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望城区2020年下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调研检测
高二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栏内。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言:“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
A. 思想主张趋于统一 B. 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C. 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D. 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2. 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这一主张
A. 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 体现了道家的治国理念
C. 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D. 消弭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3. 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也不努力于仕途,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A. 倡导经世致用 B. 提升道德修养 C. 革新教育体制 D. 致力思想统一
4. 近代哲学家格罗特认为,在公元前5世纪,智者的职业是训练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担当、追求和成功,“无论是于私还是于公”,他们带来的知识及对好的演说要素的理解,都对青年人起到了人格榜样的作用。由此推知,智者的职业活动
A.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勃兴 B. 重点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
C. 迎合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 D. 体现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5. 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 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 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6. 伏尔泰认为:“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这表明他
A. 肯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B. 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C. 主张理性宗教信仰 D. 与因信称义的主张一致
7. 江晓原在《关于四大发明的争议和思考》中指出:古代中文的活字印刷,排字工人必须是一个认识几万个汉字的人,但是西文的排版工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因为它一共只有几十个符号。这可以说明
A. 中国汉字的优越性 B. 活字印刷术推广艰难
C. 传统科技不易转型 D. 四大发明有较大争议
8. 有学者对明清文学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了概括:
风格 代表作品
明朝中叶以后 浪漫主义 《西游记》《牡丹亭》
明清之际 感伤主义 《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
清代 批判现实主义 《红楼梦》《儒林外史》
这表明,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A. 其艺术风格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B. 突出表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C. 折射出对儒学正统的大胆挑战 D. 主要聚焦于普通的市民生活
9. 1895年4月,康有为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这表明,此时
A. 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 B. 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
C. 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 D. 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
10. 下图为载于1908年4月17日《江汉日报》的时政漫画《实行之社会主义》,该漫画
A. 蕴含平均地权之深意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 抨击了清政府的改革 D. 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11. 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 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 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 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 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12.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刊发了署名为“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这场思想交锋
A. 推动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B.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 成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信号
D. 消除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分歧
13.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新中国
A. 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 B. 文化工作报酬优渥
C. 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 D. 建设人才资源充足
14. 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 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 B. 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C. 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 D. 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15. 乔泊·桑对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且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应当的来描绘它。”据此判断乔泊·桑属于
A. 理性主义者 B. 浪漫主义者 C. 现实主义者 D. 印象主义者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
16.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与欧洲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历史的发展存在着自身的逻辑性,诸多历史事件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发展序列。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在上图所示①—⑤五个历史事件之间增加一个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出现的重要思想,并论述所增加的思想与前后相邻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要求:史实正确,论述准确,逻辑清晰。)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问题做过多次重要论述,以下是节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理论创新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
——据人民网
根据材料与中国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理论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年7月3或总理衙门上奏《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这一章程为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所起草。学堂主要招收绅商子弟,不论门第出身。学堂课程分“溥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其中以经学、理学、诸于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体操学等为“溥通学”;“专门学”包括卫生学(含医学)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含法学)高等地理学(含测绘学)商学等十五门。教学上采用的启发式传统,着眼于培养学生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观察分析能力。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意义。
长沙市望城区2020年下期普通高中期末质量调研检测
高二历史(解析版)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栏内。每小题3分,共45分)
1.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曰:“苛政猛于虎”;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言:“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
A. 思想主张趋于统一 B. 富于社会批判精神
C. 民本思想成为主流 D. 体现统治者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孔子的“苛政猛于虎”、墨子的“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老子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韩非子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都是批判统治者的暴政,这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流派富于社会批判精神,故B正确;“思想主张趋于统一”、“民本思想成为主流”不符合史实,故AC错误;显然,这不是统治者的需求,故D错误。
2. 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这一主张
A. 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 体现了道家的治国理念
C. 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D. 消弭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的主张其实就是以灾变来约束君主,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故C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道家的治国理念,B项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
