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辽宁省营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辽宁省营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0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2-27 19:0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营口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2. 早在罗马共和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这说明
A. 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 B. 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
C. 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 D. 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3. 英国《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如下: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材料表明英国
A. 国王的实际统治权得到约束 B. 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 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得以确立 D. 责任内阁被赋予相当大的权力
4.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 强化了关中地区战略地位
5. 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 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 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 杜绝了门阀恩荫现象
6. 在近代英国,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这一现象
A. 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 杜绝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
C. 表明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 D. 反映出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
7. 下表相关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朝代 统治时间 节妇数 烈女数 节妇烈女合计
隋唐 326年 32人 29人 61人
两宋 316年 152人 122人 274人
A. 隋唐统治者未受到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 B. 宋朝女性伦理观念根植于商品经济发展
C.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 D. 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的伦理观念
8.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 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9. 下图为描绘20世纪70年代欧洲“乞丐行乞”的漫画,这说明
A. 欧洲崛起取代了美国地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货币 D. 世界贸易体系遭遇了挫折
10.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A.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 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 使税收种类由单一变得繁多 D. 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前提
11. 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
A. 秦朝法律书即《秦律》 B. 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
C. 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 D. 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
12.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读如图《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20世纪50年代)》,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保障
《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图》
A. 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家纳税 B. 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C. 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日渐完备 D. 标志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
13. 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A. 农业的出现 B. 小农经济的产生 C. 手工业的产生 D. 火的使用
14. 《“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监测已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处置不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据此可以看出
A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B.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改进
C. 国家卫生环境已经得到改善 D. 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15. 下图为明代书中所绘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提花技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说明古代中国已有机器工业
B. 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说明古代中国纺织技术高超
D. 说明私营纺织业已经很发达
16. 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 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C. 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 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二、非选择题
17.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围绕距今5500年到3500年,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研究遍布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下游、辽西地区河套地区,研究最后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
在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2019年)约5000年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在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一时期,墓葬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5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2018﹣10﹣23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历史专家确定五千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依据是什么?这项研究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19. 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是全人类的政治发展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材料三 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图二反映的是哪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几种类型?并说明近代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有哪些。
20. 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成制度。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领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及对今天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营口市普通高中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
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二年级
历史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 禅让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分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家教和家风与宗法制相关,B正确;禅让制、世袭制涉及是最高权力的传承,与家风等信息无关,排除A、C;分封制与家风无关,排除D。
2. 早在罗马共和时期,国家就开展了不定期的人口基本情况调查。奥古斯都时代,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这说明
A. 人口普查服务于财税制度 B. 国家管理水平在逐步提升
C. 公民人身自由得不到保障 D. 君主专制程度在不断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不定期普查人口,到帝国时期人口普查趋于系统化和制度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类似于地理考查、地图绘制、分门别类的归档、地籍管理等行政管理技术广泛应用,说明国家管理水平在不断的提高,B正确;题干并未体现出人口普查和财税制度之间的关联,排除A;人口普查不能危及公民的人身自由,C与题无关,排除;人口普查的水平以及地理考查等行政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不能证明君主专制程度在加强,两者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D。
3. 英国《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如下: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材料表明英国
A. 国王的实际统治权得到约束 B. 逐渐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
C. 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得以确立 D. 责任内阁被赋予相当大的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表明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B项正确;但并没有涉及国王的权力和责任内阁的权力,A、D说法错误;《权利法案》不是成文宪法,C项错误。
4.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A.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历史趋势
B. 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 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 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项;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联系孝文帝改革的意义分析解答。
5. 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
B. 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
