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A10联盟2021届高三开年考
文综历史试题
24.商王征用吴属下的人民时必须通过吴本人供给、致送;周武王征召国族的属民时,也须通过这些国族的首领,而不能直接征用。据此可知,当时
A.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B.地方割据势力十分强大
C.中央集权制度遭遇挑战
D.血缘贵族政治逐渐确立
25.魏晋玄学是以讲究修辞与技巧的谈说论辩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它所讨论的问题,从《周易》《老子》《庄子》三本经典而来,并以老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探究宇宙人生哲理,即“本末有无”的问题。这表明魏晋玄学的发展
A.助长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泛滥
B.促使汉代经学走向辉煌中
C.有利于儒道思想的融合发展
D.完成了儒家信仰的重建
26.两宋农书数量最多的是两浙路,其次为福建路,两浙路23本(占宋代农书数量的16.31%)农书中有12本都是关于花卉的,福建路19本(占宋代农书数量的13.48%)农书中有14本都是关于植茶的。这反映出宋代
A.农业科技发展超越了前代
B.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
C.闽浙地区成为经济的中心
D.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受到冲击
27.雍正时,随着部分大学士入值军机处,大学士出现了外中堂之分。内中堂的主要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国要务,外中堂的主要任务则是管理原先内阁日常事务。这种分工
A.提升了中枢机构运行效率
B.加强了内阁大学士的权力
C.弱化了封建君主专制集权
D.消除了君臣间的权力斗争
28.上海机器织布局获得清政府授予的10年专利经营权,美商拟在上海开办公司经营纺纱,李鸿章则命上海地方官予以查禁,后虽经美国公使交涉,但最终也未得逞。这说明
A.清政府注重保护知识产权
B.洋务企业发展得到了制度保障
C.洋务官僚成功收回了利权
D.西方列强追求公正的市场环境
29.甘必大为法国共和派领袖,普法战争期间积极组织抗击普鲁士的爱国活动。20世纪初,中国留学生群体主办的报刊,如《江苏》(江苏留日学生主办)等都突出介绍了他的事迹;梁启超主笔的《新民丛刊》也刊登了《法国爱国者甘必大纪念碑》的照片。这些宣传意在
A.鼓吹民主共和,推行排满革命
B.传播启蒙思想,弘扬理性主义个
C.宣扬民族主义,激发爱国精神
D.介绍法国经验,推行政治变革
30.图5为1944年江淮银行改为“华中银行”后发行的五十元(是根据地最早印有毛泽东肖像的纸币之一)纸币,在根据地百姓间广为使用。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图5
A.土地革命导致了货币新变化
B.抗日根据地经济治理取得成效
C.苏维埃政府控制了农村经济
D.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31.20世纪80年代,中国一改过去只对外援助的做法,开始接受外来援助,来自世界银行、日本政府、西欧多边和双边的援助大量流入中国。据统计,六五计划期间,中国就得到了30-4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国内经济困难无力对外援助
B.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影响
C.美国对中国的遏制政策破产
D.务实理性外交利于国内发展
32.城邦耸立于一切小集团之上,耸立于各种次要的团体之上,它赋予一切集团和团体以意义和价值。最高的幸福在于参与城邦本身的生活和活动,而家庭以及朋友和财产,只有作为这种最高幸福的组成部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使人享有乐趣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希腊
A.家庭财产属于城邦公有
B.公民幸福取决于参与城邦政治
C.城邦利益高于个体自由
D.团体的价值来源于城邦的赋予
33.英王乔治三世自1760年继位以来,就利用王室恩惠与官职授予权,不断扩大个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他通过“国王之友”内阁逐步建立起个人专制统治,在1770年诺斯任首相期间达到顶峰,由此改变了英国的政治发展走势。这反映当时英国
A.责任内阁制度亟待完善
B.国王与内阁之间斗争激烈
C.议会主权原则遭到破坏
D.内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力
34.列宁指出机器大工业是“社会主义的物质的、生产的源泉和基础”。1920年,他又强调“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列宁的这一论断
A.埋下了苏联国民经济结构失衡隐患
B.揭示了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C.体现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意图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35.图6为漫画《束缚》(2018年)。据此可知
图6
A.全球化的趋势出现明显逆转
B.贸易保护主义成为时代潮流
C.美国经济霸权主义不得人心
D.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雍正帝否认《春秋》有“尊王攘夷”“华夷之辨”的内容,认为《春秋》大义在于扶植纲常、辨定名分,故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提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接着,雍正帝又分析了历史上一统政治的形成和发展,提出“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雍正帝的“大一统”思想是在清朝国力日益强盛的形势下,与汉族士人反清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包含着维护清朝统治地位的动机。这种新的“大一统”理论,使清帝以天下之主自居,不容忍任何分裂割据现象,因而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经营管理,空前地巩固了中国的统一,奠定了中国领土疆域的基础。
——摘编自刘泽华《中国古代的“大一统”论与“正统”观念》
材料二
罗马帝国边缘省份对于中央的离心力巨大,于是帝国后期出现四帝共治、东西分裂的政治割裂。帝国覆灭后,漫长的中世纪,基督教成了人们心灵的慰藉,这本是欧洲文明又一次统合的契机。然而,11世纪,基督教分为天主教与东正教两个相互拆台与对立的宗教派别。16世纪的宗教改革又让一大批民族国家逐步兴起,将世俗政权凌驾于宗教权力之上。还有来自南方的伊斯兰势力入侵伊比利亚半岛与巴尔千半岛,这种外部力量威胁为欧洲内部多元势力的崛起提供了契机。
——摘编自王凯迪《历史上的欧洲为何难以走向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帝提出“大一统”理论的时代背景并分析其影响。(1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同中国古代“大一统”相比罗马帝国政治的特表征,并简析11—16世纪欧洲难以实现统一的原因。(12分)
42.图片证史是研究历史的一种途径和方法,阅读材料(图10),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图10
你可以选择其中一幅图片或两幅及其以上图片,说明它或它们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主题,并对其进行阐释。(要求:指明图片及其信息,写出历史事件名称或主题,阐释须有史实依据)
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
经济危机爆发后,外国商品倾销严重损害了中国民族工商业,工商业者不断呼吁政府予以扶助。193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遂参照各国成例”制定并颁行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反倾销法——《倾销货物税法》,该法在内容上来看,可以说是比较完备的。1932年12月,附属于财政部的倾销货物税审查委员会成立。该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对输入的外货进行考察,判定倾销事实,最后经由海关对其征收进口关税外,加征倾销货物税。1934年1月,国民党中央又通过《请速施行倾销税以保护新兴工业案》以保护日益窘迫的民族工业。《倾销税法》等的颁布使中国企业对外国的倾销起诉有了法律依据,是中国政府反对外来商品倾销的战略性威慑手段,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努力并没有像政府预期的那样,取得最大的绩效。
