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人体的总血量是4—5升
每天产生的原尿约150升
肾脏每天将血液清理30多遍!
尿毒症:现代医学称为肾功能衰竭综合征,实际上是指人体不能通过肾脏产生尿液,将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和过多的水分排出体外,同时失去肾脏的其他功能,从而引起机体出现的一系列中毒症状。早期最常见的是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进入晚期尿毒症阶段后,全身系统都会受累,出现心力衰竭、精神异常、昏迷等严重情况,危及生命!
某肾衰竭患者
他们是一群尿毒症患者,靠透析维系生命。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北、安徽、黑龙江、吉林……他们选择通州区白庙村的一个院落,组建了一个“自助透析室”。这是一个10人组成的特殊“大家庭”。维系这个“家庭”的,是三台透析机。这是他们共同的“肾”。
2009年北京通州“自助透析室”事件
进入这个“家庭”之前,他们都签署过一份生死合同:“……如在透析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都与合伙人无关,包括死亡,一切都自行负责。”
他们知道,私自组建透析室是违规的。但是,在医院高昂的透析费用面前,他们选择了违规。他们说:“我们的原则就是--- 。”
活着
肾脏
膀胱
尿道
输尿管
(产生尿液)
(输送尿液)
(暂时贮存尿液)
(排出尿液)
1
3
2
4
一:泌尿系统的组成
知识回顾
二、肾单位的组成
肾小管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体
肾单位
肾单位、肾小体、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的关系?(包含关系图)
活动:分析尿液成分的几项指标
尿检
项目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正常值
–
0
0
2.0
0.05
11.0
病人
+
30
1.0
2.0
0.05
9.0
1.病人尿液中哪些指标不正常?
(g/L)
2.推测病人的肾脏哪些结构出现问题?
3.尿液在肾脏中如何形成的?
红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肾小体
水、无机盐
葡萄糖、尿素
大分子蛋白质
血细胞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成年人一昼夜产生原尿约为150L,而每天的尿液量仅为1—1.5L,这是什么原因?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剩下的便是尿液,所以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仅为1—1.5L。
解读数据
尿液形成示意图
动脉
静脉血
尿液
原尿
肾小管
滤过
重吸收
肾小球
静脉
动脉血
教材解读:尿液在肾单位中形成
肾小囊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除外)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酸和尿素就形成尿液。
2.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
2.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
血液流经的途径:
肾小球
动脉
肾小囊
静脉
集合管
原尿
观察思考
尿液
入球小动脉
肾小球
出球小动脉
肾小管外毛细血管
小静脉
肾静脉
我是演说家.:
尿液在肾脏中如何形成的?
3.血液、血浆、原尿和尿液的主要成分比较: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成分
液体
血细胞
蛋白质
水
葡萄糖
尿素
(尿酸)
无机盐
血液
血浆
原尿
尿液
注:用√表示有这种成分,用×表示没有这种成分
玩中学:分别由多名同学扮演血液中不同成份,一起由肾小球出发,走出肾小囊时不应该出现的同学走开,走出肾小管时不应该出现的同学走开。
你学到了
什么?
盘点收获:
一个系统
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
肾单位的三个组成
四种液体的区别
. . . . . .
说一说你还有什么收获?
化验某人的尿液时,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如果是肾的疾病,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
临床印象__________ 病变部位___________
血尿
肾 小 球
请你当医生
★小组抢答
你准备好了吗?
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
A.肾单位 B.肾小体 C.肾小球 D.肾小管
2.出入肾小球的血管是( )
A.入球为小静脉,出球为小动脉 B.均为小静脉
C.入球为小动脉,出球为小静脉 D.均为小动脉
3.组成肾单位的两部分结构是( )
A.肾小球和肾小囊 B.肾小体和肾小管
C.肾小球和肾小管 D.肾小体和肾小球
B
★小组抢答
4.正常人原尿和血液相比,原尿中不含有 ( )
A.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B.血细胞
C.尿素和无机盐 D.大分子蛋白质
5. 正常情况下,尿液与原尿相比,主要区别是尿液不含有( )
A.水 B.葡萄糖 C.无机盐 D.尿素
3.流出肾脏的血液成分与流入肾脏的血液成分相比,其特点是 ( )
A.氧气增加,尿素减少 B.氧气减少,尿素增加
C.氧气增加,尿素增加 D.氧气减少,尿素减少
B
课后活动:
调查与泌尿系统有关的疾病,并简要分析病因、病症及预防措施。(提示:尿毒症、糖尿病、血尿、蛋白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