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2020~2021学年度第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15题,共45分)、非选择题(第16~19题,共55分)。本次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座位号、考试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将考试证号用2B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井将条形码贴在指定区域。
3.答题时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日要求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汉朝皇帝都在生前为自己建造陵墓,并将关东地区的富商、豪强,以及两千石以上高官家族迁居到陵墓周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陵县。这一做法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2.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
C.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3. 《王祯农书》介绍如下图所示田制,筑堤护田,四边开凿涵洞,如遇水荒,引田内多余水灌入。证技术的运用
A. 体现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B. 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
C.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D. 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
4. 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A. 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 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 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 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5. 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受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是
A. 革命党人长期斗争的产物 B. 多阶层的合力所致
C. 清朝中央权力下移的开端 D. 民族工业发展的结果
6.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这是董必武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中所指会议确定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
A.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B.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 将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决定 D.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7. 下图为1938年6月时事漫画《到军队厨房去》,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 提高前线官兵的伙食 B. 号召妇女参军补兵员
C. 调动全民抗日的热情 D. 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念
8. 彭德怀曾说:西方侵略者在几百年来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口号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抗战胜利万岁、民族解放万岁”
C. “将革命进行到底”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9. 宣传画是时代的风向标。右图为1953年政治宣传画,该画作反映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 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体现 D. 政协制度职能发生转变
10. 下表为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松动 B. 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局面结束
C. 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岸共识
11. 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就是趋利避害,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下。这思想被汉密尔顿等美国开国者所推崇,为此他们主张
A. 实行三权分立 B. 建立联邦制度
C. 建立两院国会 D. 推行民主选举
12.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美国总统受到国会困扰,总是关注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另一方面,他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他之所以没有这一困扰是因为英国
A. 内阁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议会需要对首相负责
C. 首相是下院多数党领袖 D. 首相是英国国家元首
13. 历史示意图通霄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代议制民主的广泛确立 B. 黑奴贸易的兴起
C. 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D. 工业革命的扩展
14. 古巴危机和平解决之后,催生了一些限制核武器的协定。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冷战
A. 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 B. 冷战促进了科技发展
C. 激烈对抗中存在缓和 D. 冷战加剧了军备竞赛
15.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作者意在说明
A. 中国崛起冲击世界格局 B. 美国意图建立单极世界
C. 发展国家主导国际秩序 D. 欧亚大陆国家经济衰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5分。
16.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洛阳市伊川县发现东周时期某一戎王级大墓遗址
材料二 “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日:“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左传》
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一青铜礼器反映周代礼乐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是为了维护周代哪些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周平王东迁后,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上述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情况的价值。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大事年表(部分)
1825年欧文创办新和谐公社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1944-1949年波兰、南斯拉夫等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
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9年古巴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据吴于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党宣言》发表历史背景。
(2)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梳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8. 改革被视为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清,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泰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候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软变法。商鞅不负奏孝公的厚望,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北宋自宋真宗时起、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下,大量养兵。荆会立志改变“戈百年之积,帷存空萍”的局面,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悍者,由国民不能各连其力从事生产也。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其说以国家为大地主、大资本家、大企业家,而人民不得有私财。本意欲以推抑兼并,万一行之不善,而国家反为兼并之祸,则民何诉焉?而盗臣之因缘以自肥,又无论也。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音,良以此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结合商映变法的措施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北宋政府“国民经济日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19.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都面临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康有为维新变法期间的重要著作
—摘编自《康有为全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日本文明观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独特”和“移植”体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如何通过著作宣传推动戊成变法的?
