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莘县实验高中11-12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聊城莘县实验高中11-12学年高二12月月考 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12-27 14:1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阶段性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题分第Ⅰ卷(客观试题)和第Ⅱ卷(主观试题)两部分。第Ⅰ卷24分,第Ⅱ卷96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客观试题答在答题卡上,主观试题答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分别交上来。
第Ⅰ卷 (选择题24分)
一、(10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祛除(qū) 狡黠(xiá) 兴奋剂(xīng) 津津有味(jīng)
B.粘连(zhān) 答理(dā) 烘焙机(péi) 引吭高歌(háng)
C.沸点(fèi) 哂笑(shěn) 撒手锏(jiǎn) 一哄而散(hòng)
D.抹脸(mā) 帛画(jǐn) 户口簿(bù) 猝不及防(c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下榻 头炷香 再接再厉 风马牛不相及
B. 精萃 初生犊 合二为一 毕其功于一役
C. 毕竟 核威摄 一成不变 天机不可泄露
D. 辑录 副产品 两全其美 不废吹灰之力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身为王室后裔的杰克,虽然只有十七岁,又是第一次参加如此重要的媒体见面会,但他应对自如,沉稳风趣,性情乖张,表现出了良好的教养。
B.近年来,我们克服了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平稳渡过了金融危机,取得了令全世界为之侧目的成就,国际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
C.大学毕业刚刚进入加工厂的那段时光,夏天的闷热、蚊子的叮咬、往返路程的遥远无一不在与人过意不去,而今也都成了美好的回忆。
D.领导干部应该多到基层,深入调查研究,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把精力花在推进工作落实、提高效率上,不能粗枝大叶,大而化之。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国内一位从事铁矿石贸易公司的经理表示,日本大地震给从事铁矿石交易的企业提供了抄底的可能,增加了铁矿石价格的不确定性。
B.现场的一位工作人员指出,由于是在二十层以上的屋顶实施违章建筑的拆除工作,高空作业安全系数比较大,预计进度将比平地拆除多用时四天。
C.鉴于西班牙半年来经济低迷、对外借债额度过高的情况,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近日宣布下调西班牙信用等级。
D. 大部分经济发达国家的紧急救援管理,都是设立专门机构对各类灾害和民防事务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这必然需要大量的专业灾难救援工作者参与其中。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山的对面还是山, 。 。 , 。 ,如同浩荡的秋风,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着我,在我的心间长久地凛冽。
①高高的山峦,稀疏的人家,我在其中的徘徊,构成了一帘晴爽的秋色
②曾经的孤独无依是我成熟后生命的基调
③人家的高处还有人家
④山的静默类似于我之前多少年间的生活,悄无声息、平平淡淡,我深处其中,爱着自己的家园
⑤高高低低的村庄像大山的口袋,装满孩子们的忧伤和欢乐,零落的房屋在密林壑谷之间
A.④②⑤③① B.③①④⑤② C.③④⑤①② D.④③⑤①②
二、(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两千余年来,“学而优则仕”作为以学致仕的信条被读书人奉行不渝。尤其是隋唐科举制度形成以后,“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成了士子生活的金科玉律。
