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二调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一.选择题(1—50题每题1分,51—60题每小题2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2009年卢龙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孤竹文化之乡”,孤竹国出现于约公元前1600年左右,是商汤灭夏后所封的诸侯国。西周时期,孤竹国归属周朝,与周天子的关系不包括
A.定期朝见周天子 B.按期向周天子缴纳贡赋
C.当地长官由周王任免,不得世袭 D.周天子承认孤竹国君在国内的世袭统治权
2.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称帝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宗法制的原则,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为太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选项 姓名 性别 年龄 生母姓名及身份 在诸子中的特点
A 刘肥 男 20岁 曹氏,刘邦反秦前在家乡的情妇 最年长且最贤能
B 刘元 女 12岁 吕雉,刘邦结发之妻,现封为皇后 人缘最好
C 刘盈 男 10岁 也是吕雉,同上行 柔弱善良
D 刘如意 男 3岁 戚懿,刘邦最受宠的妃子 最受父亲宠爱
3.《禹鼎》记载:噩侯反叛伐周,厉王命禹出征,生获其君。这反映了
A.分封制趋向衰落,尚能维护王权 B.宗法制度开始瓦解
C.封国实力削弱,周王权力加强 D.周王铸鼎显示权威
4.春秋时期,齐桓公在葵丘会盟诸侯,盟约的第一条是:“毋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提倡一夫一妻 B.维护母系家长的地位
C.维护宗法制度 D.规范诸侯们的婚姻21世纪教育网
5.某知名学者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____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这段引文空格处应该填
A.夏禹 B.商汤 C.周武 D.秦皇
6. 嬴政即位三十二年,秦始皇东巡到达碣石(今秦皇岛一代),命令李斯刻字:“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庶心咸服。……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即徭役),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对上述文献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秦的统一顺应形势,得到六国君民的一致拥护。
B.秦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封国从此以后在中国历史中消失了
C.秦统一后进行了大规模交通建设,有利于境内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
D.当时人民没有徭役负担,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7.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
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 B.秦王朝统治下的人民负担沉重
C.古代劳动人民具有卓越的智慧 D.秦代经济呈现全面繁荣的局面
8.我国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各个区域联系起来,说某地是某某星宿的分野,这就是所谓分野的观念。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国来分配,如表一;后来又按各州来分配,如表二。从表一到表二的变化主要反映了
A.“天人感应”的思想 B.中国古代早期的天文学成就
C.“君权神授”的思想 D.中央集权的加强
9.1975年湖北省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秦律十八种》,其中《工律》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金布律》要求:“买卖往来,商品各婴其贾(价格)。”对以上记录认识准确的是
A.秦朝的经济法规简略粗疏,轻罪重刑 B.秦朝政府控制了农副产品的市场交易
C.统一度量衡强化统治,加重百姓负担 D.秦朝重视运用法律管理社会经济生活
10.有个家境贫穷的读书人贾六,寒窗苦读十年,被当地郡的中正发现,但由于出身较低,被评为“中下品”,推荐到西北怀远县作县令。该事件应该发生于
A.汉朝 B.魏晋南北朝 C.唐朝 D.宋朝
11.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其亦有意于矫前世之弊矣。”以下制度的实行印证了这一观点的是
A.宗法制 B.三公九卿制 C.皇帝制 D.郡国并行制21世纪教育网
12.“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这是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下列哪一制度的评价?