如东县2020~2021学年度第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解析版)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包含选择题(第1题~第15题,共45分)、非选择题(第16~19题,共55分)。本次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座位号、考试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相应的位置,将考试证号用2B铅笔正确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井将条形码贴在指定区域。
3.答题时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律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日要求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汉朝皇帝都在生前为自己建造陵墓,并将关东地区的富商、豪强,以及两千石以上高官家族迁居到陵墓周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陵县。这一做法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C. 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 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汉朝皇帝迁徙关东地区的富商、豪强的行为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出现地方割据问题,因此A正确;中国受地理环境影响,经济不可能均衡发展,B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D排除。故选A。
2. 元朝在沿用郡县制一系列基本制度和规则的基础上,增加了行省设置。行省从中央领受部分权力,代中央行事,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这里的“较高级演化形态”表现在
A. 行省制继承秦朝推广的郡县制
B. 元朝彻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C. 行省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
D. 元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体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行省是中书省的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管理地方,充任中央控制地方的枢纽,故C项正确;行省制是秦朝推广的郡县制的重大发展而非笼统继承,排除A。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但并非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能彻底解决,排除B;秦朝开创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排除D。
3. 《王祯农书》介绍如下图所示田制,筑堤护田,四边开凿涵洞,如遇水荒,引田内多余水灌入。证技术的运用
A. 体现多种经营方式并存 B. 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
C.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D. 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灌溉技术,据“如遇水荒,引田内多余水灌入”可知该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干旱,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灌溉技术,不是经营方式,排除A;“成熟”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B;该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抗旱能力,并不可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排除C。
4. 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市镇的分布十分密集,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五里,东至王江泾镇六里,北至平望镇十五里,西南至新城镇三十里,至濮院镇五十里,西至震泽镇三十里,至南浔镇五十里。这些密集的市镇网络
A. 体现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B. 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
C. 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合作 D. 阻碍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密集的市镇网络的出现有助于这些市镇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而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故选C;这些市镇之间距离都较近,不能体现长途贩运发展,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排除B;密集的市镇网络并不一定会阻碍农业生产,D项属于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故选C。
5. 张謇曾说:“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受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而发机在荫昌汉口之战。”由此可见辛亥革命是
A. 革命党人长期斗争的产物 B. 多阶层的合力所致
C. 清朝中央权力下移的开端 D. 民族工业发展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各省决心独立,蓄根在政府三年内之反对立宪,受柄在官收商办铁路之不合法”体现的是辛亥革命是多阶层的合力所致的结果,是历史发展必然的产物,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6.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这是董必武于1961年写的怀念战友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中所指会议确定党今后的中心工作是
A. 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B.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C. 将通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决定 D.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61年”和关键信息“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可以判断出这是1921年召开的一大,其中一大的核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A正确;B是二大的内容,排除;C是三大的内容,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7. 下图为1938年6月时事漫画《到军队厨房去》,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A. 提高前线官兵的伙食 B. 号召妇女参军补兵员
C. 调动全民抗日的热情 D. 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1938年6月时事漫画《到军队厨房去》”体现的是群众积极支援军队抗战,因此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8. 彭德怀曾说:西方侵略者在几百年来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能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口号是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抗战胜利万岁、民族解放万岁”
C. “将革命进行到底” D.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中的观点是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表达的,所以和抗美援朝有关的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故选D;A与国民革命中的北伐战争有关,排除A;B与抗日战争有关,排除;C与解放战争有关,排除。