  “学而优则仕”传统在历史演化中对中国社会产生过积极影响。它确立了学问作为政府取吏的标准。以学取士将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吸引到官员队伍中,保证了政府运作始终处于接受过儒家道德教训的文吏手中。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不得不接受叔孙通的名言“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并视之为治国要诀,对书生保有相当的尊重。文吏统治造就了“士”作为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也促成了“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三国演义》塑造了名士祢衡裸体痛骂曹操而为曹操所宽宥的形象,近代文化名人章太炎以大勋章作扇坠在袁世凯的总统府门前大诟袁氏包藏祸心,而被袁氏所容忍,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士子对世道民心的巨大影响,无论是是治世英雄,还是乱世奸雄,都不能不有所忌惮。另一方面,读书人坚守位卑不忘忧国的信条,以天下为己任,希望将平生所学贡献于国家民族,都与学优而仕传统有关。
  中国历史上,所谓“贵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并不是全由血统决定。对社会各等级的人而言,通过以科举制度为体现的“学优而仕”途径跻身于士大夫阶级之后,可以加入孟子所说的“劳心者”之列,由“治于人”而变为“治人”,从而由“贱”入“贵”,成为“贵族”。正是由于学优而仕传统为读书人提供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出路,整个中国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划分才不像印度种姓制度那般僵死。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创造出多少“平等”观念,西方基督教世界的信众以信教而这自己争得了平等地成为上帝仆人的权利,而中国的士子们则由学优而仕获得了参与政治的平等权。
  “学而优则仕”传统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以“仕”为“学”之鹄的这个既定前提。在“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以“学”而至仕途,最终结局只能是以学问服务于帝王的“家天下”,“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成为士子们的必然归宿。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主仆关系的确立意味着对主子的物质和精神的依附,于是,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成为越两千余年不变的通例。被“学而优则仕”信念和科举功名诱入帝王彀中的天下的士子们,在主子面前只能“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在“食君俸禄,为君分忧”的附庸伦理支配下,为帝王的“家天下”的长治久安耗尽心力,以便在等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取功名,博取“忠”、“贤”、“能”的赞辞。
   (删改自《“学而优则仕”传统之功过说》)
  6.下列对“学而优则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而优则仕”是封建社会一种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以学取士”的科举制度。
  B.“学而优则仕”使大部分饱读儒家经典的读书人被吸引到官员队伍中。
  C.“学而优则仕”是中国历史上读书人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传统。
  D.“学而优则仕”使士子们凭“学优”而跻身士大夫阶层,并得以平等参与政治。
  7.下列关于“学而优则仕”负面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士子把做官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
  B.形成了宗法制度下的“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C.士子被科举功名引诱,在君主面前只能唯唯诺诺。
  D.士子为帝王的“家天下”耗尽心力,以便在相当于帝王将相家谱的所谓青史上留名。
  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历代草莽英雄出身的开国皇帝都将“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视为治国要诀,“士”因此成为“四民之首”。