3. 宋代理学家都积极地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也不努力于仕途,追求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
A. 倡导经世致用 B. 提升道德修养 C. 革新教育体制 D. 致力思想统一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理学家为官时体恤民情,注重长幼风化,不做官的也不追求功名,而是教化民风,可知理学家们注重提升道德修养,故选B;A是明清思想家主张,排除;教化民风,不是革新教育体制,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思想统一,D错误。
4. 近代哲学家格罗特认为,在公元前5世纪,智者的职业是训练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担当、追求和成功,“无论是于私还是于公”,他们带来的知识及对好的演说要素的理解,都对青年人起到了人格榜样的作用。由此推知,智者的职业活动
A. 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勃兴 B. 重点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
C. 迎合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 D. 体现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智者的职业是教给年轻人知识和演说的能力,这些是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所需要的内容,说明智者的职业活动迎合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故选C;雅典民主政治的勃兴主要得益于政治经济的发展,智者的职业活动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智者忽视了思想道德的要求,并不重点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排除B;智者的职业活动并不是在追求真理,排除D。
5. 在15世纪的西欧,学者、艺术家、政治家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这一时期自传作品的数量比500到1400年之间写就的总和还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B. 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
C.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D. 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无法推断人们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宗教改革冲击教皇权威,与“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的现象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甚至普通民众都流行写自传”,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文艺复兴促进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故C项正确;天赋人权观念深入人心出现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传播
6. 伏尔泰认为:“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很可能会变得专横;如果只有两种宗教,人民就会互相割断对方的喉咙;但是,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这表明他
A. 肯定了教会的统治权威 B. 坚持彻底的无神论思想
C. 主张理性的宗教信仰 D. 与因信称义的主张一致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当有大量的宗教时,大家都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看出,伏尔泰主张信仰自由,不要干预他人的信仰,体现出对宗教信仰态度的理性,故C正确,A、B错误;因信称义指自己虔诚信仰上帝就能获得灵魂救赎,材料与此不相干,排除D。
7. 江晓原在《关于四大发明争议和思考》中指出:古代中文的活字印刷,排字工人必须是一个认识几万个汉字的人,但是西文的排版工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因为它一共只有几十个符号。这可以说明
A. 中国汉字的优越性 B. 活字印刷术推广艰难
C. 传统科技不易转型 D. 四大发明有较大争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对中西方文字排版难易程度的对比可知,古代中文的活字印刷难度较高,意味着活字印刷术推广艰难,B正确;A与题无关,排除;题干只列举了活字印刷术而非大部分传统科技,排除C;题干涉及的是活字印刷术推广中存在的现实困境而非对发明起源的争议,排除D。
8. 有学者对明清文学发展的阶段特征进行了概括:
风格 代表作品
明朝中叶以后 浪漫主义 《西游记》《牡丹亭》
明清之际 感伤主义 《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
清代 批判现实主义 《红楼梦》《儒林外史》
这表明,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
A. 其艺术风格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B. 突出表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
C. 折射出对儒学正统的大胆挑战 D. 主要聚焦于普通的市民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用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概括明清文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可以用来说明明清时期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A项正确;突出表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与《红楼梦》等文学作品彰显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不符,B项错误;概括明清文学发展的阶段特征的主旨不是为了折射出其对儒学正统的大胆挑战, C项错误;主要聚焦于普通的市民生活与指出明清之际文学体现感伤主义、清代小说侧重批判现实等不符,D项错误。
9. 1895年4月,康有联络各省在京举人,拟定《上清帝第二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三项建议,并详论了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措施。都察院虽拒绝代呈,但上书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上海某书店还为该上书出版了单行本。这表明,此时
A. 发展民族经济是首要目标 B. 中体西用成为主流文化趋向
C. 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 D. 维新变法主张渐成社会共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康有为等拟定的《上清帝第二书》的内容已在社会上广为传抄,说明维新运动的社会基础扩大,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洋务派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康有为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排除B;D项中“社会共识”言过其实,排除。
【点睛】
10. 下图为载于1908年4月17日《江汉日报》的时政漫画《实行之社会主义》,该漫画
A. 蕴含平均地权之深意 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 抨击了清政府的改革 D. 预言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题中漫画上画了六级台阶,顶端站立人,下端有一满身补丁的穷苦人手指台阶,一人挥动佚铲铲土,寓意“消灭贫富差距,平均地权”,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新文化运动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漫画中没有体现作者对清政府的态度,C项错误;漫画中未含有辛亥革命的信息,D项错误。
11. 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 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B. 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 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 D. 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答案】A
【解析】
【详解】胡适强调在对待现代文化时候,不能突然置换,而应当考虑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一致、协调的发展,说明胡适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存在调和的可能性,两者不可分割,A正确;B错在“全面”,排除;胡适的言论是在寻找新文化运动如何有效进行的方法而非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排除C;胡适的落脚点是考虑现代文化在中国的适应性而非弘扬传统文化,排除D。
12.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刊发了署名为“皇甫平”的四篇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这场思想交锋
A. 推动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B. 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 成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信号
D. 消除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分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就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放日报》刊发《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等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评论文章,引发了一场思想交锋后不久,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C项正确;长三角等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是在20世纪80年代,A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式提出是在邓小平南方谈话时,B项错误;“消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分歧的是邓小平南方谈话,D项错误。
13.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仅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春,归国人数就达到3000人,约占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外留学生和学者总数的一半。这说明新中国
A. 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B. 文化工作报酬优渥
