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
与
唐朝衰亡
第五课
壹
贰
叁
学习目标
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和原因。
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
掌握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安史之乱
第一节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唐玄宗
统治时期
政 治
用 人
结 果
前期
后期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昌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自,公私仓廪 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摘自杜甫《忆 昔》
材料二: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摘自杜甫《垂老别》
结合材料与课文,完成下表
政局稳定
励精图治
追求享乐
朝政腐败
重用贤能
任人唯亲
政治稳、经济繁荣、国库充盈
民众生活安定,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社会各种矛盾尖锐
边疆形势紧张
唐朝初期,为加强边防力量,设置地方军政机构,最高长官叫做节度使。唐玄宗时期设于国内地方,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
最初的目的
结果导致
维护政治统治
节度使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力量失去平衡
外重内轻的局面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地节度使
安禄山
势力大
755年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
河北
洛阳
潼关
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
太子北上立帝
借回纥兵反击叛军收复长安、洛阳
763年平定叛军
1、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2、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3、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影响
讨论:安史之乱和唐玄宗的治理是分不开的,根据唐玄宗的前期和后期的统治,分析他的功与过。
黄巢起义
和唐朝灭亡
第二节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发动
起义
转战
南北
攻入
长安
建立
政权
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唐朝灭亡
农民起义军将领朱温投降唐朝,被封为节度使,与其他藩镇镇压了黄巢起义。后控制朝政,陆续兼并了其他割据势力。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的
更迭与分立
第三节
唐朝灭亡之后,中国再次分裂。结合课本请说出中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南方又出现了哪些政权?
北方
南方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北汉(北)
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五代
交替时间
建立者
唐朝的节度使
后梁
907—923
朱温
唐朝的宣武军节度使,曾被封为梁王
后唐
923—936
李存勖
唐朝的河东节度使,曾被封为晋王
后晋
936—946
石敬瑭
后唐的河东节度使、太原留守
后汉
947—950
刘知远
后晋的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
郭威
后周的开国功臣,邺都留守
观察下面两张表的内容回答问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十国
建立者
唐朝的节度使
南吴
杨行密
唐朝的淮南节度使,曾被封为吴王
南唐
徐温
南吴大将
前蜀
王建
唐朝的西川节度使,被封为蜀王
后蜀
孟知祥
后唐的节度使
南汉
刘隐
唐朝的青海节度使
南楚
马殷
唐朝的武安军节度使
吴越
钱镠
唐朝的镇海、镇东节度使
闽国
王审知
唐朝的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封为闽王
南平
高寄兴
后梁的荆南节度使
北汉
刘崇
后汉的河东节度使、太原尹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讨论:通过以上两个表格唐朝灭亡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五代十国的现象。
讨论:五代十国的出现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1、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2、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3、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必然趋势。
本课小结
唐朝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后梁建立
由盛转衰
致命打击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
?
1、从表面上看,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混乱、动荡和黑暗的时期,实际上,这一时期一直都存在着统一的因素,而且统一因素在不断地增长。统一的因素包括( )
①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②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
③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
④人民对统一的渴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随堂练习
B
2、材料:
毛泽东曾说唐明皇不会做皇帝,前半辈会做,后半生不会做。
讨论:毛泽东所说的唐明皇是谁?为什么前半辈子会做,而后生不会做。
唐明皇是唐玄宗李隆基。
前半辈子励精图治,国家昌盛,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后半辈子追求享乐、朝政腐败,最终国家走向衰亡。