——摘编自陈晋文《南京国民政府反倾销政策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反倾销政策出台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国民政府的反倾销政策。(6分)
4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提出了一项“联合行动”计划,主张将自由国家团结起来在东南亚组成一个联盟来共同抵制共产主义力量。1954年7月21日,日内瓦会议结束,并通过了《最后宣言》,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该地区进行的漫长殖民战争。但它也成为了杜勒斯筹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转折点。9月8日,杜勒斯代表美国与英、法、澳、新、泰、菲、巴等七国正式签署了反共集体防务条约,即《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也称《马尼拉条约》),成功缔结了东南亚条约组织。虽然各国能在共同利益这条纽带的驱使下,被《东南亚条约》捆绑在一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国家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杜勒斯的“反共联防”的雄心。更多时候,它们中的一些国家加入这个组织完全出于为了自己的领土安全或确保继续获得美国援助的考虑。
——摘编自黄文磊《地缘政治下的强势遏制:勒斯与东南亚条约组织(1954—195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勒斯推动建立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东南亚条约组织的特点。(8分)
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材料
闵采尔(1489—1525年)生于德国中部施托尔堡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1519年,他结识了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的初期,闵采尔曾支持路德的宗教观点。但当他在农民、工人中传道,深切了解到群众的疾苦,并理解了群众的革命要求后,就坚决地和马丁·路德分道扬镳了。他号召人民以暴力手段建立“千载天国”。恩格斯指出:“闵采尔所了解的天国不是别的,只不过是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高高在上和社会成员作对的国家政权的一种社会而已”,“自闵采尔以后,在每一次的民众大骚乱中都出现这种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直到它渐渐与现代无产阶级运动合流为止”。闵采尔联络各地的革命教派,组织“基督教同盟”,发动人们对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作坚决斗争,闵采尔的革命活动对促进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起了很大作用。
——摘编自杭州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闵采尔与马丁·路德分道扬镳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闵采尔领导的革命活动的意义。(6分)
安徽省A10联盟2021届高三开年考
文综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A
C
D
A
B
C
B
D
C
A
B
D
24.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和西周初期,王权并不能直接控制地方势力,以至于需要通过侯国首领,这反映出当时的王权尚未实现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当时的体制下地方拥有相当的独立性,并非割据势力,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于秦朝,排除C项;血缘贵族政治确立于夏朝,排除D项
25.C玄学兴起源于魏晋时期的儒者吸收道家思想,运用道家语言对儒家思想进行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探求宇宙人生,体现出儒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魏晋时期是汉代经学走向衰落的时代,而魏晋玄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汉代经学的悖离与反抗,排除B项;儒家信仰重建完成的标志是心学的出现,排除D项。
26.D依据材料可知,闽浙两省的花卉、茶叶种植有所发展,反映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受到冲击,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农业科技超越了前代,排除A项;农业种植结构仍然是以粮食作物为主,并未发生质的变化,排除B项;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27.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所谓的内中堂人值军机处、外中堂则是沿袭明代的内阁处理日常事务,将军机大事转移到军机处在强化皇权的同时,有利于决策效率的提升,故A项正确。内阁大学士权力实际上是下降的排除B项:C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君臣之间的权力斗争并不会因为中枢权机构调整而消除,排除D项。
28.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专利经营权实际上使得洋务民用企业获得了一定的制度保障,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垄断经营,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其发展,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与材料不符,这里的专利强调的是垄断经营;晚清经济利权的丧失十分严重,并未成功挽回,排除C项;列强在华并非追求公正的市场环境,而是为了获取经济上的特权,排除D项。
29.C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甘必大之所以被宣传主要是因为其抵抗普鲁的爱国行为,这些媒体宣传甘必大的事迹其目的还是在于救亡图存,故C项正确。这些媒体宣传甘必大的重点在于他的爱国行为,并非其民主共和思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启蒙思想,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
30.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发行了货币并获得民众认可,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抗战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故选B项。土地革命特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A项;抗战时期,苏维埃政府已经改成边区政府,排除C项;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七大上,排除D项。
31.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除了外援外还接受国外的援助,这有利于获得经济发展的资金,故D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材料不能说明这一时期外交才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影响,排除B项;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C项。