9. 宣传画是时代的风向标。右图为1953年政治宣传画,该画作反映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 社会主义制度得以体现 D. 政协制度职能发生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1953年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前一年,根据“选好人”可知反映了人民选举人民代表,参与国家政治事务,说明人民民主的原则得到了落实,故选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1954年确立的,排除A;社会主义制度是在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的,排除C;政协制度职能发生转变是1954年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排除D。
10. 下表为1987年台湾地区电影电视热门题材情况统计。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台湾当局两岸政策松动 B. 海峡两岸军事对峙局面结束
C. 大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 “一国两制”已成为两岸共识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时间和热门题材主题可知,当时台湾地区的这种现象与台湾当局的政策松动有关(开放大陆探亲),A项正确;B项结束军事对峙时间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对外开放政策早在1978年之后即已做出,与材料没有直接联系;D项说法错误。
11. 启蒙思想家霍布斯认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就是趋利避害,在没有一个共同权力使大家慑服的时候,人们便处在所谓的战争状态下。这思想被汉密尔顿等美国开国者所推崇,为此他们主张
A. 实行三权分立 B. 建立联邦制度
C 建立两院国会 D. 推行民主选举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霍布斯主张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集权政府才会让人们免于“战争状态”,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开国者们借鉴霍布斯的思想,主张建立联邦制度,国家主权归属中央政府统一行使,替代松散的邦联制,故选B;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而不是霍布斯,且材料与三权分立无关,故排除A;两院国会与材料中“一个共同权力”不符合,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民主选举,故排除D。
12.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美国总统受到国会困扰,总是关注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另一方面,他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他之所以没有这一困扰是因为英国
A. 内阁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B. 议会需要对首相负责
C. 首相是下院多数党领袖 D. 首相是英国国家元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美国总统与国会相互制约,而英国首相不为议会所困扰,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英国首相是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与内阁成员一起对议会负责并且在政治上共进退,故选C;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不是内阁,故排除A;英国首相需要对议会负责,故排除B;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首相是政府首脑,故排除D。
13. 历史示意图通霄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代议制民主的广泛确立 B. 黑奴贸易的兴起
C. 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D. 工业革命的扩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发源于英国,后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因此D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代议制确立并不普遍,排除;黑奴贸易主要涉及的是欧洲、非洲和美洲,B排除;C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而新航路开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牵头引发的,C排除。故选D。
14. 古巴危机和平解决之后,催生了一些限制核武器的协定。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冷战
A. 加剧了国际关系紧张 B. 冷战促进了科技发展
C. 激烈对抗中存在缓和 D. 冷战加剧了军备竞赛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冷战中制定了限制核武器的协定,反映出冷战对抗之下局面缓和的一面,C正确,排除A;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科技的发展,排除B;限制核武器的协定不会加剧军备竞赛,排除D。
15. 布热津斯基《大棋局》说: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破天荒第一次不仅是作为欧洲大陆大国关系的主要仲裁者,而且也是作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出现了。作者意在说明
A. 中国崛起冲击世界格局 B. 美国意图建立单极世界
C. 发展国家主导国际秩序 D. 欧亚大陆国家经济衰退
【答案】B
【解析】
【详解】20世纪的最后十年是1990—1999年,这一阶段内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根据“一个非欧亚大陆国家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可知该国指的是美国,美国在两极格局瓦解后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所以作者意在说明美国意图建立单极世界,故选B;中国是欧亚大陆的国家,排除A;主导国际秩序的是发达国家,排除C;美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不代表欧亚大陆国家经济衰退,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5分。
16.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洛阳市伊川县发现东周时期某一戎王级大墓遗址
材料二 “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日:“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左传》
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一青铜礼器反映周代礼乐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是为了维护周代哪些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制度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途径。周平王东迁后,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3)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分析上述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民族交融情况的价值。
【答案】(1)分封制,宗法制等级森严,血缘关系维系(政权与族权合一)
(2)战争、迁徙、经济交往,政治上,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经济上,由于铁犁牛样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并田制遭到破坏;军事上.诸候割据混战。
(3)图一和图二出自同墓葬考古实物,图反映华夏文明。图二反映西北戎人习俗,可实证这一时期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材科一是考古实物被证明是戎人墓葬,且发现地点在洛阳,与材料二为文献史料“陆深之成于伊川”可以相互佐证,证明“戎人内迁”史实。
洛阳是中原文化核心地区,出现了成人文化遗存,充分证明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兼容井蓄的特点(多元一体).