  B.《三国演义》中祢衡痛骂曹操而被宽恕,章太炎大骂袁世凯而被容忍,只是因为“士”阶层有着“无冕之王”的优越地位。
  C.中国社会等级制度中的“贵族”阶层并不由血统决定,很多读书人可以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劳心者”“治人者”,改变自己的等级命运。
  D.在帝王“家天下”附庸关系的等级网中,士子们对帝王有物质和精神上的依附,以帝王之是非为是非。
三、(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
幼至孝,性沉静,虽与儿童游戏,恒以穿池筑山为乐。年十三,遍通《五经》。十五,冠而见其父,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自是屏居一室,非定省未尝出户,家人莫见其面,亲友因呼为“居士”。外兄王晏贵显,屡至其门,孝绪度之必至颠覆,常逃匿不与相见。曾食酱美,问之,云是王家所得,便吐飧覆醢。及晏诛,其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 ”竟获免。
义师围京城,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天监初,御史中丞任昉寻其兄履之,欲造而不敢,望而叹曰:“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
后于钟山听讲,母王氏忽有疾,兄弟欲召之。母曰:“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果心惊而返,邻里嗟异之。合药须得生人参,旧传钟山所出,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忽见一鹿前行,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就视,果获此草。母得服之,遂愈。时皆叹其孝感所致。
初,建武末,青溪宫东门无故自崩,大风拔东宫门外杨树。或以问孝绪,孝绪曰:“青溪皇家旧宅。齐为木行,东者木位,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鄱阳忠烈王妃,孝绪之姊。王尝命驾,欲就之游,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梁书 卷第五十一 列传第四十五》)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冠而其见父 冠:戴帽子
B.孝绪度之必至颠覆 颠覆:倾败
C.以免尘累 累:劳累
D.欲造而不敢 造:拜访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云是王家所得 孝绪感而随后,至一所遂灭
B.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 僮妾窃邻人樵以继火
C.追许由于穹谷 后于钟山听讲
D.其亲戚咸为之惧 亲友因呼为“居士”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阮孝绪有“隐士”风范的一项是( )
①幼至孝,性沉静 ②屏居一室,家人莫见其面
③所居室唯有一鹿床,竹树环绕 ④今东门自坏,木其衰矣
⑤孝绪至性冥通,必当自到 ⑥孝绪凿垣而逃,卒不肯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阮孝绪不是阮胤之的亲生儿子,胤之的母亲周氏死时,有遗产一百多万,但孝绪一点没留,全部给了王晏的母亲。
B.阮孝绪的表哥王晏多次去见孝绪,但他都或逃或藏,不与相见,因为他不喜欢与显贵的人来住。
C. 阮孝绪为人至孝,母亲有病,他心有所感,不需兄弟召唤,就主动返回,并亲自到山中寻找生人参为母亲治病。
D.阮孝绪不贪财这一性情,主要通过他对待遗产和亲友馈赠两件事的态度上来表现的。
第Ⅱ卷(96分)
四、(20分)
13.断句和翻译。(8分)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2分)
诸 甥 岁 时 馈 遗 一 无 所 纳 人 或 怪 之 答 云 非 我 始 愿 故 不 受 也 大 同 二 年 卒 时 年 五 十 八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其室虽迩,其人甚远。”为名流所钦尚如此。(3分)
②孝绪躬历幽险,累日不值。(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1) .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3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3分)
15.补写下列诗文名句。(任选三句,6分)