A.推恩令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1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 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 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14.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这“选举社会”是指
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度 D.科举制度
15.自汉朝到明清,“中朝、内阁、军机处”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①始终没有实权 ②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③最初是临时机构 ④始终由高官任职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21世纪教育网
16.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
A.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C.不易产生明君贤臣 D.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
17.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
A.政府的主要形式不是君主制 B.内阁掌握着行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8.“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19.“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由此可见,元朝的行中书省
①最初是出于军事需要而设立的 ②实际上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③确保了地方的独立性④对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影响深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0.有史家指出,没有政治现代化,则军事、科技等方面的现代化往往是徒劳,这便是甲午失败的最基本的原因,至于多开两炮,少打两炮,那是小事也。依其观点,可能对以下哪一条建议的评价相对较高
A.重筹国防,以图将来 B.惩处腐败,整顿吏治
C.抓住时机,全面变革 D.取缔洋教,传播国学
21.从17世纪中期开始,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西方列强为拓展商品市场, 加快对外殖民掠夺, 把亚非拉地区很多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 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 从右图所示的废墟中, 我们可以解读的历史是:图片内容见证了
A. 近代中国主权的完全沦丧 B. 英法联军的暴行
C. 洋务运动的破产 D.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22.马克思说:“俄国不花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文中的好处是指俄国
A.得到大量战争赔款 B.取得许多通商口岸
C.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 D.割占中国大量领土
23.1937卢沟桥事变发生时日军出现在北京近郊,其援引的条约签订于下列哪一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4.右图是我国近代的一幅漫画。图片为一个渔夫在钓鱼,上面一把剪刀要剪掉鱼杆的钓线;剪刀上的字为“欧洲的干预”,鱼杆钓上来的鱼身上写着“辽东”。这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
A.中断了中国社会独立发展的道路
B.激发农民群众奋起扫荡王朝秩序
C.揭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D.导致了清朝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25.据不完全统计,从1689年到1839年,清朝官方正式记载的涉外司法诉讼约有39起,这些案件多数由中国政府依照本国法律审理,但外国人自审案件也有11起。这说明当时
A.外国已攫取在华领事裁判权 B.统治者缺乏近代司法主权观念
C.中国的涉外法律较西方先进 D.涉外司法诉讼以贸易纠纷为主21世纪教育网
26.连环画又叫“小人书”,它既是文学历史,又是绘画美术,图文并茂,在文化教育当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下四本反映民主革命重大斗争题材的连环画中,旨在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是
(1) (2) (3) (4)
A.(1)(2) B.(3)(4) C.(1)(3) D.(2)(4)
27.“19世纪末,洋教势力扩大,吸收了不少中国人加入;与此同时,人民的反洋教斗争迅速发展,并最终形成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该材料反映了
①列强利用传教特权,强迫中国人入教 ②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③群众中爱国行为与卖国活动斗争激烈 ④东西方文化既相互融合又激烈冲突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④
28.“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莫道中华尽懦弱,农民阶级志不移”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抗英B.义和团运动 C.太平天国运动 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9.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历程是
A.镇压一招抚一镇压 B.招抚一镇压一利用
C.利用一镇压一招抚 D.招抚一利用一镇压
30.20世纪30年代,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经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31.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依据所学,可以得知战役名称是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32.抗日战争初期,国共领导的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A.都进行了积极抵抗 B.抗战路线相同
C.不同的作战方式各自为战 D.都积极组织民众抗战
33.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凇沪一隅抗战坚持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材料表明凇沪会战的积极作用在于:21世纪教育网
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胜利 B. 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 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 D. 扭转了抗战初期的不利局面
34.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致电国民党,提出了“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之指导”的主张。这表明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中共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不断滋长
C.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 D.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
35.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
A.真实记录了当时历史事实 B.是后人的“伪造”史料
C.是研究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的珍贵材料 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36.图7所示历史文物或历史文献是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历史见证,根据其所反映的历史阶段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7.某学生在学完《太平天国运动》后,做诗一首:太平不太平,权断手足情。天国岂天国,强弩履薄冰。其中“权断手足情”的原因是
①领导者腐朽思想的日益滋长 ②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③清政府分化、离间政策的影响 ④洪仁玕与洪秀全政见的不同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38.“以天国的理想作为现实奋斗的目标,以政治上的平等与经济上的平均作为政治动员的口号。”下列文献内容能够印证该观点的是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外纪闻》
39.1851年与1911年都是辛亥年,在中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对这两场革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A.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B.都大大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C.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都因帝国主义武装干涉而失败
40.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讲述了国民党湘籍将领程潜、陈明仁深明大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的义举。剧中多次提及“无湘不成军”的民谚,该民谚的产生最可能始于
A.两次鸦片战争中 B.土地革命时期
C.太平天国运动后 D.解放战争时期