【解析】
【详解】(1)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乐制度是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工具。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政权与族权合一,家国一体。
(2)途径:根据材料“平王之东迁也”“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和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有战争、迁徙、经济交往。原因: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阶级关系上的变化表现进行作答即可。
(3)价值: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和图二出自同墓葬考古实物,图反映华夏文明。图二反映西北戎人习俗,可实证这一时期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材科一是考古实物被证明是戎人墓葬,且发现地点在洛阳,与材料二为文献史料“陆深之成于伊川”可以相互佐证,证明“戎人内迁”史实。洛阳是中原文化核心地区,出现了成人文化遗存,充分证明中华文化有容乃大,兼容井蓄的特点(多元一体)。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外大事年表(部分)
1825年欧文创办新和谐公社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1944-1949年波兰、南斯拉夫等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
1948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9年古巴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2017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据吴于座、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阅读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梳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工业革命开展,工人运动兴起。
(2)观点: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论述:1917年,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成立,后演变为苏联;二战后,波兰、南斯拉夫等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朝鲜、中国、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显示了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趋势;东欧剧变有苏联解体,导致社会主义运动受到严重挫折。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国力日盛,体现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保证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们的劳动合法权益得到保证。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人们进行生产建设以及处理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如当今的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充分体现上述特点。总之,社会主义运动在发展中虽然受到挫折,但优越性的客观存在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国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就是最好的佐证。
【解析】
【详解】(1)背景:结合所学可知,关于《共产党宣言》的背景需要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及阶级关系变动的角度进行作答即可。
(2)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运动随着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受到严重的挫折;但结合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关知识可知其优越性明显。据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然后结合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为代表的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相关事实进行归纳分析。
18. 改革被视为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清,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泰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候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软变法。商鞅不负奏孝公的厚望,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北宋自宋真宗时起、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为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下,大量养兵。荆会立志改变“戈百年之积,帷存空萍”的局面,以为国民经济所以日悍者,由国民不能各连其力从事生产也。公之志,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其说以国家为大地主、大资本家、大企业家,而人民不得有私财。本意欲以推抑兼并,万一行之不善,而国家反为兼并之祸,则民何诉焉?而盗臣之因缘以自肥,又无论也。故荆公之政策,其于财政上所收之效岁颇丰,而于国民经济上所收之效滋音,良以此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背景,结合商映变法的措施说明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北宋政府“国民经济日悴”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中的理财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背景:周王室日益衰微;变法成为-股主流:兼并战争日渐激烈:秦国国力较为弱小:秦孝公欲变法图强,支持变法。
说明: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加强: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2)问题:北末统治者实行分化事权产生“冗官”: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吃紧:民族矛盾尖锐造成军费及缴纳岁币巨大。
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北宋抵御少数民族的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贾的势力,缓和了阶级矛盾:
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清,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可知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变法成为一股主流:兼并战争日渐激烈;秦国国力较为弱小,秦孝公欲变法图强,支持变法。说明:商鞅变法中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包括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维护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推行县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加强: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后来统全国奠定了基础。
(2)问题:据题意可知,北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实行分化事权产生“冗官”,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吃紧,民族矛盾尖锐造成军费及缴纳岁币巨大。从而出现“国民经济日悴”的的局面。根据“在制兼并,济贫乏,变通天下之财以富其民而致天下于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为北宋抵御少数民族的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大贾的势力,缓和了阶级矛盾,通过国家手段控制市场交易,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不利于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19.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都面临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康有为维新变法期间的重要著作
—摘编自《康有为全集》
完成下列要求
(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日本文明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独特”和“移植”体现在哪些方面?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如何通过著作宣传推动戊成变法的?
【答案】(1)学习西方文明为主,保留自身文明为辅。
独特:保留天皇制,保留武土道
移植:殖产兴业建立近代工业,文明开化创办近代教育,建立现代军队,颁布宪法。
(2)托古改制,借助传统儒学,宣传维新变法,减少改革阻力。
借助西方学说研究中国问题,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重要性。
借助西方变法历史,激励光绪帝敢于与保守派斗争,乾纲独断,锐意改革。
【解析】
【详解】(1)观点:根据材料“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可归纳出学习西方文明为主,保留自身文明为辅。体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明治维新的独特方面主要是保留天皇制,保留武土道;移植方面主要是:殖产兴业建立近代工业,文明开化创办近代教育,建立现代军队,颁布宪法。
(2)宣传:结合材料中的著作和所学知识可知,托古改制,借助传统儒学,宣传维新变法,减少改革阻力;借助西方学说研究中国问题,认识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重要性;借助西方变法历史,激励光绪帝敢于与保守派斗争,乾纲独断,锐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