32.C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邦高于一切“集团”和“团体”,这体现出城邦利益至上的原则,故C项正确。B项表述明显绝对化了,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并未提及“家庭财产”,排除A项;D项表述不符题意
33.A从材料信息可看出,英国内阁成为乔治三世的“私人内阁”,成为其强化权力的工具,这说明当时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善,并未真正对议会负责,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内阁是依附于君主的,二者并未出现激烈斗争,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议会的权力,排除C项;D项是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特点,但这不符合英王乔治三世统治时期,排除D项。
34.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强调机器工业对社会的决定性作用,这说明列宁充分认识到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发展机器大工业,但未提及是否一味以重工业为主,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在生产关系上实现直接过渡的意图,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生产力并未提及无产阶级革命,排除D项
35.D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经济受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束缚,使得其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全球化出现了逆转,当今全球化仍然是潮流,排除A、B两项;漫画材料并未提及美国推行经济霸权主义,排除C项
41.(25分)
(1)时代背景:清朝前期盛世局面出现国力强盛;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家思想,程朱理学影响深远;平定西北部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反清思想,满汉矛盾仍然尖锐。(1点2分,3点6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影响:“大一统”思想有利于消除汉族上人的反清思想,加强君主专制,巩固清朝统治“大一统”思想强调中外一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奠定理论基础;推动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本定型。(1点2分,2点4分,3点7分,其它言之有理亦可,共7分)
(2)政治特征:罗马帝国实行行省制,地方权力较大,特别是中央政府对于边缘省份的控制力弱;后期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缺乏统一的思想基础,国家治理重视法律。(1点2分,3点6分,共6分)
原因:基督教分裂,形成相互对立的宗教派别;近代欧洲一大批民族国家崛起;外部势力威胁因素(或外部干扰势力)促进内部多元势力崛起。(1点2分,3点6分,共6分)
42.(12分)
参考示例一
图片信息:黄埔军校
历史事件: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2分)
阐释: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图片反映的是1924年5月,在苏联帮助下建立的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后以黄埔军校学生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北伐军,在1926—1927年北伐战争中,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国民政府也迁都武汉。(8分)
结局:由于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走向失败。(2分)
参考示例二
图片信息:从洋务运动到“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历史主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2分)
阐释: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在内忧外患之下,以“自强”“求富”为旗帜,开展了洋务运动,开平矿务局就是洋务运动创办的民用企业的代表。但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后以破产而告终。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开展了辛亥革命,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中华民国空有共和之名、而无共和之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了起来,成为强国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新中国通过“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8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全中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分)
(以上“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作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用其他一幅或者多幅图片提炼历史事件或主题,阐释合理亦可赋分。)
45.(15分)
(1)背景:经济危机,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严重损害民族工业;民族资产阶级的呼吁;国民政府顺应民意,加强财政收入的现实需要;政府加强对经济干预的时代潮流的影响等。(1点3分,3点9分,任答3点即可,共9分)
(2)评析:国民政府的反倾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商品的倾销,保护了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3分)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反倾销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抵御外国经济侵略,最终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3分)
46.(15分)
(1)背景:冷战的加剧;新中国的成立、朝鲜战争停战东南亚众多国家赢得独立或法国殖民统治在东南亚结束。(1点2分,2点4分,3点7分,共7分)
(2)特点:具有反共反社会主义色彩;美国处于主导地位;成员国参与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作用有限。(1点2分,4点8分,共8分)
47.(15分)
(1)原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闵采尔代表下层阶级的利益,马丁·路德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前者主张用暴力革命推翻现有政权,后者主张通过改革方式达到目的;前者主张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差别,后者是在不改变私有制的前提下进行改革。(1点3分,3点9分,共9分)
(2)意义:打击了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统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德国农民战争的爆发;对后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点2分,3点6分,共6分)
PAGE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