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激趣导入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人物对话,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把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中语气词和称谓语的含义。
作家作品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
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作家作品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助读资讯
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据有江东。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陈寿:“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
曹操
:“生子当如孙仲谋。”《吴历》
助读资讯
吕蒙(178-220)
,东吴国大将。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助读资讯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倍受赏识。从小丧父,靠祖母抚养。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鲁肃也是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读一读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qīnɡ
qǐ
shú
yé
ɡēnɡ
读一读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一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初:
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谓……曰:
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卿:
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当涂:
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道路,仕途。
掌事:
掌管政事。
辞:
推托、推辞。
译一译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译一译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
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
难道。
欲:
想要。
治经:
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籍。
博士:
古代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
语气词,同“耶”,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
只,只是。
涉猎:
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
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
语气词,表示限止语气,罢了。
译一译
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译一译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孰若:
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乃:
于是。
就学:
指从事学习。就:动词表趋向,从事。
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译一译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及:
到,等到。
过:
经过。
今者:
如今,现在。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
才干和谋略。
非复:
不再是。复:再,又。
吴下阿蒙:
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地,如今江苏苏州。阿蒙,吕蒙的小名,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译一译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士别三日:
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积学修德之人。
即:
就,就要。
更:
另,另外。
刮目相待: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刮:擦拭。待:对待,看待。
大兄:
对朋友辈的敬称。
何:
怎么。
见事:
知晓事情。
之:
这么。
遂:
于是,就。
拜:
叩拜。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基础
积累
一、一词多义。
当
当涂掌事
(
)
但当涉猎(
)
与“涂”连用,译为“当道,当权”
动词,应当。
见
见往事耳(
)
动词,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动词,知晓。
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
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
)
与“为”连用,译为“认为”。
基础
积累
二、古今义变化。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
一种学位。
2、但当涉猎。
古义:
只是。
今义:
常用作转折连词。
3、蒙乃始就学。
古义:
从事。
今义:
常用作副词或连词。
4、见往事耳。
古义:
历史。
今义:
过去的事情。
基础
积累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肃遂拜蒙母,(与蒙)结友而别。(省略“与蒙”)
2、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状语后置,应为“蒙以军中多务辞”)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吴下阿蒙:指学识浅薄的人。
刮目相待: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
议一议
1、朗读课文,理解大意。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
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孙权劝说吕蒙,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议一议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鲁肃与吕蒙论议,惊叹吕蒙今昔的变化———“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吕蒙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确实学识进步很快、很大。鲁肃为之折服,与其“结友”。关于吕蒙的变化给人的启示,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议一议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议一议
4、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
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并且,他还很爱才。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议一议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英雄惜英雄,三位一体,足显作者的文笔功架之深厚。
5、本文在材料的取舍和记叙的详略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议一议
6.本文的三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
孙权
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好学。
吕蒙
知错能改,谦虚好学,
有军人的坦诚豪爽。
劝
赞
鲁肃
敬才爱才,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品一品
1、诵读下列句子,体会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2.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品一品
2、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说说下列句中加点的称谓语分别属于哪种情况。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兄何见事之晚乎!
1.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2.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3.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阿蒙是吕蒙的小名。阿是词头,多用于亲属称呼或人名的前面。4.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知识
积累
翻译五字诀
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
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删———删去无实在意义的词,不译。
想一想
假如当初吕蒙没有听从孙权的劝告,还是昔日的“吴下阿蒙”,鲁肃还会和他结为朋友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要想赢得像鲁肃那样的儒雅之士的青睐,自己必须努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这样双方才能成为知己。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