C. 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
D. 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据所学,唐朝以前推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依靠门第,士族垄断做官,据材料小姓子弟和寒素子弟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故选B项;据材料“寒素子弟、小姓子弟”可知,选拔的不全是士族子弟,排除A项;唐代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依据是才学,而不是门第,排除C项;材料中士族子弟仍占大部分,不能说明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排除D项。
6. 在近代英国,文官是政府政策的主要执行者和日常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无关。这一现象
A. 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B. 杜绝了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
C. 表明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 D. 反映出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近代英国,由于文官不与内阁共进退,不受执政党更换影响,只负责执行政府政策,承担日常工作,确保了政府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A项正确;文官与内阁、政党政治脱钩并不能“杜绝”西方国家政治生活的周期性动荡,B项错误;文官任职时长与政党政治相关与“执政党的更换基本上与他们(文官)无关”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文官政策“决定”民主政治趋势,D项错误。
7. 下表相关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朝代 统治时间 节妇数 烈女数 节妇烈女合计
隋唐 326年 32人 29人 61人
两宋 316年 152人 122人 274人
A. 隋唐统治者未受到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 B. 宋朝女性伦理观念根植于商品经济发展
C. 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 D. 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的伦理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隋唐、两宋时期节妇、烈女统计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节烈妇女人数明显增多反映了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的伦理观念,D项正确;隋唐时期,儒学地位比较稳定,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伦理纲常的熏陶,A项错误;宋朝女性重视伦理的保守观念根植于自然经济而非商品经济发展所致,B项错误;隋唐时期的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即节妇、列女人数增多无关,C项错误。
8. 1955年,中国与埃及签订贸易协定后,中非贸易额由1950年的1214万美元上升到1956年的4865万美元;中国与缅甸的贸易额从1950年的313万美元增长到1956年的4032万美元;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一贸易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不结盟”外交方针的推行
B.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友好
C. 发展中国家经济存在互补性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外交准则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不结盟”外交方针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排除A;1955年周恩来在参加万隆会议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这一方针不仅推动了会议的进程,还在会后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到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互补性,排除C;国际外交准则具体是指从事外交活动时所必须遵守的、各国所公认的、构成外交基础的、作为自身行动依据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当今世界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而不是各国,排除D。
9. 下图为描绘20世纪70年代欧洲“乞丐行乞”的漫画,这说明
A. 欧洲崛起取代了美国地位 B. 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 美元不再是世界主要货币 D. 世界贸易体系遭遇了挫折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70年代,欧洲乞丐行乞时候不要美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发生滞胀危机,美元贬值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因此出现了漫画中的现象,B正确;A不符合史实,当时美国依然是世界第一强国,排除;C不符合史实,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依然是主要货币,排除;漫画涉及的是货币体系的瓦解而非贸易体系,排除D。
10. 唐代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税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A. 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 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 使税收种类由单一变得繁多 D. 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前提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因此B正确,D排除;两税法并未从根本上减轻农民的负担,A排除;两税法简化了税种,C排除。故选B。
11. 刘邦入秦都城咸阳后,萧何尽“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后来“汉王(刘邦)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战略要地),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萧何)具得秦图书也”。由此推论,文中“律令图书”主要是
A. 秦朝法律书即《秦律》 B. 遗存的诸子百家著作
C. 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 D. 中央与地方的官吏考核档案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汉王(刘邦)所以能全面了解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地方的好坏、民间疾苦这些事,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朝的所有文书档案的缘故,故本题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文中“律令图书”仅仅指户籍、赋税等文书档案而非《秦律》等。
12.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读如图《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20世纪50年代)》,可以看出英国社会保障
《英国社会保障投入构成百分比图》
A. 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家纳税 B. 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C. 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日渐完备 D. 标志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图中英国社会保障投入部分来源于雇主缴费以及雇员的缴费,说明社会保障的实质是国民经济收入的再分配,B正确;图中显示社会保障的投入主要是政府补贴,A错误;图片说明的是社会福利费用的来源,并不能说明覆盖面比较广而且日渐完备,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二战后英国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补贴占了百分之五十五的比例,说明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故D错误;
【点睛】国家干预经济是一种手段,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具体说来,经济总量包括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两方面,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这两个方面达到基本平衡,且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
13. 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A. 农业的出现 B. 小农经济的产生 C. 手工业的产生 D. 火的使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因此A正确,BCD排除。
14. 《“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提出: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严格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确保生产过程整洁卫生并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主动监测已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时处置不符合标准或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据此可以看出
A.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 B.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改进
C. 国家卫生环境已经得到改善 D. 食品安全隐患问题开始受到关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材料中措施、制度、标准可以看出,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管理,因此A项正确,BCD项排除。
15. 下图为明代书中所绘手工提花机﹐继承了汉唐以来提花技术,能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 说明古代中国已有机器工业
B. 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 说明古代中国纺织技术高超
D. 说明私营纺织业已经很发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材料“控制上万根经纱,织出精美花样”说明古代中国纺织技术高超,故C项正确。机器工业是机器制造业,是制造机器工业生产部门。手工提花机仍然是依靠手工劳动,可排除A项;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标志是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说明手工提花机是官营还是私营,可排除D项;
16. 某学者指出,18世纪晚期工厂制度出现了,到19世纪中叶,英国所有棉布都已经在工厂里生产,工厂制度代替了分包制和原工业的工场,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对“特有”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 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
B. 产生了比蒸汽机更大的影响
C. 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 促进了工业革命深入发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依据材料“19世纪中叶……成为工业经济特有的生产方式。”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成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机器制造业机械化的实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B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生产组织形式的转变,没有体现出动力方面的变革,两者的影响无法进行比较;D选项错误,“特有”强调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独特性,促进工业革命发展的因素很多,无法体现“特有”。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二、非选择题