41.《天朝田亩制度》书摘,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银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语,可知太平天国的理想境地是
A.共产与民主 B.共产与平等
C.平等与自由 D.民主与科学
42.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这一政策
A.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B.调动了农民参加太平天国的积极性
C.为《资政新篇》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43.太平天国十分强调“正名”。《幼学诗》以朝廷、君道、臣道、家道、父道、母道、子道、媳道……为题,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如“朝廷”诗即云:“天朝严肃地,咫尺凛天威,生杀由天子,诸官莫得违。”《天父诗》则云:“只有媳错无爷错,只有婶错无哥错。只有人错无天错,只有臣错无主错。”上述材料表明
A.太平天国并未显现出相比清朝统治者的进步性
B.太平天国不可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C.太平天国有机糅合了儒家大同思想和基督教教义
D.受时代的局限,太平天国未提出科学的革命理论
44.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二者革命任务上的一致性 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 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45.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 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 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46.美国驻华代办卫理于10月11日凌晨1时就把这一消息电告国务院,称:“顾临(John Green)来电,二天前在汉口俄国租界抓到几位革命党人,昨天5人被处决,昨晚随即发生数百名士兵兵变,他们焚毁汉口对面的营房。”电文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金田起义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南昌起义
47.1904年,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其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对此话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客观地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作用
B.孙中山的目的是借太平天国运动宣扬反满革命
C.孙中山基本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作用
D.孙中山全面分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
48.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为革命领袖黄兴撰写挽联:“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盛赞其开创民主共和的伟大历史功绩。依据所学知识判断,黄兴的历史功绩是
A.阐发革命纲领 B.领导重大起义 C.组织临时政府 D.颁布临时约法
49.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取代清朝的国旗——龙旗。其主要意图是
A.建立公民社会 B.反对封建迷信
C.反对满族统治 D.实行分权制衡
5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国属于真正的人民民主共和国②它体现了西方民主思想
③其实际意义主要在于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④标志中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51.右图为近代“帽业专家”盛锡福帽店的产品商标。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52.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民革中央和部分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的“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提案,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共鸣。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追寻孙中山路线的新党也正在为纪念这个重要日子而精心准备。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可能为两岸主流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是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辛亥革命废除封建帝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C.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D.辛亥革命的结局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53.1919年5月,中国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各大高校的学生纷纷走上街头游行示威。中国人民获得合法游行示威的权利始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维新运动时期
C.民国成立初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54.“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21世纪教育网
55.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C. 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的诞生
56.1919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与其观点一致
A. 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B. 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
C. 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 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57.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1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58. 1924年,孙中山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的关键是21世纪教育网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59.毛泽东曾经指出:“没有五四运动,第一次大革命是没有可能的。五四运动的的确确给第一次大革命准备了舆论,准备了人心,准备了思想,准备了干部。”毛泽东突出评价的是五四运动
A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B.在政党政治方面的作用
C.在文化系统重建中的地位 D.对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意义
60.中共在某次会议上制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
A.提出彻底的革命纲领 B.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
C.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D.确定国共合作的方针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30分)21世纪教育网
注意事项:1.答卷Ⅱ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在答卷纸试卷密封线内规定的地方。2.答卷Ⅱ时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纸上。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61题14分,62题16分
61.观察下列图片
图一 签订《马关条约》 图二 日本骑兵进入沈阳
图三 关东军司令部 图四 受降仪式
请回答 :
(1) 哪次战争导致图一所示事件的发生 (2分)为什么说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列强对华侵略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2分)
(2)图二、图三说明为完成这一政策,日本采取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 (4分)
(3) 有人说图四所反映的战争是14年抗战,有人说是8年抗战,请根据相关史实对这两种说法加以说明。(4分)面对图四的签约场景,你的内心定会备受鼓舞。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分)
62.标语、口号是时代的产物。它以特殊的方式记录历史跳动的脉搏,勾勒社会演进的轨迹。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材料二: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顺乎天理,应乎人情,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而为先知先觉者所决志行之,则断无不成者。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出现在什么事件中?结合相关知识分析该运动的导火线、性质。(6分)
(2)结合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口号提出的背景及其所起到的历史作用。(4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认为的“世界潮流”是指什么?(2分)
(4)用史实说明,孙中山是怎样“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