C. 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 D. 建设人才资源充足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新中国成立后,许多身居海外的知识分子满怀爱国热情,毅然舍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依据相关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新中国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故A正确;文化工作报酬优渥、建设人才资源充足不符合史实,故BD错误;此时没有淡化科学领域意识形态,故C错误。
14. 新中国成立前,文教、科技和卫生方面的知识分子有200万人左右,到1957年,全国仅教育系统拥有教师的数量就达233.54万人,全国参加业余学校学习的职工共763.2万人,其中扫除文盲78.4万人。这表明新中国
A. 高度重视增强文化软实力 B. 构建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C. 注重新政权意识形态教育 D. 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我国的知识分子数量大幅增加,并扫除了大量文盲,说明新中国重视文化教育,主义增强文化软实力,故选A;“构建了完善的……培养体系”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意识形态教育的内容,排除C;当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生产力,不是发展文化教育,排除D。
15. 乔泊·桑对巴尔扎克说:“你既有能力而且也愿意描绘人类如你所眼见的…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应当的来描绘它。”据此判断乔泊·桑属于
A. 理性主义者 B. 浪漫主义者 C. 现实主义者 D. 印象主义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我总觉得有必要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按照我相信人类应当的来描绘它”可知反映了乔泊·桑的作品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带有明显的浪漫主义的特征,故选B;乔泊·桑所要描绘的人类是按照他所希望的来描绘的,明显不是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点,排除AC;印象主义是绘画流派,注重对光线和颜色的运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
16.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启蒙运动的影响巨大。
材料一 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在被人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分析启蒙运动的起因,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们的思想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与欧洲产生此种差异的原因。
【答案】(1)起因:自然科学的发展。
变化:从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发展到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从崇拜人性发展到崇拜理性)
(2)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具有社会属性世界很快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可以知道科学方法促进启蒙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知道,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性,,尊重人的价值,启蒙运动时期倡导理性,提倡科学与自由平等.
(2)根据所学知识分别从中国明清时期和西方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可以答为: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历史的发展存在着自身的逻辑性,诸多历史事件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了历史的发展序列。下图反映了中国近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在上图所示①—⑤五个历史事件之间增加一个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出现的重要思想,并论述所增加的思想与前后相邻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要求:史实正确,论述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①和②之间增加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论述: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开始向西方学习,但并未付诸实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继承并发展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了实践,开展洋务运动,并先后提出“自强”、“求富”等口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总之,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以魏源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继承其“师夷长技”的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
示例二:②和③之间增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论述: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开展洋务运动。但洋务派重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没有认识到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189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面对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继承并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极力宣传变法,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在维新思想的指导下,1898年开始了戊戌变法运动。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未能救中国,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进程。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增加一个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出现的重要思想。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得出在①和②之间增加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论。论述主要从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的新思想萌发的背景、具体内容、产生的影响等方面概括。其它内容言之有理亦可。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理论创新问题做过多次重要论述,以下是节选:“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理论创新要紧紧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凝聚力量、汲取智慧。”
——据人民网
根据材料与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与理论创新”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题: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阐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世纪之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又一理论成果。面对人民生活在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后的新形势,根据新的发展要求,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持续向前发展。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可提出论题:中国共产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阐述:根据所学,可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说明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的建设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然后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最后综合说明,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理论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98年7月3或总理衙门上奏《筹议京师大学堂章程》,这一章程为梁启超参考日本和西方学制所起草。学堂主要招收绅商子弟,不论门第出身。学堂课程分“溥通学”和“专门学”两类,其中以经学、理学、诸于学、初级算学、初级格致学、体操学等为“溥通学”;“专门学”包括卫生学(含医学)高等算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含法学)高等地理学(含测绘学)商学等十五门。教学上采用的启发式传统,着眼于培养学生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观察分析能力。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大学堂创办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京师大学堂创办的意义。
【答案】(1)背景:传统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开展。
(2)意义:培养了一批近代知识分子;开创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先河,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衍生了我国高校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为后世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解析】
【分析】
【详解】(1)根据材料1898年正值戊戌变法期间。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即传统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传入;戊戌变法的开展。
(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学堂的创办改变了学生的思想面貌,激发了爱国救亡、变法图强的热枕,造就了一批具有政治识见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衍生了我国高校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同时京师大学堂的创办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开创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为后世教育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