习性,属于草食动物,所以该生态系统应属于草原生态系统。
19.D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分析图可知,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乙为初级消费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的能量减去因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之后而剩余的能量,该部分的能量最终将有两个去向,一是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二是被次级消费者摄入。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是呼吸消耗。
20.B 【解析】人口的增长会对粮食等各种资源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控制人口的增长以及合理的保护耕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途径,因此,控制人口和保护耕地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1)B D C
(2)A
(3)主动运输 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
(4)H2CO3与NaHCO3
【解析】图中A为肠腔,相当于外界环境,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如果①为淀粉,则②为葡萄糖,在小肠中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
22.(1)f、Y
(2)B细胞增殖、分化 体液
(3)e
(4)k 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会进一步产生大量的抗体
(5)同种且生理状态相同的 一段时间后再接种病毒

23.(1)太阳能(或生产者同化固定的能量) 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 营养级高,可利用能量少
(2)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能量 营养级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b/y×10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1)m1表示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部分能量是太阳能或生产者同化固定的能量,m2表示从该生态系统散失的能量,即热能或呼吸作用散失的热量。由于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可利用能量越少,所以个体数量往往也越少。(2)若A表示图甲中营养级Ⅱ所摄入的全部能量,则B表示Ⅱ同化固定的能量,C表示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若图甲中营养级I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y,而图乙中营养级Ⅱ同化固定的总能量为b,因此营养级Ⅰ、Ⅱ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y×100%。(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