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历史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说明(
)
A.
资本主义优越于社会主义
B.
苏联模式的失败
C.
马列主义理论已经过时
D.
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2、曾经强大的苏联一夜之间分崩离析,它的教训十分深刻。苏联解体说明( )
①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必须与各国实际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 ④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3、“一个超级大国垮了,另一个超级大国被削弱”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形势的真实写照,这个“垮了”的“超级大国”是( )
A.苏联
B.英国C.美国
D.法国
4、“(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保罗·约翰逊《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材料中的这场“求变之风”最终( )
A.延缓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
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
C.实现了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D.改变了世界政治的两极格局
5、“赫鲁晓夫迈着笨拙的步子急急忙忙地去追赶美国,结果以出丑告终。”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出丑告终”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6、2021年是苏联“剧变”30周年。提到这次“剧变”,我们有许多关于苏联解体的不同解说。其中,“领导人因素说”一直是最有影响的“主流”说法之一。苏联解体时的国家领导人是(
)
A.
赫鲁晓夫
B.
叶利钦
C.
戈尔巴乔夫
D.
勃列日涅夫
7、随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落,苏联退出了历史舞台。历史上的苏联从建立到解体一共维持了多少年( )
A.68年
B.69年
C.70年
D.71年
8、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留下了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材料中“桎梏”指(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苏联模式D.华沙条约组织
9、《大国崛起》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原因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10、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这样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 )
A.总结苏联历史只能用理解思考,不能带有任何感彩
B.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感到遗憾,但认为苏联解体是必然的
C.苏联的解体是遗憾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失败是必然的
D.俄国的历史只能向前发展,苏联的解体是历史的进步
11、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看有没有牛奶卖。”这则笑话(
)
A.
赞扬苏联人特别有幽默感
B.
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
讽刺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物质短缺问题
D.
表明苏联人特别爱吃肉、喝牛奶
12、下列有关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发生的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苏联进行政治改革 ②苏联进行经济改革 ③八一九事件 ④苏联解体
A.①④③②
B.①④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13、在苏联历史上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最后一位领导人是(
)
A.叶利钦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14、警示片《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中说,苏联共产党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保卫了政权;2
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苏联共产党“自己打败了自己”发生在( )
A.新经济政策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D.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
15、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发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规模日渐扩大,由于其内容日趋复杂,使得中央政府指挥一切的做法变得日益困难和无效。从以上材料可以总结得出( )
A.经济规模扩大并不是苏联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经济规模扩大暴露出苏联政府官员的腐败无能
C.苏联行政统筹经济的形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D.苏联中央政府正在失去对国家的控制权力
二、解答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材料三 1985年,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1)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苏联三位领导人当时改革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经济改革有哪些缺点?共同的不足是什么?
(3)
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B
3、A
4、D
5、D
6、C
7、B
8、C
9、A
10、C
11、C
12、D
13、D
14、D
15、C
二、解答题:
16、(1)赫鲁晓夫:农业;勃列日涅夫:重工业;戈尔巴乔夫: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各自缺点:赫鲁晓夫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行种植玉米,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勃列日涅夫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停滞不前,人民不满情绪高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实现“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经济增长率下降。共同的不足:没有真正解决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而导致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问题。
(3)①历史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和一些政策上的失误。②现实原因(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③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