(1)长桥卧波, ,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 》)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陈情表》)
(3)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
(4)人生得意须尽欢, 。
,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五、(8分)
16. 用四个关键词提取下面这段话的主要信息。(4分)
当药物作用于细菌时,细菌会自卫、防御、反击,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抗生素产生抵抗力,也就是产生了耐药性。如果我们滥用抗生素,有那么一天,环境中存在的致病菌有可能都是耐药的,人体感染的都是耐药菌。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远远快于我们新药开发的速度,结果是人类将重新面临很多感染性疾病的威胁。比如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很多年前结核杆菌对抗生素很敏感,结核病控制得非常好,但是,现在耐药的结核菌多了,治疗起来非常棘手,这不但引起人体死亡率的增加,同时也增加了治疗成本,造成严重的社会负担。
关键词:
17. 仿照示例的格式,另选话题写一首小诗。(4分)
示例:
垂柳
没有松柏的挺拔
没有梅花的孤傲
却以回吻大地的柔情告白
——什么是感恩!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最后的绝招
聂鑫森
“面人雷”,当然姓雷,但叫什么名字,谁也不清楚。北地口音,六十来岁的样子,骨格清奇,黄面短须,双眼特别锐亮,像鹰眼,有点冷。他是吃捏面人这碗饭的,在这个广场捏面人差不多有一年了,只要不下雨不落雪,“面人雷”就会准时出来设摊。
行头很简单:一个小木箱,里面放着捏面人的原料和工具;一个可收可放的小支架,上面挂着一个纸板,正中写着“面人雷”三个大字,两边各写一行小字:“为真人捏像;继绝技传家。”——这是一种顶尖的绝技,对着活人捏像,捏谁像谁。他捏面人很快,顾客站个十来分钟就行了,称得上是“立等可取”。顾客满意了,给十块钱;觉得不像,他不取分文,而且立刻毁掉,再不重捏——这样的情景似乎从没出现过。他捏面人,先是几个手指翻飞,刹时便成型,再用小竹片、小剪刀和细铁签修一修,无不形神毕肖。
闲空时,“面人雷”会安静地坐下来,手里拿着面粉,两只眼睛左瞄右瞅,专捏那些有特点的人物。真正有特点的人物是那些“老江湖”:算命测字的“半仙”,耍解卖艺的赤膊汉子,硬讨善要的乞丐,打锣耍猴的河南人……当然,他也捏那些在广场游荡乘机作案的小偷,江湖上称这类人为“青插”;专弄“碰瓷”的骗家,手里拎着瓶假名酒,寻机让人碰落摔碎,然后“索赔”;还有那些做“白粉”生意的,避着人鬼头鬼脑地进行交易……捏好了,悄然放入木箱,秘不示人。
这么大的广场,这么大的人流量,各类案子总是会发生的。
负责车站治安的铁路警察,常会秘密地把“面人雷”找去,请他帮忙破案。
“面人雷”会把那些涉案疑犯的面人拿出来,冷冷地说:“你们只管抓就是,错不了。”他们知道“面人雷”是靠这门手艺吃饭的,便要按人头给钱。“面人雷”说:“这算我的义务,免了!只是……请你们保密,给我留碗饭吃。”
小偷抓了。“碰瓷”的抓了。贩“白粉”的也抓了。那些面人捏得太像了,一抓一个准。
这是个秋天的深夜,无星无月,风飒飒地刮着。
“面人雷”睡得正香,门栓被拨开了。屋里突然亮起灯,被子被猛地掀开,三条大汉把“面人雷”揪了起来。
“面人雷”立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他很镇静:“兄弟,总得让我穿上衣服吧,风冷人哩。”
其中一个年纪较大的汉子,脸上有颗肉痣,说:“老哥,是你把我们出卖给了官家,你应该懂规矩,今晚得做了你!”
“面人雷”笑了笑:“兄弟,你们误会了,谁使的绊子呢?”
“老哥,没有不透风的墙,你老老实实跟我们走一趟。”
“我这一把年纪了,死也不足惜。兄弟,我捏了一辈子的面人,让我最后为自已捏一个吧,给老家的儿孙留个念想。不必担心一个年老力衰的人,还能把你们怎么样。”
他们同意了。
“面人雷”打量了他们几眼,说:“谢谢。”然后便拿出一大团面粉和工具,坐在桌前,对着一个有支架的小镜子捏起来。三个人坐到一边去,抽着烟,小声地说着话。
“面人雷”很快就捏好了,是他的一个立像,有三寸来高,右手拿着小竹片,左手握拳。底座边刻着一行字:手中有乾坤。面人雷自捏像。
那三个人拿着面人轮流看了看,随手摆在桌子上。
……
两天后,在二十里外的一条深渠里,发现了“面人雷”的尸体,脖子上有深深的刀痕。
公安局刑侦队队长,是个年轻人,业余喜欢搞雕塑。他把“面人雷”的自捏像放在办公桌上,关起门看了整整一天。他发现那支小竹片的尖端,正对着那只握着的拳头,而那拳头从比例上看略显硕大,似乎握着什么东西。“手中有乾坤”?他小心地掰开了那个拳头,在掌心里出现了几个极小的面人!在放大镜下一看,眉眼无不清晰,那个脸上有颗肉痣的汉子,是个黑道上的头目,曾因诈骗坐过牢。“面人雷”在临死前,给这几个家伙捏了像!