17.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以考古调查发掘为获取相关资料的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重大科研项目。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田野考古为中心,围绕距今5500年到3500年,聚焦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考古发掘、调查和研究,研究遍布黄河上中下游、长江上下游、辽西地区河套地区,研究最后归纳出符合中国历史情况的文明形成标志,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都邑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
在浙江良渚遗址,发现了建于距今(2019年)约5000年前,面积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和更大规模的外城。在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别发现了面积在280万乃至400万平方米的巨型城址。这一时期,墓葬中反映的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小墓一无所有,或者仅有一两件武器或陶器;大型墓葬随葬品可达到上百件,不仅制作精美,而且表明等级身份。像这样的社会,显然不再是原来我们认为的部落联盟。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公布5800年前已有文明起源迹象》2018﹣10﹣23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历史专家确定五千多年前已经进入文明社会依据是什么?这项研究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依据: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城市);出现阶级和国家。
意义: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首先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这也是文明发生的基础”可知体现的是农业和手工业的显著发展,出现明确的社会分工;根据材料“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高等级的手工业生产和分配为贵族所控制”可知体现的是社会显著的阶层分化;根据材料“出现了这些权贵阶层生前居住的大型的建筑,就是后来所谓的宫殿,以及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来兴建公共设施”可知体现的是出现宫殿,公共设施和都邑;根据材料“另外出现了王权管辖的区域性的政体和其具有的公共权力——国家。”可知体现的是出现阶级和国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提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93年,马戛尔尼率英国使团访问清帝国.英使带来的礼品共590余件,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乾隆看过礼单震惊之余指示负责接待的官员“可于无意之中向彼闲谈,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允许英国商人仿俄罗斯例在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在广州附近划出一块地方允许英商居住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
依据材料信息,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要求:可以依据其中一条或多条信息,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论题: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
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展开,取得辉煌成果,工业化和近代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清朝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表面上的繁荣盛世,由于坚持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示例二:论题:中英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
中国是政治上专制主义,经济上固守农耕文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上故步自封,盲目自大,对外政策保守闭关自守。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上进入工业文明发展,思想上自由主义发展,英国提出的开放口岸通商,北京设一个货栈买卖货物、禁止向英国商人在海关关税之外另行勒索,加强与西方的正常贸易和交往反映了其具有扩张和掠夺的外交特征。英国的外交政策与这个的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乾隆站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封建统治的立场上,断然拒绝是进步的。它反映了工业文明和农耕文明外交政策的碰撞。显然中国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劣势。
【解析】
本题依据材料信息“尔国所贡之物天朝原亦有之”、“马戛尔尼提出了开放一些口岸通商……等要求。对此,乾隆断然拒绝”即可从大清盛世背后的危机或两国外交政策的碰撞的角度提出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即可从工业革命、小农经济、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方面加以说明。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
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19. 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是全人类的政治发展趋势,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政治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从古典民主没落到现代民主萌生,中间长达千余年,17、18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美国家先后建立。但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
材料三 在华盛顿的主持下,制宪会议一共开了116……面对代表们的唇枪舌剑,制宪会议主席华盛顿却几乎一言不发……盛顿的沉默和坚持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1787年9月17日,美国第一部成文宪法最终形成。……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使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图二反映的是哪两种不同的政治体制?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几种类型?并说明近代西方各国政治模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有哪些。
【答案】(1)政治体制:中国:君主专制(或答专制政体,或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雅典:民主政治。
(2)两种类型:一种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一种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原因: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道路和原有历史传统的不同。
(3)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或答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民主原则(或答民主共和制原则,或答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原则)。
【解析】
【详解】(1)政治体制:通过观察材料一中图一即中国的三省六部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反映的政体是中国古代实行的君主专制(或专制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通过观察材料一中右侧的图二即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政权结构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体现的政体是民主政治。
(2)两种类型:根据材料二中“由于国情差异,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类型主要有,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政治模式多样化的原因在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道路和原有历史传统的不同。
(3)原则:根据材料三中“联邦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可知,联邦制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还包括,分权制衡原则(或三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相互制约与平衡)和民主原则(或民主共和制原则,或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原则)。
20. 中国古代杰出帝王往往因时因势制定民族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巩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走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到游牧地区,变牧地为耕地,扩大了北方边境。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中国的领土。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自身封建统治,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成制度。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领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人、汉人,同属臣民。”
——据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整理
(1)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特点及对今天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答案】(1)措施:移民、筑城、设县。
意义:传播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边疆地区发展;促进民族交融;扩展疆域;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一中“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徙内地罪人去居住”“发50万人守五岭”可知,移民;根据“筑44个县城”可知,筑城、设县。意义:根据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民族和国家等方面分析可知,其积极意义在于,向边疆地区传播了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发展和民族交融,有得扩展疆域,推动建立多民族统一国家。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成制度”“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可知,中国古代治理边疆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根据“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等可知,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纵观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代统治者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启示:综合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治理边疆的经验、作用和趋势等方面进行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