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登高(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5课登高(共2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2-26 07:5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千古哀情
悲秋绝唱
——
杜甫《登高》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zhū
yú)少一人。
这首诗表达了
的感情。
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重阳登高,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体现了杜甫诗歌
“沉郁顿挫”的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评价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1.清代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
”(《杜诗镜铨》),
2.明代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
之冠”。

律诗
欣赏朗诵视频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人物形象总体感受:
凄楚、悲伤、孤独(悲秋)
一读:理解诗意
登高
杜甫
一读:理解诗意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
人物形象总体感受:
凄楚、悲伤、孤独的老人(悲秋)
总体把握
这首诗哪几联写景,哪几联抒情?
答:首联、颔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
诗人触景生情,最终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首联
仰望
云天秋风
俯视
江水渚洲
颔联
远眺
无边落叶
近观
不尽江水
(扩大了视野)
抒情
颈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尾联
苦恨霜鬓
新停浊酒
悲壮而不悲哀,
激昂而不消沉。
家国之恨
悲慨感人
整体感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一语双关。既反映天气,又反映社会的大动荡。
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叫声悲凉,使人生悲。
孤独痛苦的飞鸟找不到方向。
“猿啸哀”
“鸟飞回”的描写有何寓意?:
答: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痛苦写照。
民谣: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巴东三峡巫峡深,
猿鸣三声泪沾衣
落木
长江
无边
不尽
萧萧
滚滚
生命之短暂
天地之永恒
意境:苍凉雄浑、沉郁悲壮


颔联写了怎样的景?使人想到什么?意境如何?
归纳:首联、颌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落木
长江






萧萧
滚滚
这些景物构成的秋景图有什么特点
?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1、
秋江景物凄清、萧条。
2、诗人寓情于景,萧索惨淡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凄凉、悲苦,奠定了诗歌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漂泊他乡,流浪他乡。
登台: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为祈求长寿,全家人一起去。
宋代罗大经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试着给它们找出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作客,
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登台,
求长寿;
独登台,无亲朋也。
万里,
地之远也;
悲秋,
时之凄惨也;
百年,
齿暮也;
多病,
衰疾也;
羁旅之思
暮年之叹
孤独之愁
疾病之痛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国愁家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1)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2)苦、恨是什么意思?
——很、非常。遗憾。
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不被重用现在又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而非常遗憾。
(3)“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不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还有个人艰难。他既忧国、忧民、又忧家。
全诗总结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
后半首写登高时的内心感触,是抒情。
全诗八句都对仗,句句押韵;情景交融,气韵沉雄。金性尧以为“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