这几个疑犯很快就被抓捕归案。
追认“面人雷”为“烈士”的报告也随即批复下来了。
追悼会开得非常隆重,正面墙上挂着“面人雷”的遗像——是那尊自捏面人的放大照片。
挽联是这样写的:
手中有乾坤,小技大道;
心中明善恶,虽死犹生。
(选自《小说月刊》2010年02期,有删改)
18.小说结尾的挽联有什么含义?请简要分析(4分)
19.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20.请结合文中“面人雷”的“冷”和“笑”,简要分析其形象特点。(4分)
21.有评论家认为:“聂鑫森是关注人们精神寄托、关注人性的小说家。枯荣起落沧桑岁月中不泯的人性良知,他看得很珍贵。”这一特点在本文中是否有所体现?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七、(5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错觉
泰戈尔
河的此岸暗自叹息——
“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
河的彼岸 一声长叹:
“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你品读这首诗产生了哪些联想或感悟呢?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要照抄或扩写材料。③所写文章符合文体要求。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 C(A. 津津有味jīn B.烘焙机bèi D.帛画bó)
2. A(B.精粹 C.核威慑 D.不费吹灰之力)
3. D(乖张:①怪僻,不讲情理。②不顺。侧目:不敢从正面看,斜着眼睛看,形容畏惧而又愤恨。过意不去:心中不安,多含抱歉。大而化之:现多指做事情疏忽大意,马马虎虎。)
4. C (A.句式杂糅 ,应为“国内一位铁矿石贸易公司的经理”或“国内一位从事铁矿石贸易工作的经理”。 B.不合逻辑,高空作业安全系数应该是“小”。D.搭配不当,应为“各类救灾工作”。)
5. B
6. D(曲解文意。第一段“‘学而优则仕’的信条与科举制度融为一体,互为里表”说明“学而优则仕”并非一种科举制度,而是和科举制度关系密切。B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AC 答题区域在第三段。)
7. C(强加因果。第四段“‘家’‘国’”一体的宗法专制时代”是大的环境背景,而不是学优而仕导致的。A、B、D答题区域都在第四段。)
8. B(A强加因果。第二段指出促成“士为四民之首”的观念是文吏统治。D缩小范围,以偏概全。第二段明确指出这些士能够被原谅“个中原因固不止一端”。C说法绝对。第三段指出中国的贵族“并不是完全由血统决定”。D答题区域在第四段。)
9.C 牵累、连累
10.C(A 助词,所字结构/名词,处所;B 介词,把/连词,来;C 均为介词,在;D 介词,因/动词,作)
11.D (①说他孝顺,沉静; ④说他有先见;⑤说他的至孝的品格)
12.B (阮孝绪之所以少与表哥王晏交往,是因为他“度之必至颠覆”。)
13.(1)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
五十八/(答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卒”前可断可不断)
(诸甥岁时馈遗,一无所纳。人或怪之,答云:“非我始愿,故不受也。”大同二年,卒,时年五十八。
(2)①“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孝绪为当时的名流所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关键点:“迩”、被动句、句意通顺)
②孝绪亲自跑遍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关键词:“躬”“累日”“值”)
14.(1)一是虽然时值春半,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所以感觉“春半如秋”。
(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旅之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又“莺乱啼”的感受。
15.略
16.(4分)
滥用 抗生素 耐药性 (耐药菌) 威胁(每个词语1分)
17. (4分)(句式2分,内容2分)
示例一: 示例二:
礁石 种子
没有高山的巍峨 没有鲜花的绚烂
没有沙粒的平和 没有虬枝的沧桑
却以直面巨浪的姿态告白 却以开石破土的力量告白
——什么是坚守! ——什么是执着!
18. 赞扬了“面人雷”手上有高超技艺,心中有善恶分明(2分),表达了对他的深深缅怀(2分)。
19.通过环境描写(1分)渲染了紧张、凄冷的气氛(1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分)。
20. “冷”表现在他对世人和警察的态度上,这是一种洞穿人情世故的冷静,冷在外而热在内,恰恰体现其内心的古道热肠(2分);“笑”表现在面对深夜入侵者,这是一种面对突发事件的机智和策略,笑在外而冷在内,体现其在生命危险中的智勇双全(2分)。
21. 有(1分)。作者选取一个捏面人的手艺人,在表现他社会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老江湖形象特点的同时(2分),更着力刻画他善恶分明、坚持正义的人性良知,尽管只是现实社会中的小人物,却时刻关注着广场上各种犯罪现象,积极为警察破案提供线索,甚至不惜牺牲生命(2分)。作者以此弘扬正义,鞭挞丑恶,突出了鲜明的感情倾向和价值取向(1分)。
(如果答“没有”,可以视分析情况最多给2分。)
22.作文(略)
附:
文言文翻译:
阮孝绪,字士宗,是陈留尉氏人。孝绪七岁时,过继给堂伯阮胤之。胤之的的母亲周氏死后,有遗产一百多万应该属于孝绪,孝绪一点也没要,全部给了胤之的姐姐琅邪王晏的母亲。听说此事的人,都对孝绪既叹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又惊异。
孝绪年幼时就非常孝顺,性格沉静。虽然也与小孩游耍,(但)经常以穿水池、筑山峰为乐。十三岁的时候就读完了《五经》。十五岁时带着举行成年仪式的帽子去见父亲,说:“我愿意效法松子隐遁到瀛海里,追仿许由幽居在山谷中。这样或许才能保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性命,免除世俗的拖累。”从此独居一室,不是向父母问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就不出门,家里的人也见不到他的面。亲戚和朋友因此把他叫做“居士”。表哥王晏富贵显赫,常常到他房内去。孝绪估计他必然会闯祸倒霉,总是避开或躲起来不跟他见面。他曾吃酱,觉得很好吃,问酱从哪儿来,说是从王家弄来的,他便呕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出来。等到王晏被杀死,他的亲戚都因此很害怕。孝绪说:“虽是亲戚,但不结党,为什么牵连到我们呢?”终于获得赫免。起义军包围了京城,孝绪家中穷困,无法烧火煮饭,仆人偷了邻居的柴来点火,孝绪知道后不吃饭,还命令拆除房屋来烧饭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所住的屋子里只有一张粗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的坐卧之具,竹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和树木环绕房屋四周。天监初年,御史中丞任昉寻找他的哥哥履之,想要造访他而不敢,望而叹曰:“他居住的屋虽然近,但他人离我们尘世中的人太遥远了。”孝绪为当时的名流所钦佩和崇尚到这种程度。
后来在钟山听人讲学,母亲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氏忽然生病,哥哥、弟弟都想召回他。母亲说:“孝玉深至的性情与我是相通的,他一定会自己到来。”孝绪果然心里惊惧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而折回来,邻居都感叹惊异。配药需要一种药草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叫生人参,旧时传说是钟山中生长的。孝绪亲自跑遍了幽暗险绝之地,好几天也碰不到。后来找到这种草,母亲服用后病便好了。当时人都赞叹这是孝绪孝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感动所致。
当初,建武末年,青溪皇宫的东门无缘无故自己崩塌了,大风把东宫门外的杨树吹翻了。有人拿它请教孝绪,孝绪说:“这是青溪皇家的旧宅邸。齐国五行属木,东方是木位,现在东门自己坏掉了,齐国大概要衰落了。”
鄱阳忠烈王的妃子,是孝绪的姐姐。大王曾经命令驾车,想和他一起出游,孝绪凿穿墙翻墙逃走了,始终不肯相见。各个外甥过年时多有赠送礼物,一点也没有收纳。有的人认为他奇怪,他回答说:“不是我想要的,所以不接受。”大同二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诗歌鉴赏参考: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 榕叶满庭莺乱啼。
就诗人而言,在我为情,在物为境。诗思的触发、诗篇的形成,往往是我与物、情与境交相感应的结果。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正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如果设想诗人创作时的状态,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这时,正如《文心雕龙·物色篇》所说,心因“物色之动”而摇,辞因“情以物迁”而发。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这是因为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联系他在去柳州途中写的“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岭南江行》)以及在柳州写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登柳州城楼》),“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与浩初上人同看山》)等诗句,就可以知道这一句中所说的“宦情羁思”是什么况味、什么分量。而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